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园地-医政法规

  • 112228
    11:32
      9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贫困地区卫生计生人才综合培养试点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到2015年年底,将为试点贫困地区培养80多名各专业医生、引进200多名贫困地区、招录34名全科医生,并建设6个重点专科和妇产科、儿科等薄弱科室,在人才招录、引进、职称、编制等政策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卫生计生人才绿色通道。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会上强调,试点地区要进一步下放卫生计生人员招聘权限,简化招聘、引进人才的办法和程序,制定高学历、高职称和紧缺岗位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适当增加中高级卫生技术岗位设置数量。  会议提出,要加大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西部卫生人才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项目的倾斜力度,鼓励和支持新招录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生经培训后到乡镇卫生院执业的,服务期内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服务3年以上的,政府对其本科教育阶段的学费予以补助。安排国家级医院或省级医院对口支援试点县公立医院,深入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加强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试点县公立医院和二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共同体,提升试点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据介绍,为探索解决贫困地区卫生计生人才紧缺和能力不足问题,今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到江西省于都县,山西省大宁县、永和县和陕西省子洲县、清涧县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贫困地区卫生计生人力资源情况调查报告。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在人才瓶颈问题突出的山西省大宁县、江西省于都县、陕西省清涧县开展卫生计生人才综合培养试点工作。
    1067
  • 112226
    10:0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    我们国家卫计委曾经发文说禁止医生私自远程治疗,但是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医生认为远程医疗实际上给很多老百姓带来很多的实惠,我们是否会考虑把这个规定进一步细化,而不是搞“一刀切”。另外,之前我们委里相关的负责人透露,我国目前的儿科资源非常的匮乏,之前我们也听说过儿科医生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所以想了解目前的医疗资源和儿科医生大概是什么样的现状,我们有没有想过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变这样的一些情况?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医疗纠纷,应该说是医患纠纷,之前上海的医院曾经发生过医生在对他实施暴力的家长说不再给这个孩子看病,然后就有别的医院的医生又公开的罢工,委里对这样的情况有什么样的看法,有没有想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医患之间的感情能够好一些,而不是医患之间存在纠纷。谢谢。2014-09-11 10:16:24   宋树立: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请李处长做简要回应。2014-09-11 10:17:54   李大川:   谢谢。依托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 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此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建立起了部分医院之间远程医疗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广泛应用,国家层面需要对远程医疗的管理规范、实施程序、责任认定、监督管理做出明确的规定。2014-09-11 10:18:12   李大川:   原卫生部在1999年的时候曾经发布过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规范的内容只是远程会诊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服务的范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监护等新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原来的管理要求已经不再适应当前远程医疗服务发展的实际要求,需要进行新的规范。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了《有关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这里对远程医疗服务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做了一些部署。这个要求应该说充分体现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重要性的认识,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方便患者就医的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医疗服务是一个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一项服务,医疗服务的各个要素包括人员、机构、技术、医疗服务相依托的设备、器材,这些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这是医疗服务的对象的特殊性和医学规律的特别性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规定。比如我们国家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之后才能开展诊疗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能开展诊疗活动。要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是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第二是达到医疗机构的技术标准,第三是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等等。