医生园地-医政法规

  • 109572
    10:31
    医改怎么改?公立医院如何管理才能提高效率?一名医生建议,我们应该向香港公立医院学习,撤掉无意义的财会人员和医保人员,让医生做主,制定诊疗费用,保障患者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免费医疗。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政府负担费用,或者得到慈善捐赠的支持。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这种方法能否奏效。为了节省医院的开支,让医生和病人全身心投入疾病诊疗当中,而不过分担心费用。根据这位医生的建议,医院可撤销财会人员和医保人员,改由医生自行管理的简约模式。对于门诊患者而言,病人需全额自付药品费,检验和检查费全免。而诊费则由医生全权做主,自行定制,所以病人需要缴纳的是诊费和药品费。此外,对于特殊的慢性病治疗药品,经过特别申请和审批后,药品费可以全免。对于这一条建议,小编认为,让医生制定诊费是对医生的尊重,医生了解自己的医术,也了解该行业的境况,在规定范围内,自行制定诊费,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药品费,国内药价高居不下,病人全额自付负担可能较重,所以还需要药价的缩水。说到检查费,如果有商家投资的设备,则不可避免地要捞回本金,所以检查有时难于免费。再谈特殊人群,如果审批监管不力,难免会有人钻空子。对于住院病人,住院期间每日应缴纳100元。此外,病人需缴纳血液制品的费用,其他药品器械全部免费。为了让病人严格遵守医疗饮食规范,住院期间医院向病人提供全免费饮食。特殊人群需求免除或者少缴纳费用的,需要申请审批。这项建议的确省去了医院核实各项住院费用的麻烦。而且,从餐饮保障,可以看到护理的重要性,或者可以加快康复的进程,节约医院和患者的成本。对于急诊病人而言,急诊费用全免,并按照急诊病人分类来分别处理。不同状况病人候诊医生的时间不同。某些病情不急下,急诊科可以拒绝接纳。如果病人不服从急诊安排,则由警察出面解决问题。急诊费用全免,医生和病人不用再考虑先交钱还是先救命的问题,有生命危及的病人都将得到救治。急诊病人分类将会减轻急诊科医生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这名医生还指出,医生们会在诊疗规范下开展工作,所以,不用担心他们会不会浪费医疗资源。当有某个病人的确有需要不遵循规范指引做某些诊疗,在非紧急情况下,需要有两名主治医师签字认同,才可以不遵循规范,并且需要就不遵循做出全面详细的书面说明!如果是紧急情况下,可以由一名主治医师自行决定,但必须就状况做详细的书面说明。如果书面说明不被独立的医学会审核通过,该医生会遭到警告(医生可为自己辩护)、如果一再遭到警告就必须开除。上述的建议比较理想,需要完善的法律和监管的支持,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全额的费用资助,有了这些保障,相信好的想法实现也不难。(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1105
  • 109571
    09:10
      作为一个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的职业,医生临床能力的强弱,理当是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但现实中,真正评价与考核医生的指标却是课题与论文。这种抽象、高蹈,甚至常常是虚假的考核体制,在实践中无论对医院、医生还是患者,都构成一种显在或潜在的伤害。  深圳决意要对传统的医疗考核体制说不,通过引进美国医保管理中心rbrvs评估系统,打造一套独树一帜的全新医疗人才评价体系。昨日,深圳市医管中心运行管理部部长徐勇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准备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为9级的人才评价制度。(详见a03版)  由美国哈佛大学历经10年心血创制的rbrvs方法,是一套时髦而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系统。该系统为医生的手术赋予价值尺度,将每一台手术的价值划分为工作量、医疗支出和医疗责任险3个部分。经由这种细化的分割与梳理,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质量考核为重点,以综合评价为辅助,以工作量科学核算为目标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模型便巍然屹立起来。它是对传统医疗考核体系的颠覆与创新,以临床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终于崭露峥嵘气象。  以课题与论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导致了惊人的“学术腐败”现象。这几乎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而更严峻的事实是,在课题(论文)导向之下,医生们汲汲于“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对临床能力的精进漠然置之,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种怪诞现象,即“高职称低能力”,甚至“有的主任外科医师连手术都不会做”。一套扭曲的考核体系,必定源源不断地制造奇葩医生以及各种体制性不公。  深圳试水以rbrvs系数为基础,打造9级人才评价体系,无疑是对此前那种扭曲的、谬种流传的医疗评价体系的纠偏与重塑。事实上,毋宁说,这套领风气之先的全新医疗人才评价体系,开启了一种革命性的绩效考核新型范式,对全国医院的类似改革具有强烈的启迪和示范意义。  作为医生,临床能力才是硬道理。论文或者课题,并非无足轻重,甚至相当重要,但倘若完全以“论文(课题)”论英雄,显然谬以千里。举凡医生,定当以临床论英雄,论文等等可以锦上添花,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患者来说,一个只会写论文而不会动手术的医生,如同绣花枕头,毫无意义可言。  如果真的是“以病人为中心”,那些临床能力出色的医生,就应该获得最好的地位与薪金。只有真正实现以临床为导向,医生们才不会沉浸在科研投机取巧上,病人才会真正得到尊重与呵护,医院亦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这套崭新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其意义并不囿于医生方面,对于改变医院“以收定支”、“以药养医”、“薪酬分配大锅饭”等医疗痼疾,均有釜底抽薪之效。在这套制度下,医生凭技术和贡献吃饭,不必再仰赖滥开药、大处方而博取灰色收益。新医改所确定的改革目标,终于依稀看到了实现的可能。  当然,基于rbrvs方法的医疗人才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如何才能在医院中深度铺陈,需要有关方面继续付出巨大努力,前行之路必定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考验着有关方面除旧布新的智慧与胆略。
