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园地-医政法规

  • 111195
    10:22
     继去年12月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于近日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等配套文件,并将下发《关于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这些配套文件将对申报医院的床位数、师资队伍、开展规培的工作基础等作出明确规定,意在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让培训更加规范。据悉,国家卫生计生委拟在全国认定培训基地约450家,全部设在三级甲等医院。   对基地把关不严影响培训质量  日前,一位刚毕业、正在某地市级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向记者反映,其所在培训基地的临床工作不规范,管床医生临床水平不能让人信服,普遍缺乏指导带教能力,只安排住院医生干活,不传授医学知识和业务操作,这让希望通过规培提高临床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他感到迷茫和困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管教育的副院长李海潮表示,这位培训学员反映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一些过去被认定为培训基地的医院自身软硬件条件并不好,难以满足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这也是此次国家严控基地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式建立前,各地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自行认定的基地达1100多家。基地建设在取得良好进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入选门槛设置过低、认定简单粗放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培训效果,造成有些地方“有培训,欠规范,难同质”的状况。  记者采访的专家和有关管理人员普遍反映,以往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对基地的遴选不够严格,使基地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严把基地质量关,是保证规培制度建设不走样的关键一步。   将培训生集中于水平较高的基地  据悉,我国近几年每年有临床专业医学本科毕业生7万人左右,其中约2万人进入研究生教育,其余5万人将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将根据培训人数,决定基地的数量,其中一个原则是尽可能地将培训生相对集中于条件较好、水平较高的基地,形成教育培训的集聚效应。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统筹考虑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以及稳妥推进等工作原则,安排认定基地约450家。在综合考虑各地三甲医院数量、培训需求、工作基础、地区间平衡等因素后,分配了各地的培训基地数额,具体基地认定工作将由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  这位负责人介绍,根据规范化培训的需求,今后将对基地数量作适当调整,一些未进入第一批基地名单的医院,在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仍然有可能获得认定。“但是,对基地的认定标准、质量要求不会降低。”  基地认定不搞“终身制”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表示,培训基地的认定不搞“终身制”,将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培训基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医师协会承担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的多项规培工作,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存在问题的将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核减下一年度招收名额,直至取消基地资格。  李海潮说,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确保培训教学质量,是基地医院院长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院长应当认识到,规范化培训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契机与切入点,要做到医教相长、相互促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负责人表示,要切实保障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的权益。以往有些基地医院存在对住院医师缺乏严格带教、住院医师待遇过低的情况,甚至“拿培训学员当劳动力使”,此次出台的文件就住院医师待遇,界定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委托培训单位、培训基地医院的具体责任。
    2134
  • 111190
    10:10
    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什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包含哪几类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包含以下三类人员:(一)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等院校医学类相应专业(指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下同)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二)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三)其他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三、国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职责有哪些?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筹管理,健全协调机制,制订培训政策,编制培训规划,指导监督各地培训工作。根据需要组建专家委员会或指定有关行业组织、单位负责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具体业务技术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四、各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职责有哪些?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监督。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制订本地实施方案和措施,编制落实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按照国家规划与标准,建设、认定和管理培训基地、专业基地,并报告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公布;根据需要组建专家委员会或指定有关行业组织、单位负责本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具体业务技术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省级以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当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关工作。