《执业医师法》也要求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须要亲自诊察和调查,没有经过医师的亲自诊察不能做出处理决定。这种诊察活动包括了视、触、叩、听等各种活动,对于医疗机构之间开展远程会诊服务,我们要求医疗机构作为责任主体,这是因为如果患者仅仅通过网上的问诊,仅仅通过患者提供的一些资料就作出诊断和处理存在着医疗安全这方面的风险。为了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同时也保证医患双方的权益,我们规定医师一定是在所在医疗机构里面,通过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设施向其他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法律责任主体也是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这是我们对远程医疗服务进行规范的根本考虑。2014-09-11 10:20:41   李大川:   当然您也提到很多医护人员提出来远程医疗也有一些地方,一刀切是不是适合?我们也注意到这个情况,在我们发布的有关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的通知里面也提到,各地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可以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反映,我们会搜集群众和各地的意见和建议,适时来修订完善有关远程医疗服务管理的规定,做到既能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也能够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中的积极作用。谢谢。   宋树立:   谢谢李处长的回答。第三个问题请姚司长做个回应。 2014-09-11 10:37:37   姚宏文:   刚才问到的关于医患关系的问题,我们这里有两点要明确:第一,打砸医院伤害医务人员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应当由有关部门追究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第二,我们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的能力。要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不断地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里我重点结合科学就医这个主题强调的是公众应当正确的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理性的对待诊疗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医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一门相对完善和精细的自然学科。然而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我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到达终点,有相当一部分的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很难完全治愈。我们必须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个体生活的方式、遗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其治疗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患者自身的健康素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对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往往更加重要。   因此,病人包括病人的家属在就诊的过程中,应当遵从医嘱,积极的配合治疗,理性的对待诊疗的结果,不要盲目的把疾病引发的不良后果简单的归咎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技术水平。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如果对诊疗结果有异议,或者认为医护人员有过失,应通过正当的渠道和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不能采取扰乱医疗秩序或者是伤害医务人员这些违法行为。当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让大家知道,医患是利益共同体,还需要医疗卫生部门、医务人员、患者、社会包括广大新闻媒体的共同的努力,这也是我们这一次开展科学就医主题宣传活动的很重要的目的。谢谢。2014-09-11 10:38:03   李大川:   我们也做了很多技术方面的规范,针对现在临床上用药最多的种类,我们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前正在修订。同时我们针对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抗菌药物开展了三年的专项整治,集中精力以抗菌药物作为切入点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整体上这些年我们国家合理用药的水平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覆盖全国各个医疗机构的不合理用药的监测数据系统。我们有几个监测网,一个是全国临床用药的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是统计我们药物的使用情况,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情况目前还不在我们监测的范围内。我们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一些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这些信息平台主要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国家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2014-09-11 10:48:59   李大川:   刚才讲到我们国家医疗机构很多,医务人员也很多,医务人员在合理用药方面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包括疾病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药物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要求一个医务人员掌握所有的药物的合理使用的确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现在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合理用药的能力;第二方面是加强我们临床药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医师用药方面的指导和评价,帮助临床医师来合理使用药物,共同提高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水平;第三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起来合理用药管理的内部机制,使更多的医务人员、更多的管理专家参加到合理用药管理当中来,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总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一个长期任务,我们将按照我们既定的工作设计继续开展工作,不断改善这方面的情况。谢谢!2014-09-11 10:52:17 (本文节选卫计委官网“2014年9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1948