    1096
  • 109552
    15:48
    “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由于我国医患关系持续紧张,政府为化解困局,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要求2015年底前,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90%以上。但“医责险”能从根本上改善医患矛盾吗?我国具备实施“医责险”的必要条件吗?近年来,全国医患纠纷高发,多地接连发生的暴力伤医案件更成为社会“毒瘤”。医疗风险居高不下,疾病的复杂性、医学科学的局限性、患者个体差异性以及人类对生命和健康认识的有限性等固然是客观存在,而个体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医疗机构管理风险方式不科学、惯用“私了”等方式应对问题等,也助长了“毒瘤”的生长。自去年以来,国家针对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接连出招:一手抓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一手抓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体系,构建以人民调解为主体,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三调解一保险”制度体系,应该说,这套“组合拳”中,强化医疗责任保险是重要的“一拳”。医责险在国外已推行数十年,医疗机构投保极为普遍,一般医生都会拿出相当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保险。在国外,医责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分担转移机制、互助共济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防范化解医疗纠纷方面有着成熟的实践。理论上,医责险既有利于分散医疗机构的风险,又有利于患者得到经济补偿和救济,有助于缓解医疗纠纷,然而,“医责险”在我国推出多年,始终“叫好不叫座”。原因何在?医方购买医责险是国际惯例,并在很多国家被证明有效。然而,任何制度的效果都可能会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关,不同的医疗制度和法律环境,决定了中国式医责险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命运。首先,医疗行为的执行者是医生,如果医生是个人执业,保险应当由医生自己(或联合)购买。但是,中国的医生和医院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从属关系,且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医师并不是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其执业行为所导致的赔偿责任由所在医疗机构承担,于是医疗机构(或政府,也就是全体纳税人)出资购买医责险就成为了必然。但由于医生不承担保险费,而医疗损害却往往是由于医师个人的过错所引起,同时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十分低下,行政编制的存在也使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几乎失效,于是医疗机构难以有效规范医师的执业行为,医师不遵守诊疗规范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与行为人的分离,很可能导致医师的损害行为难以被医责险有效约束,从而隐藏道德风险。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个别医院或医师放任医疗过错的发生而使患者健康或利益受到更多损害。其次,医疗过程属于高度专业的技术范畴,保险公司很难有能力独立判定医疗纠纷的责任,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又缺少独立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这导致了“医责险”的信誉难以建立。第三,现实中的保险机构和司法程序公信力不足,鉴定机构不独立,且法院以鉴代判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患者往往会在医疗损害发生后拒绝医疗事故鉴定,并通过包括暴力维权在内的多种方式要求医院进行赔偿,在司法体系并不完备的现实下,医院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期待保险赔偿,于是医院就会缺乏购买医责险的动机。第四,由于医责险的政府定价机制,以及投保人与行为人的分离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医责险很可能成为保险公司的亏损险种,于是保险公司也会缺乏推广和改善服务的动机,多种因素作用下,强制性医责险的推进很可能会面临多重障碍。第五,强制医疗机构购买医责险,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市场主体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缺乏法律依据。中国目前并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公开准入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于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和司法体系的行政化现实和独立鉴定机构的缺位,导致“医责险”作为独立第三方保障的公信力不足,即使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医疗机构购买医责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也很难在现实中享受到医责险带来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医责险也显然就难以起到有效缓解医患矛盾作用。如果希望“医责险”能够发挥作用,首先要为它发挥功效提供必要的条件,尤其是要设立一个独立于卫生行政机关之外的专门机构处理医疗纠纷,由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法医鉴定机构及独立于医疗行政体系之外的执业人员担当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主体。否则,看起来很美的“医责险”将难以在中国起到其本来应有的作用。对此,您认同吗?(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1220