五、什么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是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培训需求和基地标准进行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及各地的培训能力,统筹规划各地培训基地数量。六、要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培训基地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为三级甲等医院;(二)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要求;(三)经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的专家委员会或其指定的行业组织、单位认定合格。七、培训基地与专业基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培训基地以医院为单位设置,由经认定符合条件的专业基地组成,主要履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管理职能。专业基地由本专业科室牵头相关科室组成,主要履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具体培训职能。在认定成为培训基地时,根据相关标准可设立一个或多个专业基地。八、培训基地有哪些职责?        培训基地必须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调领导机制,制订并落实确保培训质量的管理制度和各项具体措施。培训基地主要行政负责人作为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基地的培训工作,分管院领导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教育培训管理职能部门作为协调领导机制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培训基地应当落实培训对象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有关人事薪酬待遇。培训基地应当选拔职业道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具有带教能力和经验的临床医师作为带教师资,其数量应当满足培训要求。培训基地应当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订科学、严谨的培训方案,建立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并规范地实施,强化全过程监管与培训效果激励,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基地应当依照《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组织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协助其办理执业注册和变更手续。专业基地应当具备满足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诊疗规模、病种病例、病床规模、模拟教学设施等培训条件。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切实履行对培训对象的带教和管理职能。九、培训招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据本地医疗卫生工作对临床医师的培养需求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向培训基地下达培训任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行业组织、单位将培训基地基本情况、招收计划、报名条件、招收程序、招收结果等信息通过网络或其他适宜形式予以公布,向申请培训人员提供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申请培训人员根据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行业组织、单位公布的招收信息,选择培训基地及其专业基地,填报培训志愿,并按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单位委派培训对象填报培训志愿,应当取得委派单位同意。培训基地对申请培训人员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者组织招收考核,依照公开公平、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培训对象。十、培训考核包含哪些方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合格和通过医师资格考试是参加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过程考核是对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过程的动态综合评价。过程考核一般安排在完成某专业科室轮转培训后进行,由培训基地依照各专业规范化培训内容和标准,严格组织实施。结业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国务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有关行业组织、单位制订结业考核要求,建立理论考核题库,制订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提供考核指导;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行业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结业考核,从国家建立的理论考核题库抽取年度理论考核试题组织理论考核,安排实施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对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的培训对象,颁发统一制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1108
  • 111189
    10:08