  • 112207
    10:01
    从今年8月1日起,北京市实施新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最大突破在于,医生多点执业不再需要经过原单位批准,而是到北京市卫计委“备案”,这使医生的流动可以有机会打破原来公立医院体制的束缚。北京市的多点执业“备案制”政策被认为走在全国各省、直辖市前面,受到医生和民营医院的普遍欢迎。但是,有民营医院在办理过程中反映,这一政策在基层部门执行中仍然有不同的解释,最终很难绕开原医疗机构批准这道槛,外表亮丽的政策执行起来等于“一纸空文”。业内人士表示,医改的攻坚战牵涉到人事制度改革,让医生资源自由流动的前提是让医生成为自由执业者,而现行多点执业政策只是一种过渡,最终将被淘汰。多点执业仍需原单位公章“递交申请材料时我才知道,医生申请多点执业的材料仍然需要加盖原单位公章,如果原单位不同意盖,材料不会被受理。”北京一家民营医院的医务处主任韩玲玲(化名)质疑,“这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北京刚刚实行的多点执业备案制政策岂不是成了废纸?”韩玲玲所在的民营医院位于北京大兴区,因为急需有经验的医生,医院拟聘任一位中医医生,根据北京市对于多点执业的政策,她整理好了材料,在大兴区行政大厅内却被区卫生局的工作人员退回,理由是材料上缺乏医生原工作单位的公章。大兴区卫生局工作人员解释,根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该局为北京市卫计委下属单位)的有关规定,拟聘用中医科医生进行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必须填写《多点执业工作任务表》,而在该表“主执业地点”一栏,除必须填写“周门诊次数”“周门诊时间”“周病房次数”“周病房时间”内容外,还必须加盖主执业医疗机构公章。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交给她一张“北京市中医类别医师主执业机构同意新增执业地点证明”,该证明必须由主执业机构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根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9月5日下发给医院的有关规定,医生申请多点执业,必须填写“北京市中医类别医师多点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多点执业工作任务表”“北京地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申请备案表”等表格,但是并没有要求填写“北京市中医类别医师主执业机构同意新增执业地点证明”。对此,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医改处一位姓林的工作人员表示,市里下发的文件并没有包含“北京市中医类别医师主执业机构同意新增执业地点证明”,但是,办理多点执业由各区相关部门办理,因此怎样办理还是要视各区具体规定来执行。“不同区县规定可能不同,有的区县可能不需要在工作任务表上加盖原单位公章。”林女士解释。在如何解释该政策上,大兴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的一位人士表示,医生多点执业仍必须征得原单位同意,这和新颁布的《办法》并不冲突。“批准和同意是两回事,文件规定可以不经原单位批准但是没说不经过原单位同意,而原单位同意就需要盖章。”聘用退休医生反而更难在韩玲玲看来,新的多点执业政策执行以后,原来比较容易聘用的退休医生现在聘用起来却变得更难。据行业内人士介绍,2011年以前,北京市卫生部门对医疗专家到别的医疗机构出诊管理并不很严,但是从2010年年底出台多点执业的新规定以后,对专家出诊的管理反而严格起来。2010年12月,《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实施,规定医生可以多点执业,为医生“走穴”现象正名。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经注册,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2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而今年8月1日实施的新修改的《办法》,则进一步放宽了对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不仅规定医师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而且规定多点执业的地点数量不设上限,医疗机构的法人、负责人等管理人员也可以多点执业。截至今年5月,北京市卫计委公布已经有1993名医生获准进行了多点执业。不过,官方公布的多点执业医生数量受到民营医疗机构的质疑,多家大医院在自己组建的医疗联盟内所进行的多点执业被医疗界认为是“做样子”。“关键是对医疗责任险的规定,让离退休医生到其他医疗机构出诊变得更困难。”韩玲玲介绍。根据2010年12月推出、2011年3月执行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第8款的规定,“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必须出具医疗责任保险凭证”。“这条规定从2011年开始执行,但是,对于已经离退休的医生,其原来所在的公立医院往往不再上医疗责任保险,而卫生主管部门却可以以申请人没有医疗责任保险凭证为由不批准其多点执业。”韩玲玲进一步解释。据保险界人士介绍,医疗责任险与医保有挂钩,对第一执业地点执业的医师或按照看一个门诊病人提取0.15元,做一台手术提取15元的比例收取费用,一位医师每年收费或在200多元到四五百元不等。据了解,对北京新的多点执业政策,各区在对待医疗责任险方面政策不一。有的区县规定,只要新增的执业医疗机构出具医疗责任险凭证即可,而有的区县却规定,原来的医疗机构也必须出具医疗责任险,正是后者导致了离退休医生无法顺利开展多点执业。医生需要自由执业而非多点执业北京的政策已经是国内在多点执业问题上尺度迈得最大的,而依然问题重重。“市场需要医生资源流动起来的愿望非常迫切,这导致了北京多点执业新政策的出台,但是这一政策必然和原来的利益方发生摩擦,遭到各种明里暗里的抵制非常正常。”一位业内人士评论。“公立医院培养一个医生那么多年,医院院长怎么会情愿让一个优秀的医生去为别人服务,换做民营医院的院长,也不会愿意。”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分析,他表示,作为医院的控制者,地方卫生局也是现在医疗资源的既得利益者,很多卫生局官员都是来自大型公立医院,他们也不愿意医生自由谋职。庄一强分析认为,造成医生难以自由流动的关键还是体制。一方面,在现行制度下,医生完全挂靠在第一执业机构,第一执业机构负责医生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心甘情愿让医生自己赚钱,显然不合情理。而另一方面,对于医生来说,原单位支配了自己的工资、保险、职称和人事档案,又怎么敢违反原单位的意愿。“要让医生成为自由执业者,成为 社会人 而不是 组织人 ,医改才能有希望,而实现这一目的有两个前提。”庄一强表示,第一个前提是医院要去行政化,通俗说,取消行政级别,院长就是管理医院,不用政府任命,不再设什么处长、科长;第二个前提是改革医院人事制度,取消国家编制,对医生“定岗”而不是“定编”。广东省卫生厅巡视员廖新波表示,多点执业的政策远非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而中央对医改的文件也明确指出,对医生的管理要从人员管理过渡到岗位管理,要最终让医生成为社会人。“我认为医生最终会成为自由执业者,现在的多点执业政策是过渡政策,最终会被淘汰。”廖新波最后下了如是结论。