  • 109541
    10:23
      7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司法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要求提高医疗责任保险参保率和医疗责任保险服务水平。《意见》提出,到2015年年底前,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比率应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达到90%以上。  《意见》明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统一组织、推动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应保尽保。各地要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风险;积极鼓励、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保。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责任分担机制,发生医疗损害的,将相关责任与医务人员的考核、奖惩挂钩,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意见》要求,保险监管部门要指导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合同、条款,科学合理厘定医疗责任保险费率,增强医疗责任保险产品吸引力和适应性;加强监管,依法严肃处理保险市场的违规行为和损害医疗机构和患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险机构应定期开展保险案例回顾,根据医疗机构风险状况进行保费浮动调整;根据医疗机构的风险特点创新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逐步扩大保障内容和范围;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协议等为依据,及时开展理赔工作,简化理赔手续,优化理赔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意见》提出,要支持保险机构提早、全程介入医疗纠纷处理。要加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调解机构等方面的沟通合作,通过开展事前风险防范、事中督促检查、事后调解理赔等工作,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要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沟通反馈医疗质量安全、保险理赔等数据和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988
  • 109500
    10:31
     中新网7月10日电 据卫计委网站消息,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开展2014-2017年为期三年的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工作,由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重点是二级以上医院对本单位护士队伍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评价。   《通知》提出4个方面评价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医院高度重视和支持护理工作。包括医院明确和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实施目标管理。注重护士队伍建设,扩增临床一线护士队伍数量,落实护士编制。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改善护士工作条件。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二是实施科学护理管理。包括建立扁平化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更新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护士的培训计划。探索实施护士的分层级管理,建立护士科学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调动护士积极性。三是改善临床护理服务。包括全院病房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全面落实护理职责,不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在门(急)诊、手术室等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改进护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高。四是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包括有健全的护理质量控制组织,实施目标管理。定期监测护理质量相关指标,分析指标数据情况,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完善并落实护理工作制度,制定完善医院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质量控制和考核标准。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每年开展一次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自我评价,形成自评报告,报送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自我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一落实,不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二级以上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进行抽查评价。
    1688
  • 109495
    10:12