    一、为什么要制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两个标准文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我国医师队伍整体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制订统一规范的培训年限、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以及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等规定,成为建立完善住院医师培训模式的迫切需要。原卫生部早在1993年和1995年即印发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在相关领域开展实践探索。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6部委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实施这项医疗卫生领域重大国家政策,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探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由量变到质变的里程碑。新形势下,进一步细化要求,制订符合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培训内容与标准,不断增强政策操作性和可行性,成为落实《指导意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两个标准是如何制订的?2013年12月,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为实现其总体目标,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从符合我国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在充分借鉴国际上专业设置领域的最新进展,切合临床医学专业分类学理的基础上,遵循博专相济、收放有度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权威专家反复研究讨论,形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设置建议方案”,设置了34个专业(其中4个为外科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中医类别由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据此,组织相关专业的临床技术专家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吸收国际主流国家住院医师培训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兼收并蓄,制订出适应我国现行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征求意见稿)》。为确保文件质量,先后多次征求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相关部委、委内司局、有关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行业协(学)会、有关专家等的意见建议,并两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合理意见建议予以积极采纳的基础上,对二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主要内容是什么?基地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总则和34个专业(不含中医科)基地细则。总则中明确提出基地分为培训基地(医院)和专业基地(科室),规定了专业基地类别和基地设置原则,对培训基地(医院)的资质、培训设施设备和培训制度建设、专业基地(科室)的师资队伍条件、科室建设条件和培训过程管理等,提出了总体要求。各专业基地细则根据本专业需要,对专业基地基本条件和专业基地师资条件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包括科室规模、诊疗疾病范围、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种类、医疗设备、相关科室、医疗工作量、专业基地人员配备、指导医师条件和专业基地负责人条件等。全科、预防医学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包括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以及公共卫生培训基地等组成部分。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的作用是什么?培训基地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孵化器,在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培训基地应尽可能集中聚合在少数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才能促进同质性,减少异质化。培训基地间科建立协同协作机制,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具有优势资源的非三甲医院,可根据培训专业的需要,采取区域内协同协作方式,在高水平医院的带领下,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形成教学优势资源的互补。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培训内容与标准中也包括总则和34个专业(不含中医科)培训细则。总则主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年限、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共性内容做出了界定,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所必经的毕业后教育阶段,目标是培养住院医师具备四大能力,即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的能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周期一般为3年(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具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人员及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自愿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根据其临床经历和实践能力,由培训基地及专业基地依据相关专业的培训标准要求确定接受培训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各专业培训细则根据本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本专业有关科室轮转时间的分配、应掌握的内容及程度、病例病种数量等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并妥善处理“宽基础”与“精专业”的关系,注重统筹做好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六、本次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与之前的培训标准有何区别与联系?本次制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在我国前期18个专业试点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增设并修订了部分专业,设置为34个专业,并充分考虑了为下一步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也是在原有基础上,删除了过高过难等不合理的要求,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新进展的内容,调整了要求掌握的疾病与操作的种类和数量,力求使基地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使培训内容更适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要求。
    1823
  • 111139
    09:52