    3438
  • 112149
    12:10
      9月20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美医学教育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致辞中提出,目前我国较为迫切的医学人才培养任务是加强全科医师培养,为此应加强相关政策支撑,加快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医学教育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  陈竺指出,我国每年培养的医疗卫生人才适用于基层的不多,其中,能下到基层的较少,能留在基层的更少。应从中国国情出发,紧扣需求,着重培养和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接受过规范全科培训的全科医师队伍。其中,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应通过实施“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助理全科医师,同时设立基层全科医师特岗、特贴项目,吸引受过正规医学教育和规范全科医学培训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加强“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力度,推动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全科医学科,并在学科发展和科室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陈竺说,我国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全科医师职称晋升体系,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在社区开办全科医疗机构,探索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在基层社区的覆盖面,同时要注重对优秀全科医师典型的表彰和宣传。  此次论坛以“改革教育、改善卫生”为主题,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全球约60所医学院校的代表约250人出席。
    1377
  • 112145
    09:56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我们的医学分科更细,医疗技术比以往社会更先进,医院的看病和住院条件更舒适。按理说,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该为之而感到幸福,但是现实却相反,医患的满意度都下降了。社会在进步,医学在进步,而指引医学的重要价值观却慢慢被淡化,因此,医改需要让人文价值重新回归。跟缺乏宗教信仰,人经常会陷入迷茫一样,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医改也会迷茫、偏失。医改也同样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中国,新医改蕴含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抱负,寄寓着宏大的民生愿景,旨在重建国家社会福利体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医改不只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微观经济问题,还涉及医疗运行“一高一低”的格局如何来统筹等社会问题,譬如质优如何价廉,如何切实解决高需求-低供给、高技术-低满意度、卫生投资高投入-低回报的悖论?如何走出“一管就死”与“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何理清医疗欲求上的需与要、希望与奢望、不足与过度?政府究竟怎样作为?如何破解补偿与价格、价格与价值的扭曲?如何明确核定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偿尺度?如何平衡对医疗卫生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媒体污名化医学、妖魔化医生的张力?如何让百姓明白现代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仙的道理,接纳痛苦,接纳死亡,接纳不良预后?这些方面,我们更需要从价值观的高度来剖析和调节,继而理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抚平社会文化心理的颠簸。正是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它的理解有些偏差,人们希望药到病除,但是,现代医学根本没那么神奇,尽管它已经很发达,但是它仍然解决不了人的死亡问题。此外,我们的部分医生也陷入医学的现代性泥沼不能自拔,秉持着目的性思维,不讲究过程;崇尚客观性思维,不倾听主观体验;追求专科思维,知识孤岛化;沉迷于唯技术思维,重医疗轻照顾,缺少人性温情。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患者恰恰更希望从医生这里得到更加多的温情。因此,医改应该涵盖医患对于生命、疾苦、死亡的共识。生命很奇妙,我们要让患者了解到相当多的病因、病理不明确,病情的进展不可控,疗效不确定,预后不可测。现代医学是不完善的,更是不完美的。但是,生命的这种无奈,我们可以让医生通过场所精神、过程美感、道德信任、人格魅力、灵性抚慰,来帮助患者及家属消解和弥补。现代医疗应从技术化生存走向智慧化生存、艺术化生存。
    1323
  • 112143
    09:41