       本报讯  (记者叶龙杰  何  君)推广村医签约服务,要体现签约服务的质量,而不仅仅以签约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7月10日,在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召开的全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县工作推进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负责人要求,村医签约服务要重视履约率,通过规范协议、明确责任、加强培训、发挥签约团队作用等方式,调动村医的积极性,提高村医的服务能力,从而使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去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在全国确立15个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县(区)。一年多来,15个重点联系县(区)积极探索,根据自身情况明确村医签约服务的方式、目标及考核机制,引导村医扩大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村民对签约服务的满意率,逐步向农村居民拥有“家庭医生”的目标迈进,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村民健康服务需求、村医工作责任感的提升。与此同时,各重点联系县分别在搭建信息化支撑平台、提供层级化团队保障、全面落实村医待遇、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力,夯实农村卫生网底。   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共有65万家村卫生室、130万名村医,村医这支队伍的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契约化的服务让农村居民健康得到改善,也让村医受益,积极性得以调动,这将是今后农村医改的重要目标。   与会专家提出,在当前我国村医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条件下,村医签约服务不应提倡100%的覆盖率,而应鼓励村医先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管起来。   会上,江苏省大丰市、福建省长汀县、四川省平昌县等15个重点联系县的代表介绍了各地村医签约服务的进展情况,来自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分别作了点评。
    1022
  • 109457
    13:17
    7月9日,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召开2014年上半年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深圳准备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对目前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将临床指标分为9级。深圳市医管中心主任罗乐宣表示,从去年开始,该中心借鉴美国医保管理中心RBRVS系数和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内华西医院等绩效评价的经验,提出了一套新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体系。罗乐宣介绍,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历时10年所提出的RBRVS系数就是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以相对价值为尺度,来支付医师劳务费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医师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成本来客观地测定其费用。“这种以实际临床应用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实际是对国内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过去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改革。”罗乐宣表示。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基层医院职称评定成为了议论的热点,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应该抛开科研要求。现在光靠发表论文来评审职称,造成了“学术造假”现象,还出现了为了要科研项目“托关系”的问题,临床医院应该“以做多少手术和看多少病人为评价医生的标准。”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肝胆胰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胃肠外科等11个临床学(专)科的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记者了解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市二医院的肝胆胰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以及市眼科医院眼科已经进入医生等级评价试点阶段。试点科室的负责人透露,医管中心将科室医生过去三年的手术按照难度和规模来打分,一共分为9级,1级等级最低,9级最高。“医管中心会对比这种等级评价得出的工作量与原有模式工作量的差距,再考虑下一步如何与医生收入和待遇挂钩。”罗乐宣表示,首先在外科体系进行试点是因为外科手术打分评价操作性较强,下一步也会在内科体系选择科室进行试点。“以临床为导向的医生等级评价制度一是用于计算科室绩效;二是将来医生岗位设定不一定与职称挂钩,还会与这个等级评价相连;三是这个等级评价体系还可以作为引进临床型人才的评价标准。”罗乐宣说,实行这一制度并不是否定科研、教学工作,科研、教学与临床三者是互相促进的,将来还将制定科研人员等级评价体系。(原标题:深圳将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评价医疗人才制度)
    1721
  • 109361
    14:29