    近日,公立医院如何瘦身的问题再引起热议。禁止公立医院扩张,鼓励社会资本流入医疗行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就目前而言,综合医院在中国医疗行业中的地位太过强大,无法撼动。禁止扩张已属难事,更别说扩张了。从《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综合医院经济实力雄居榜首,雄踞霸主地位。《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根据类别,列出了每类医院的净资产。就2012年来说,综合医院以净资产72,051,652万元位居榜首。其中,政府办各类医院的净资产中,综合医院净资产以62,810,653万元位居首位。政府办综合医院净资产占到综合医院净资产的87.1%。其次,专科医院以13,206,063万元位居第二位。接下来位列第三、四、五、六名的分别是中医医院,净资产10486517万元;中西医结合医院,净资产1182789万元;民族医院,净资产266452万元;护理院,净资产46362万元。但是各类医院的平均资产排位却有变化。综合医院依然以4796.728047万元的平均净资占据榜首。往后分别是中医医院,平均净资产为3629.808584万元;中西医结合医院,平均净资产为3790.990385万元;民族医院,平均净资产为1281.019231万元;专科医院,平均净资产为2830.881672万元;护理院,平均净资产为618.16万元。从这两项排名上不难看出,无论是医院净资产还是平均净资产,综合医院都高居第一,且拉开第二名很远。尤其是总净资产,综合医院是第二名专科医院的将近6倍。由此可见,综合医院的霸主地位短时间内无法撼动。医疗行业的大蛋糕,大部分都被综合医院霸占,社会资本要想从公立综合医院嘴里抢食,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不屑的努力。公立医院瘦身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336
  • 111138
    09:50
    随着十八届三中会的召开,医改的一系列文件正式下发并开始实施。其中,建立新的、符合医务人员特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不过,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要想改变多年来积习的恶习,绝非几日之功。对此,台湾医院对“以药养医”和红包文化的剔除以及新的薪酬制度的建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整个医疗行业而言,基本的薪酬制度主要分为三类:固定薪制、浮动薪制、混合制。固定薪制的优点是收入固定,医生的安全感和忠诚度高,没有业绩压力,较能注重患者需求。但其缺点在于,在医疗服务业绩下降的时候薪资成本就会提高。浮动薪制的优点是收入跟绩效成正比,医师拥有最大的自由度,缺点在于医生可能会不愿意配合医院的政策。而混合制的确能够综合优点,但是制度设计管理上较复杂。一旦运用不佳计算失误,一家医院成本就可能会增加。虽然复杂,但混合制还是受到很多台湾医院的青睐。用固定工资圈住医生,再用浮动薪制给医生获取更多收益的机会。只要管理妥当,这样的混合制是医生最喜欢的。其实,在30多年前,台湾公立医院有很多“以药养医”“收受回扣和红包”的现象。为了治理收费乱象,很多医院决定从合理薪酬的角度来突破。首先,台湾医务部门通过外部治理来迫使医生放弃红包与回扣,抓捕了一些名医以儆效尤。第二,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明令禁止收红包,违规严惩,建立医师专勤专诊制度。第三,加大外部宣传,对外向病人宣传反红包文化,形成社会舆论,渐渐公立医院也不敢拿红包。随后,在私立医院的竞争下,公立医院开始调整薪酬制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在台湾,医生薪酬制度的核心是医生提成制。这种所谓的提成制,并不是依靠药品或检查来提成,而是依据自己提供的门诊、住院、开刀、检查等医疗服务数量,从医院领取一定金额或比例的医疗费用作为医师酬劳。这种医生提成制的优点是提高医生生产力,增加医院业务量及收入,而且教学与研究也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提成。但提成制也有缺点,那就是可能会增加病人不必要的检查或服务,医生间争抢病人,医生过劳,以及选择性服务。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绝对完美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最适合的薪酬方式。中国的医疗环境具有其特殊性,但是其现有的问题又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医改或薪酬模式,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属于适合自己的薪酬制度。
    1540
  • 111094
    17:21
      对于备受关注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大医保“三合一”整合,在人社部与国家卫计委陷入拉锯战导致方案一再拖延的情况下,目前,中央编办或将考虑另一种新方案,可能将成立一个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三大医保整合已推迟1年多  按照去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2013年6月底前,应该由中编办牵头,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整合。然而,距离这一时间点已过去一年多,至今三大医保整合进展如何,仍未有官方表态。  作为我国并存的三种基本医保制度,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由人社部主管,新农合则由国家卫计委主管。2013年全国“两会”公布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整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职责,由一个部门承担。  牵涉到13亿参保人口,近万亿医保基金的三大医保,该如何进行整合?  最大的阻碍在于整合后划归哪个部门管理的问题。按照最早传出的消息,最初方案是把新农合从卫计委移出,划归到人社部管理。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新农合未来划入人社部管理已无悬念”。2013年4月,卫计委下属的新农合研究中心也召开研讨会,指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卫生部门统管医保制度,卫计委具有监管医疗服务专业上的优势,新农合基金管理效率很高。倾向于人社部管理的专家则提出,卫生部门既管医疗机构,又管医保基金支付,相当于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在归谁管这个问题上,人社部和卫计委一度陷入拉锯战的僵局,持不同观点的两边专家也争论激烈。随后不久,两部委又保持低调和沉默,不再对这一问题表态。去年媒体报道一度称整合方案要在2013年年底出台,但事实证明又再度搁浅,至今中编办也未明确出台方案。  为何这一改革如此缓慢?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任务分工,这项应在去年6月底前完成的改革已推迟一年多,为何进展如此缓慢?实际上在制度上,医保整合已是共识。随着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建立,“三大医保”之间部门分散管理,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参保等问题导致财政浪费。  根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8月公布的社保资金审计结果,截至2011年底,112.42万人重复参保,造成财政多补贴17.69亿元。  但一步到位并非易事,而目前的思路更倾向于“分类、分步”进行。首先是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因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在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今年3月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7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目前全国至少包括广东、天津、宁夏、云南等7个省级区域完成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整合,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尽管国家层面仍未拿出整合方案,不过即使僵局之下,地方也有采取先行动作的例子。