    当前,年轻医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与压力:结婚成家、与其他行业同学比较、面对恶劣医患关系、医院考核……医生仅仅是个养家糊口的专业而已。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不去努力的借口。医生这个职业有它的行业特点,医生的成长是快不起来的。如果想成为一名好医生,职业规划必不可少。那么,现如今年轻医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行医路呢?以下是段涛大夫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首先要明白自己想成为谁临床医生(physician):做一个单纯的临床医生,不教学,不做科研。临床带教医生(physician educator):在做好临床医生的同时,愿意花时间在教学上,给大学生上课,带教年轻医生。临床研究者(physician investigator):在做好临床医生的同时,喜欢做临床研究,写临床相关文章。不要以为临床研究只能发中文文章,设计得好的临床研究可以发影响因子非常高的SCI文章,例如NEJM,JAMA,LANCET。临床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既是非常好的临床医生,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是要拿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基金的,是可以发高水平的SCI文章的。一般来讲,好的大学附属医院的科主任(Department Chair)非这类人莫属。临床管理者(physician administrator):既可以做临床医生,又可以做行政管理者,例如科研教学管理者,医政管理者。科学家(Scientist):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不做临床医生了。但是最好要有临床基础,这样以来,提出的研究问题既可以是很好的科学问题,又是很好的临床问题。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住院医生培养全科化:在住院医生阶段,培养要全科化,例如妇产科的住院医生需要进行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方面的全面轮转,包括门诊和病房,不能过早分科。主治医生培养专科化:做完总住院进入主治医生阶段,就需要进行专科和亚专科的培训。如果是选择做产科的话,就需要确认未来是做普通产科、母体医学、还是胎儿医学,这需要制订不同的Curriculum(培养方案和计划)。副高以上医生培养专病化:进入副高阶段就是专家了,但是专家不能太泛,需要聚焦,需要考虑专病化。如果是选择妇科肿瘤,应该各种妇科肿瘤的手术都会做,但是不能说自己什么妇科肿瘤都是专家,应该要明确自己希望成为卵巢癌,内膜癌,还是宫颈癌方面的专家。如果确认了自己是卵巢癌专家,就应该卵巢癌手术做的最多,卵巢癌方向自然科学基金拿的最多,卵巢癌方向SCI文章发的最多。三、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30岁以前:学习为主,做好住院医生,读完研究生,打好“三基”的基础,最好能出国学习一次,至少6个月,最好1~2年。30~40岁:做事为主,这时已经成为科里干活的骨干,要能独当一面,要能练就一门绝活。40岁以后:传道授业为主,已经是教授了,是专家了,是研究生导师了,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了,该花些时间传道授业解惑了。四、不仅仅要做好临床医生,还需要成为一个领导者在现代化的医疗体系中,我们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成为单纯的临床医生(Clinician),还需要成为一个领导者(Leader),不一定是要做科主任,但是要成为一个包括医生和护士在内的医疗组的领导者,因为现代医学的任务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我们都需要和别人合作,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Partner),我们都有一个光荣的任务,教育好培养好年轻医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Teacher)。对于段涛大夫的几点建议,您认同吗?当我们的年轻医生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时,在希望自己的待遇和工作时间与国际接轨时,有没有去了解过美国住院医生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在美国,住院医生并不是医院的正式员工,是受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的工作时间为每周80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周七天都上班的话,每天的工作时间也要接近12个小时。这样的日子要持续4-5年,而且住院医生的工资并不高。因此,在中国行医,虽然面临种种困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行医门槛很低,年轻的医生们不应该在抱怨中度过大好的青年时光,去努力学习、踏实的一步一步往前走,认准自己的目标,总有一天会达到目标!
    2453
  • 111963
    10:54
    今年高考过后,报考医学热,从第一批烧到第三批,录取分数线,基本都排在前列。那么,这些热度延续到毕业了吗?医学生的就业好不好呢?据记者调查,医学生就业“压力山大”,而一所三甲医院的中层中,竟有八成不愿再让子女学医。与此同时,院方却表示医生难招,那么毕业的医学生都去哪儿了?济南:医科生就业“压力山大” 转行做房产中介“快,有房源,赶紧抢下来!”在济南某房产中介,王浩(化名)每天主要的工作是找房源、带客户看房、替客户跑房产手续,往往从早上8点多忙活到晚上八九点,如果他自己不说,外人很难想象,这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曾经也穿过白大褂,拿过手术刀。“我在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没有考上研,找不到工作,就干起了这行。”王浩并不避讳谈自己转行这个事实,现在已经成长为品牌经纪人的他甚至有点小庆幸当初自己没有从医,“因为我上的大学并不是名牌医学院校,即使我读了研,出来找工作还是不好找,顶多能去社区医院或县级医院。”“我们专业毕业转行的很多。”如今在省级一家医院从事护理的小王表示,他同级毕业的护理专业的男生有20多个,现在有一半以上从事跟医学无关的行业,有的当了兵,有的去了工厂。此外,除了毕业后转行的医学生外,在校期间转专业的也不在少数。据山东大学上半年公布的该校2013级转专业学生课程置换的信息,其中显示有400余名学生转专业,粗略统计发现医学类专业学生调整专业的有44名,其中护理学专业学生转专业的最多,有25个,转入的专业五花八门,但主要以管理类和工科专业为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渉医专业学生中申请转专业第二多的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此次共有12个,有少数几个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外,多数转入其他理工类专业;另外有3个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专业,其中有一个转入口腔医学,另外2个分别转入会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今年6月11日,一项名为“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学医吗?”的问卷调查,共有937位医务工作者参与。89.01%的医务人员表示不会;94.56%的医生表示不会让子女学医;69.26%的人表示后悔学医、从医。深圳:医生难招,待遇低、医疗环境不安全或为主因2014年再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却逆势而上,成了香饽饽。平日里“人满为患”的医院赶上了“用工荒”,不得不降低身段四处招揽医学院高材生。但在深圳却出现了招医难现象。