    医改是一场政府推动、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变革,触动更多的是医院和医务人员自身的利益。“医改”不应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如何构建一条改革动力的高效传导链,使中央精神内化为医护人员的具体行动?严卡药占比 建立正确导向当改革触及切身利益的时候,也就真到了“深水区”,医院经营、医生积极性等都受了一定影响,阻力可想而知。财政补助不是每年递增,医院的发展不能停,医生损失的那一块收入如何补?院长该怎么办?都是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让医生用药回归科学、回归指南、对病人合理、对医院合法。这对医务人员利益却是个冲击。如果不对合理用药加以控制,药占比继续高,改革的目标也将偏离。卡药占比,不是跟医生过不去,而是要建立一种导向,告诉大家别瞎做、别胡来。整个治理过程公开,全部阳光操作,避免违法,让每个人理解“规规矩矩比什么都强!”即使一些人有意见,也说不出来。从自身管理做文章 大有文章可做药品“零差率”销售正在使院长们的思维发生改变,医院靠卖药获利的可能已经没有,在各种补偿尚不足以弥补“损失”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院长就不能再盲目追求营业额,而要沉下心来认真分析收入构成比例,寻找生机……公立医院改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从自身管理做文章:不是没文章可做,而是大有文章可做。“能生存下来,又没出大问题,应归功于医院管理的细化。”即墨市人民医院院长吕杰说,药品“零加成”让医院开始学着过紧日子。为应对收入减少,医院对30元以上的耗材实行“条码制”管理,给每件入院的高值耗材唯一“身份证”,直至临床终端使用、完成收费。“呼吸机一年也许只用一次,也占在那儿,可惜!设备不用了,送回调配中心,别的科就能用!”据即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宋卫东介绍,医院节支增收、开源节流的意识明显增强。去年,医院成立设备调配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科室的4台呼吸机、19台监护仪、42台注射泵等,全院统一调配使用,既提高了设备使用率达90%以上,也减少了固定资产购置,节省60万元,更保证了临床患者的机动、应急。政府强力推动下的公立医院改革,正在以压力传导的方式,对一些医院的内部运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着眼长远发展 不比收入比什么?“比服务、比措施,都需要多费口舌,只有比收入最简单,也最好比:今年你3个亿、明年我3.5亿……取消药品加成,虽然纯收入没有降,但别的医院收入了3个亿、5个亿,而你只收入1个亿,院长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如果医改仍继续在“唯GDP”语境下进行,经济指标将是院长压力最大的一个话题。比服务、比管理,增加服务诊疗项目,以不增加群众负担为前提,而医院的利润也增加,这样才有利于长远发展。(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1121
  • 109285
    09:17
    从“两江医改”迄今已历20年,期间再历多次调整,特别是2003年、2007年先后开展农村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2012年先后实施三年、四年医改方案,我国医疗保险改革与制度建设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主要成就有目共睹:一是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90%以上的城乡居民被分别纳入相关医疗保险制度,普惠性特征已经显现;二是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城乡居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大幅减轻;三是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筹资,不同程度地分担着医疗保险责任,市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被引入,表明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特征在不断增强;四是各地的改革实践经验教训都异常丰富,这应当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我国医疗保险改革取得很大成就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现行制度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政策分割、城乡分割、群体分割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表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深厚,它直接损害着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弱化了医保制度的互济性,也损害着医保制度的运行效率。2.责任失衡格局事实上在加剧。在责任主体中,政府、企业的负担重,个人的负担轻,如城乡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与个人缴费事实上在进一步失衡,由当初的2:1变成了4:1。在群体之间,职工的负担重,退休人员不用缴费,这在改革初期是可以理解的政策选择,但在人均寿命持续延长和退休年龄偏低的条件下,必然导致缴费群体负担日益加重、医保基金支付压力持续扩张。这种责任分担失衡的格局,还会直接影响到医保制度发展的理性。3.配套的医疗卫生与医药领域改革迄今不能协同。医院改革滞后,医药流通领域无序,医疗服务浪费严重,既严重地影响到了医保制度正向功能的全面发挥,也为进一步深化医保改革埋下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时至今日,人们对医疗服务与医药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呼声极高,但这两大领域的行动却相对迟缓,它又使当前围绕医疗保障的社会生态更加复杂化。4.以往改革欠成熟留下的不良后遗症还在束缚着医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例如,职工个人医保账户的功能局限甚至负面效应早已显现,却迄今仍然未能合理化解;按群体分割的医保制度安排,造成了重复交叉等现象并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迄今还只能依靠地方局部行动做整合的功课;停留在市、县低层次的医保基金统筹既削弱了医保制度的互济性,亦限制了参保者异地就医的权益,但省级统筹仍然不见有实质行动;医保费率的过分刚性与退休人员不缴费,给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不确定性,但迄今亦很难做出相应的调整,等等。所有这些,表明我国虽然在短期内创造了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的奇迹,却无法掩盖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原文标题:现实评估:现行医保制度的主要成就与缺陷)
    1231
  • 109217