今年1月山东出台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方案,将新农合的职能、编制、人员、基金、资产等整体移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并要求今年6月底前完成信息系统的整合,8月底前制定出台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9月1日前按照统一政策组织居民参保。  整合后的管理权归属也不是表面的部门之争,背后实际上是对采取“大卫生”还是“大保障”医保模式的讨论。有专家指出,在全民医保的国家,倾向于卫生部门管理医保,在医疗保险模式下的国家,则倾向于由社保机构作为第三方购买医院服务。去年4月,中国社科院劳动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曾表示,整合不仅是管理部门合并,更多是需要制度之间的衔接,“实现所有参保人待遇无差异,这才是真正的分担疾病风险的医保补偿模式。”  实际上,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我国实际情况看,无论人社部还是卫计委统管医保,都面临一定的问题。比如卫生部门管理医保,面临最大的质疑就是“管办不分”,人社部门则在监督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短板。  或将成立新的第三方机构  在久拖未决的情况下,多位专家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中央编办或将考虑另一种新方案,可能将成立一个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第三方机构,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医保基金使用。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新方案可能按照分类、分步地推进,分步是先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最后再将城乡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整合。分类则是由人社部门统管社保性质的医保,卫计委与民政部系统管理卫生福利、医疗救助性质的医保。  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毛正中对南都记者表示,在两种观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成立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或“医疗保障局”这样的独立机构来管理,放在国务院下属,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案。从保障的角度看,统一管理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重复浪费;其次是由这一新成立机构作为单一购买人出面向医疗机构购买卫生服务,更有利于利用市场的力量与医院进行谈判,控制医院的能力也比较大。第三点是避免了很多人批评的由卫生部门管理医保基金,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这样改革后,原来人社部或卫计委的职能、编制、人员等都可以整合到新成立的机构下,原来的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合并。
    1193
  • 111081
    09:21
    “医药养医”、“过度医疗”、“大处方”等等,这样的字眼在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当中渐渐淡去,因为这是近年医改要着重取缔的一些不良行医行为。只不过,对于这些行为的取缔,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却出人意料地衍生出很多副产品,比如以礼品替代红包,比如药房承包。其本质与之前的行为并无差别。因此,要想彻底的取缔这种行为,就一定要知道这些行为的动机来源。用很多医生的话来说,做这些事儿,他们也是逼不得已。医生基本工资低,赚钱只能靠绩效,那绩效从来哪里来?创收!以上所述的行为,都只不过是创收的方法而已。因此,要想取缔这些行为,就必须遏止医院和医生的创收心理。创收这个词,据廖新波所言,是来自于1988年5月17日的《健康报》,其头版头条刊发了评论员文章《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的可行办法》。该文核心提示:由国家拿钱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这种办法行不通,但在商品经济环境下,通过“创收提成”来改善医务人员待遇,是一个能为社会接受的办法。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医院和医生走上了一条创收大道。“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允许有条件的单位和医疗卫生人员在保质保量完成承包任务”“从事有偿业余服务,有条件的项目也可进行有偿超额劳动”“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等单位对各项卫生检验、监测和咨询工作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政府“给政策,不给钱”,允许医院“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有偿服务”。只要是能获利的,都可以创收。国家不管,医院的创收之法也就越来越多,医疗环境的恶化,也就愈演愈烈。从现在的中国医疗环境可以看出,由“创收”带来的“大处方”、“大检查”,让医生提成获利了,却加重了群众“看病贵”的灾难;外加“薄利多销”下,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度增强,医生尊严每况贬值。悲壮呀!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混乱的格局,不仅仅要取缔各种“创收”行为就算完事了,而是需要从源头上让医院和医生不再有创收之心。对此,政府必须认真地、老实地履行责任。“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调的是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技术与服务是根据市场来定价,公益性需要政府来体现。只有政府重视并正行,才能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尴尬。
    1411
  • 111079
    09:12