“来深圳还不如去老家的省会城市。”在奔赴外地招医时,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经常听到医学院毕业生说这句话。学生们给夏俊杰算了一笔账,来深圳参加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三年期间,月收入大约5000元,即便规培结束,月收入也不过万元左右。在消费高的深圳,一个月房租水电等日常消费差不多就要5000元,再看看高企的房价,啥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去二三线城市显然是“性价比”从优的最佳选择。夏俊杰坦言,与十几年前深圳工资是内地的几倍相比,现在单单考虑收入吸引力,深圳招医的优势大不如前。除却深圳生活成本太高以外,医学从业环境“不安全”也是招致招医难的原因之一。深圳某三甲医院的刘姓护士长表示,看多了身边医护人员都身心俱疲,她真的舍不得让孩子去学医。“如今,医生这一行的从业环境实在不安全,我儿子看到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天天为我担心,自己也不想学医了。”2013年,某医务专业网站针对医务人员是否愿意子女从医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在最主要的顾虑一项,近四成人选择了“医疗环境不安全”。深圳另一所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曾多次去北京招人,他也吐槽:“再强调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再发生伤医事件,就真的没人念医科了。”该主任说。29岁的冯航(化名)毕业于湖北医学院,来深圳经过了3年住院医师规培,今年9月将正式上岗成为一名医生。“如今的医学从业环境与当初我报考医科时已有天壤之别。”冯航说,自己心理有巨大落差。他用“种树”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报考医科之时,我满怀信心,一心要长成供人纳凉的参天大树;如今,树不但没有枝繁叶茂,反而连树干都被划得满目疮痍。”现状如何扭转?一方面,医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医院却遭遇“用工荒”,找不上人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状如何扭转?医学生就业难,不过名校毕业的医学院毕业高材生却是另一番景象。还没到毕业结点,他们手里就握着N个offer,反复对比所选城市的生活成本、医院临床水平、科研实力、发展平台,想要“好中选优”。医院遭遇“用工荒”,但为何呢?医院对人才要求的门槛太高。想要扭转局面,医院应降低门槛考虑非名校生,一般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出身’或许没那么完美,但是,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他们也一样会成为优秀的医生。医生是一个重临床实践的行业,通过实践的磨砺,医生经验的累积,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此外,全科医生编制需破冰。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尽快配足合格的全科医生是关键。因此,大量招收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是近几年招医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完成这个招聘任务,首先须按中央编办的要求解决社康服务中心的编制,或通过编制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落实社康中心用人问题,吸引更多医学毕业生到社康中心工作。
    2658
  • 111934
    11:04
      核心阅读  为医务人员铺设好职业发展阶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而改革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恰恰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如何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本文作者对此给出了思考和建议。  弊 端  易造假 难分类 不好管  1.难以反映人才的实际能力。  我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是申报者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篇数,出版专著的数量和字数,开展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级别,带徒的数量和时间,以及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等。这些材料通过个人申报、行政管理人员审核、专家评审的方式评定;申报主任医师还要经过简单的面试。目前科研论文和课题挂名、造假等情况严重(如多数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临床类科研论文存在试验研究方法表述/设计不当、统计学方法使用错误等情况),科研课题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加上一些申报者编造虚假带徒带教材料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使得评审者难以一一甄别材料的真实性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最终评审结果难以反映人才的实际能力。  2.不能适应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对人才的评价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分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一级医院承担一般常见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及患者管理。  同样是三级医院,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对卫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要求大不相同。如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在招聘主任医师时,要求招聘对象具有长期相关专业临床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先进的工作理念、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熟练掌握相关领域先进技术,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级杂志发表相关文章3篇以上。而某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在招聘主任医师时,仅要求招聘对象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关执业资格,具有三级医院3年及以上工作经历。  3.限制了更高层级的职业追求。  