    13:28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罗 力  阅读提示:  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那么,什么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应当做什么?什么是基本医疗?什么是非基本医疗?公立医院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这一基础性问题无法得到基本一致的回答,则其他很多生发性问题绕来绕去都会回到原点。  本期,我们邀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罗力详细说说他眼中的基本医疗是啥样。他认为,只要把老百姓的自负费用降下来,怎么定义基本医疗都没有关系。在如何保证基本医疗的问题上,他认为,公立医院一定要公共筹资,财政投一点、管一点,医疗保险投一点、管一点,如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  主要观点  1.对于病人的生命而言,没有哪类促进或恢复健康的医疗服务是非基本的。基本医疗服务更多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概念。界定基本医疗很重要,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共筹资更重要,要么是财政投入,要么是医疗保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2.公立医院是一个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的机构,可以从简单服务到高精尖服务,从简陋服务到优质服务。这些服务遵循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在这些服务中,政府筹资并管制的医疗服务就是基本医疗服务,医保认可并补偿的医疗服务就是基本医疗服务。政府不补贴也不管制的、医保也不补偿的医疗服务就是非基本医疗服务。  3.特需服务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因为它往往专指特定服务、特定人群。非基本医疗服务是面向大众的,其服务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普通老百姓也有权力和有能力获得非基本医疗服务。  4.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医疗服务的支付是两回事。如果明确这一点,讨论公立医院能否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社会办医能否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之类的问题,就显得没有意义。因为基本医疗服务是由支付方式所决定的,而不是提供方式。  5.公立医院可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但政府不补贴、社会医保不补偿。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对之补贴和管制、社会医保对之补偿。所以财政补贴和医保定点必须落在服务项目上,而不是医院的所有服务。  什么是纯粹的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出身问题,父亲是谁;二是行为问题,谁来资助管教。如果父亲是政府,资助管教的也是政府,那么医院就是纯粹的公立医院,要按照政府意愿提供服务。  纯粹的公立医院大致要做这些事情:当百姓抱怨看病难、好医院都在大城市时,政府就要均衡布局医疗资源。当百姓抱怨看病贵时,政府就要想办法把病人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降下来,采取的措施要么减少医院收费,要么增加病人医疗费用补偿比例。减少医院收费,要靠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管制,增加病人医疗费用补偿,要靠医疗保险的不断完善。当百姓说要放心看病时,政府要抓医疗质量、精神文明,推进医院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当百姓说有些医疗服务找不到医院愿意提供时,政府就必须指定医院来提供,最典型的就是抗震救灾、援边、援疆、支农、传染病防控,等等。  公立医院为什么不纯粹  社会各界所认为的公立医院不纯粹,一种是出身不纯粹,另一种是行为不纯粹。  有一批医院是政府拐着弯办的,比如说国有企业医院。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国有企业办的医院勉强可以说是政府的。但国有企业办医院的基础是原有的劳动医疗保护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劳保。国有企业要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保证职工的医疗服务。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职工比较多,购买服务不如直接提供服务经济,企业就会选择自行建设医院,直接向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在实施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后,企业办医院的基础没有了。企业向社保交钱,为其职工购买医疗服务。既然购买医疗服务了,为什么还要再出钱维持企业医院?所以各地纷纷把国有企业医院交给地方政府,或者推向市场。由于企业医院人员层次普遍不高、仪器设备老化,地方政府接下来,面临的可能就是持续输血,背上一个包袱,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不肯接收。地方政府不承接,企业医院就得走市场,结果是看不好病,费用还特别高。老百姓的概念中,这类医院也是公立医院,对这类医院的批评自然记在公立医院头上。军队医院、特殊政府部门举办的医院,情况基本类似。  还有一批医院是政府直接举办的,父亲是政府,根正苗红,但政府的管教资助不到位。老百姓期望公立医院提供人人可及、价格便宜,且有质量保证的医疗服务,政府就需要在规划设置、补偿支持、监管调控上下工夫。怎么下工夫?比如说补偿支持。看病救人是有成本的,概括起来有3大块:公用支出、人力成本、设施设备。如果是市场化医院,要有利润。应对这些,就需要收费,有多少成本和利润指标,就得收多少费。一般情况下,只要医生提出收费要求,病人总得答应。所以控制医院的收费,最好的途径是控制医院的成本和利润诉求。具体的做法有5条:非营利,医院不分红,也不纳税;政府替医院购买设施设备;计划工资,把医院的人头费管起来,医院不能自行决定职工薪酬;政府包一部分甚至全部人头费;药品、材料、耗材等实行计划配给。5条措施下来,就能够把医院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然后控制医院收费,实行政府指令性价格。