      对于备受关注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大医保“三合一”整合,在人社部与国家卫计委陷入拉锯战导致方案一再拖延的情况下,目前,中央编办或将考虑另一种新方案,可能将成立一个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三大医保整合已推迟1年多  按照去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2013年6月底前,应该由中编办牵头,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整合。然而,距离这一时间点已过去一年多,至今三大医保整合进展如何,仍未有官方表态。  作为我国并存的三种基本医保制度,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由人社部主管,新农合则由国家卫计委主管。2013年全国“两会”公布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整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职责,由一个部门承担。  牵涉到13亿参保人口,近万亿医保基金的三大医保,该如何进行整合?  最大的阻碍在于整合后划归哪个部门管理的问题。按照最早传出的消息,最初方案是把新农合从卫计委移出,划归到人社部管理。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新农合未来划入人社部管理已无悬念”。2013年4月,卫计委下属的新农合研究中心也召开研讨会,指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卫生部门统管医保制度,卫计委具有监管医疗服务专业上的优势,新农合基金管理效率很高。倾向于人社部管理的专家则提出,卫生部门既管医疗机构,又管医保基金支付,相当于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在归谁管这个问题上,人社部和卫计委一度陷入拉锯战的僵局,持不同观点的两边专家也争论激烈。随后不久,两部委又保持低调和沉默,不再对这一问题表态。去年媒体报道一度称整合方案要在2013年年底出台,但事实证明又再度搁浅,至今中编办也未明确出台方案。  为何这一改革如此缓慢?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任务分工,这项应在去年6月底前完成的改革已推迟一年多,为何进展如此缓慢?实际上在制度上,医保整合已是共识。随着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建立,“三大医保”之间部门分散管理,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参保等问题导致财政浪费。  根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8月公布的社保资金审计结果,截至2011年底,112.42万人重复参保,造成财政多补贴17.69亿元。  但一步到位并非易事,而目前的思路更倾向于“分类、分步”进行。首先是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因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在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今年3月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7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目前全国至少包括广东、天津、宁夏、云南等7个省级区域完成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整合,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尽管国家层面仍未拿出整合方案,不过即使僵局之下,地方也有采取先行动作的例子。今年1月山东出台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方案,将新农合的职能、编制、人员、基金、资产等整体移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并要求今年6月底前完成信息系统的整合,8月底前制定出台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9月1日前按照统一政策组织居民参保。  整合后的管理权归属也不是表面的部门之争,背后实际上是对采取“大卫生”还是“大保障”医保模式的讨论。有专家指出,在全民医保的国家,倾向于卫生部门管理医保,在医疗保险模式下的国家,则倾向于由社保机构作为第三方购买医院服务。去年4月,中国社科院劳动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曾表示,整合不仅是管理部门合并,更多是需要制度之间的衔接,“实现所有参保人待遇无差异,这才是真正的分担疾病风险的医保补偿模式。”  实际上,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我国实际情况看,无论人社部还是卫计委统管医保,都面临一定的问题。比如卫生部门管理医保,面临最大的质疑就是“管办不分”,人社部门则在监督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短板。  或将成立新的第三方机构  在久拖未决的情况下,多位专家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中央编办或将考虑另一种新方案,可能将成立一个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的第三方机构,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医保基金使用。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新方案可能按照分类、分步地推进,分步是先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最后再将城乡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整合。分类则是由人社部门统管社保性质的医保,卫计委与民政部系统管理卫生福利、医疗救助性质的医保。  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毛正中对南都记者表示,在两种观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成立类似“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或“医疗保障局”这样的独立机构来管理,放在国务院下属,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案。从保障的角度看,统一管理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重复浪费;其次是由这一新成立机构作为单一购买人出面向医疗机构购买卫生服务,更有利于利用市场的力量与医院进行谈判,控制医院的能力也比较大。第三点是避免了很多人批评的由卫生部门管理医保基金,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这样改革后,原来人社部或卫计委的职能、编制、人员等都可以整合到新成立的机构下,原来的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合并。
    1295
  • 111078
    09:09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还处于比较‘骨干'的阶段,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2014中法卫生论坛上发表讲话时指出。  陈竺副委员长介绍说,6年来,中国的卫生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已有12个省份、100多个市、550多个县建立了卫生信息平台,4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使用电子病历,800多家医院开展了远程医疗。15个省份开始使用居民健康卡,截止2013年底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档案的建档率已经达到83.5%,疫情直报系统覆盖100%的疾控机构、县级以上医院,以及88%的乡镇卫生院。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关键支柱纳入医改方案。在医改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了人口健康信息化“3631”的总体框架。具体讲,“3”是国家级、省级和地市县级的信息平台;“6”是六大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第二个“3”是指三大数据库,就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的数据库;“1”指一个信息网络。  