按照广东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条件,本科生毕业后6年可以考取主治医师,再工作3年可以考取副主任医师,之后再工作3年可以考取主任医师。也就是说,顺利的话,一名医生在36岁时可以评上主任医师。对于绝大多数医生来讲,获聘主任医师就已经到了其职业阶梯的顶峰。在基层医院,很多医生获聘主任医师以后,逐渐失去了追求更高医疗技术、科研教学成果的积极性。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4.增加了管理难度和职工内部矛盾。  如深圳市市属公立医院的在编医生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占50%左右,但获聘的人员仅占一半。再加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弊端,使每年空缺的卫生高级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寥寥无几,很多获得资格的人员因长期未被聘任而闷闷不乐,很多优秀人员的积极性备受打击。有些占用高级职位的人员并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或工作不负责、不认真,使有资格而未获聘的人员倍感待遇不公;一些临床科室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扎堆,“谁也瞧不起谁”,造成科室内耗,不仅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团队,也难以维护和谐的工作环境。  建 议  下放权力 重视需求 细化等级  1.下放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  一个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如何,只有本单位或者周围同行最清楚。以省为单位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评审专家对被评审的对象无法一一了解,完全依靠其上报的申报材料或者简单的面试论英雄,到头来只能是“拍脑袋”。建议改革以省为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将这一评价权交给地方的医疗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组织评审。  2.应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结合。  一家医疗机构需要配置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到这个岗位工作,只有本单位最清楚,也最在乎。因此,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应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打破国内传统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和人员聘任制度,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分为顾问医生、副顾问医生、住院医生;这些岗位均由医院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医院从院内外招录任职人员。这种岗位管理模式打破了评聘分开造成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扎推候岗的困局,使得医院能够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要求,聘用与职位设置相匹配的人才。  3.创新医务人员技术等级评价体系。  医疗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并非仅仅区分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这四个层级,而应进一步细分和细化;也不能以其在某个岗位或某一段时期的工作表现去评定其终生职业价值。建议将医疗人才评价制度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由医院根据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资历、实绩、医德、影响力、贡献度等综合因素,定期核定其实际职业价值,作为其岗位入职、续聘,以及绩效工资分配的基础要素,以此解决唯职称、唯学历、唯年资的医疗人才评价问题,发挥医疗人才评价在激励医务人员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
    1349
  • 111932
    10:09
      “中国医院最大的问题是医疗行为的不规范。”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副司长王辰院士近日在2014清华长庚医疗改革发展论坛上指出:“现在我国卫生界没有统一规范的诊疗办法,是造成社会对卫生院、县医院的医生不信任的重要因素。”  王辰院士表示,实现医疗行为规范,人才培养是关键,规范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划培训制度是提高医生队伍水平和素养的治本之策,聪明的院长应把住院医师培训化制度放在第一位考虑。  医学生毕业并不具行医能力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教育是五年制,毕业后医学教育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医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其作用分别是打基础、培养临床能力和着重于知识更新。  在国际上,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还不具有行医的标准资质和能力,住院医师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规范化培训,才能完成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  王辰院士指出:“我国医学生毕业后教育是分在乡卫生院就由乡卫生院培训,分到县医院就在县医院培训,分在大医院就在大医院培训。因此,培训出来的医生是完全不同质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教授告诉记者,中国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和国外发达国家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毕业的初期,他们的水平、临床工作能力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差距就逐渐拉开了。  “这是因为国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非常成熟了,对培养医生临床能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住院医师培训相对来说是薄弱的,所以水平逐渐拉大了。”朱正纲教授说。  