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这么做了,能够把医院收费压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1951年~1979年,在商品零售价格基本未变动的情况下,医疗保健物价经历了两次大规模降价,降价幅度超过20%。所以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公立医院是比较纯粹的公立医院,父母生,父母管。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费用是比较低的,相对来说百姓是可以承受的。  改革开放之后的情况不是这样。父母生,但父母不管或管得很不够。前面的5条管制措施,只有第一条还有效,就是非营利。其他的四条基本消失。结果是公立医院收费水涨船高。增加的费用向谁收?主要落在了自费人群。1978年~2004年,我国人均GDP、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人均社会卫生支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增长了32倍,但人均个人卫生支出一枝独秀,增长了133倍。133对32,4比1,而且是真金白银从个人口袋中交出去的,老百姓怎能不骂。  公立医院一定要公共筹资  要把公立医院的收费降下来,没有财政投入万万不行。但是财政全包下来也根本不可能。怎么办?希望在医疗保险,公立医院一定要公共筹资。  穷人有医疗救助,普通人有社会医疗保险,特殊人群有补充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和财政投入的根本性作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公共筹资的方式降低医疗费用中的病人自负比例。  计划经济时代靠财政投入降低病人自负比例,市场经济时代就得靠医疗保险降低病人自负比例。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院从财政那里拿钱;市场经济时代,公立医院得从医疗保险那里拿钱。2010年,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仔细研究了纽约公立医院集团的财务报表。研究完了大吃一惊,因为纽约市政府给公立医院集团的钱只有一点点,不到总收入的10%,大量的经费来源于老人医疗保险和穷人医疗保险,还有商业医疗保险。由此可见,公立医院不一定要财政给钱才能维持的。但是公立医院一定要公共筹资才不会被老百姓骂。在计划经济时代,要通过政府投入、价格管制来降低病人自负费用;在市场经济时代,要通过医疗保险的费用补偿、价格管制来降低病人自负费用。  百姓自负费用降下来 基本医疗怎么定义都行    只要把老百姓的自负费用降下来,怎么定义基本医疗都没有关系。  如果公立医院回到计划管理模式,从政府财政投入和价格管制的角度让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那么财政投入为公立医院配置的设施、设备、人力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就是基本医疗服务,就像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院。政府财政承诺硬件投入、承诺补贴人头费、要求收支两条线或预算管理、实行药品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那么这种制度环境下所配备的设施设备、所能够吸引的人才所决定的医疗服务,就是基本医疗服务。  如果公立医院走市场管理模式,从医疗保险的角度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那么由医疗保险基金力量决定的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就是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满足程度就是医疗保险报销比例。  目前这两种模式,我国都有。政府财政也投一点、管一点,医疗保险也投一点、管一点。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既不学美国,也不学英国。从病种的角度、从诊疗技术贵贱、诊疗方法成本效益的角度来区分基本医疗,非常困难,但非常有必要。因为医疗服务是一个连续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连续性的清单。以此为基础,根据经济能力和政府决心在这个连续性的清单上切一刀,把它分为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  社会办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性医院能否进入医保定点存在很多争议。从我的逻辑看,似乎没有必要争论,焦点不在于这些医院是否能进医保,而是医保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审核这些医院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价格,符合医保要求的,这些服务就应当纳入医保基金补偿范围。所以不是整个医院的所有服务都进入医保,而是经医保审核后的服务进入医保。对公立医院也应遵循同样规则。目前之所以做不到,主要是医保的人力不够,没办法做到精细化管理。但医保的精细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做推动工作。  2009年以来,政府对卫生支出的增长、社会对卫生支出的增长明显超过了GDP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标志是个人支出比例从1978年的20%飙升至2001年的60%之后,在2012年回落到了34%,公共筹资的力量加强了。这是新一轮医改的成功,可喜可贺。但是,请注意的是,个人支出的增长速度并未放缓,增长的曲线还是一个向上翘的反抛物线。这就是说,新一轮医改之后,我国政府投入和医疗保险力度的加大,未能根本性地降低老百姓的个人费用支出。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历史欠账太多,短短5年不足以弥补;老百姓有大量的非基本医疗需求被释放了出来。这些非基本医疗需求没有很好地被保险覆盖,结果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变大了。这些非基本医疗需求,不全是来自于富裕人群,很多是来自普通人群,主要是医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控制技术准入是遏制普通人群非基本医疗需求的无奈之举。另外,推动商业医疗保险也很有必要。就算富裕人群,在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账单时,也会心痛,也会抱怨,极个别的超级富豪除外。要减少这部分人群的抱怨,就必须对应地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卫生总费用中公共筹资的比例。
    1255

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