长久以来,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因单位而异,培训内容不同、水平不同,缺乏严格的培训制度与管理,缺乏政策和经费保障,缺乏统一考核认证制度,是造成我国目前医生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巨大的水平差异导致人们蜂拥而至大医院看病,大医院人头攒动,小医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没有规范的医师培训制度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医师培训,只不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1993年,原卫生部颁布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此后,各地纷纷开展了不同内涵、不同要求、不同长短、不同配套政策的住院医师规范性的尝试。  目前,5/8的医学毕业生能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医生培训的规范性和同质化的问题。  “专业种类严重覆盖不全,住院医师培训只设了18个专业,不包括口腔还有27个专业需要设置,另外仅有部分地区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地医学生参训的比例不同,北京、上海很高,有的地方很低,只有10%的水平。”  王辰院士认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地方审核不严格,培训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全国由各省区自己认定的培训基地有1100家,其中几百家是县医院,显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本身就缺乏同质性,何谈培训结果的同质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国家人事政策和财政支持。住院医师进入培训基地后,原单位补贴一些钱,培训机构补贴一些钱,住院医师最低的拿60元工资,高一些拿1000多元,基本上能拿到几百元钱。多家三甲医院管理者向记者证实:“规培都是由医院负责发放工资、补贴,确实是待遇较低。”  所以,有人慨叹:一个五年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仅仅拿几百元钱工资,情何以堪。  造就高水平医生必由之路  去年年底,国务院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在全国全面启动,到2020年全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按照部署,今年计划招收5万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规培。  医院和卫生主管部门普遍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利国利民”的政策,将保证今后各级医疗机构都有高质量、同质化的合格医生可用。  记者了解到,本次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在我国前期18个专业试点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增设并修订了部分专业,设置为34个专业。  8月底,国家卫计委公布,中央财政对规培提供资金补助,标准为3万元/人年,2/3用于补助住院医师,1/3用于补助基地和师资。另外要求各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配套支持。基地医院不得因有中央财政拨款而降低住院医师原有绩效待遇,与同类医生要同工同酬。  王辰院士算了笔账,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每年每人3万元,各地方基本要求必须配2万元。这样加起来就是每人每年5万元,住院医生实际还要委派,如果委派单位付工资和保险,培训基地要给绩效奖金,这四笔钱加在一起,从财政支持和条件上给了住院医师培训非常好的条件。  王辰院士表示,中央财政对规培提供资金补助,代表国家意志的真正强有力支持,关系到每个病人的根本利益,是让医生有尊严的根本事情,也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开展的保证。  但是,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新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朱正纲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当初是想培养优秀的年轻医生,让他们更多走到基层。但是从上海现在来看,这两年毕业的规培生60%左右都留在了大医院,20%去了二级医院,还有10%左右选择了其他医院,如到药企或者其他行业,不愿意再做医生,觉得医生太苦。真正到最基层的,到社区服务中心的人非常少。”
    1226
  • 111884
    11:13
    从今年年初伊始,各大电商互联网巨头纷纷向医疗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这意味着随着社会资金的流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的紧密结合,移动医疗将会对传统医疗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但是,这样的影响绝非一日之功,就目前的医疗形式而言,有关专家认为,移动医疗真正价值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应该是重中之重。有专家指出,如今因慢性病造成生命终结的患者呈递增态势,而高性价比且能长期进行身体检测的产品必然会收到追捧,移动医疗则是最好的实现方式。未来移动医疗会对传统医疗机构产生颠覆性影响,人类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自然不需去医院,如此一来,常规医院的价值就会小很多,医生也会面临很大冲击。虽然前景一片光明,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区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因为医生多点执业还未完全放开,互联网上的医生并没有权利给患者下诊断或者开药,用户都只是当做借鉴或参考,当身体真正出现不适时还是到传统医院。这完全没有体现出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所在。在以色列创建了心病实时跟踪服务的Beecardia创始人Nimrod近日公开表示,今天的医疗卫生服务是非常低效的,而移动医疗的介入能够帮助医生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但移动医疗代替不了医生,只能帮助医生行医,让社会资源消耗更少,这才是移动医疗的关键。他认为,移动医疗最大的目的是提高卫生服务水准,其次才是更好管理健康慢性疾病。而且,中国还存在一个如何吸引医生网络执业的问题。因为与美国的大牛医生多为自由职业者不同,中国的专家学者大部分都是体制内的香饽饽,他们不需要通过多点执业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赚外快。最好,要想让移动医疗获得真正发展,需要放开医生自由执业,让医生、保险、药品等都进入市场,让市场在这些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94

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