在肯定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他也指出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对于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认为信息化不过是决策监管服务的辅助手段而已,或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一些信息设备、配备几套软件系统,把电脑化误以为信息化。其次,对于信息化的投入不足。据统计中国医院目前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不到医院收入的5‰,而美国医院在信息系统上的超过其的3%。第三,对于信息化的参与不足。虽然目前社会资本对参与卫生信息化有着蓬勃热情,但由于相关体制机制的问题,这种热情无法完全得以释放,并优化为产业推动力。同时出于对个人健康隐私顾虑等原因,社会公众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第四,对于信息化的应用不足。信息化的医疗服务和产品层出不穷,但相当一部分产品由于性能、价格、政策等原因,其应用受阻,叫好不叫座。”  因此,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要担当卫生信息化的先锋,用顶层设计引领相关发展。第二,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的平台和使用,争取最优费效比。第三,医疗产业和社会资本要关注卫生信息化市场,以创新性、革命性的应用产品和服务抢占发展先机。 第四,每一位患者和普通民众,都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时俱进的精神来接纳卫生信息化新生事物。”  中法卫生论坛由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法国社会事务和卫生部主办,是习近平主席最近访法时两国签订的《中长期合作计划》的直接延伸。论坛上,中法两国的四百名高级专家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设计与管理”、“养老以及对于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护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和“防治新传染病、重发传染病”四个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1304
  • 110983
    09:45
    医改已进入深水区。面对医疗系统的重重问题,医疗卫生行业的“体质再造”速度将在未来5年中超过其他行业。医疗市场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医疗市场未来走向如何?下面我们将对医疗市场进行十大变革展望。对此,您赞同吗?展望一:公立医院将面临“内外夹击”数量居于少数的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将率先从服务理念入手,抢占医疗卫生市场;同时,符合要求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具有及强的竞争力,公有制医疗机构将面临着内外夹击、不得不变的竞争局面。展望二:医院院长由职业经理人出任原来医院院长专业当医生、业余当院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连锁医疗管理集团将不断涌现;医院作为企业运作,医院管理队伍将出现MBA,董事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会出现在公有制医院中。医院管理者将注意到医院流程的科学和简便,医院将设立品质管理、企业策划、危机公关等部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展望三:卫生机构将出现倒闭现象由于竞争,一些技术力量、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跟不上要求的医院,会被无情地淘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区域卫生规划,将从原来的政府导向、学术导向,更多地向市场和民众需求导向倾斜。展望四: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民办医院等将以高薪、住房、国外进修机会等吸引骨干人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本土化趋向明显,国外医生、护士谋求中国就业机会。中国传统医药将吸引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传统医药机构将试图走出国门,在境外开设更多的医疗机构。卫生行业准入门槛将提高,现在在岗的不合格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也将面临下岗。展望五:以患者为中心,医院将放下“架子”敦亲睦邻医院从自己做起,改变目前医患沟通的不良局面,而不再单纯指责患者。医院挂号处、收费处高高的柜台和隔断的玻璃将被医院主动打破,医院将从各个方面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而并非以管理者为中心。目前按学科治疗患者的医疗服务模式,没有将患者看做一个整体“患病人”的概念,仅针对某一病变或器官进行治疗,忽视了患者作为患病人的需求,只管治病不管防,忽视预防和康复。而且不同科室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科室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此,患者难以获得最优化的治疗。医学整合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全程关爱的服务模式。同时,医生应该同情患者并与患者有良好交流,让患者表达他们的价值观,问他们想问的问题,最终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出治疗决定。注重患者的想法、增加患者在决策中的参与度,可提高患者长期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展望六:医院服务将向五星级饭店及航空公司服务靠拢医院将改变潜意识中服务低人一等的观念,大胆地承认自己就是服务部门,病人就是消费者,是医院的衣食父母。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将成为主导,人的感情、隐私将被尊重。宽敞的大厅,接待、挂号人员在酒店前台一样的敞开式柜台内为客户服务,而不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候诊室设计成围坐式的沙发,舒适自然;训练有素的客户服务专员,像酒店的服务生一样,随时为患者引导、服务;在儿科诊室楼层,到处是鲜明的色彩,活泼的卡通形象,适合孩子就诊的氛围……这一切或许将不再是“梦想”。展望七:“航空母舰”型医疗联盟或将解体几年前争相成立的以一家大医院为首、几家小医院为辅的航空母舰型医疗联盟,如果没有财务制度的统一,将名存实亡,甚至解体。展望八:患者就医方式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态度的改进,人们的就医方式将有所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长。通过移动医疗APP,能有效地解决了消费者看病难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加深,这种需求也越来越大,医疗APP在移动互联网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的传统生活方式,将大众引导入一种更为先进、轻松和便捷的就诊模式中,近年来逐步成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热点。展望九:医疗行业的职业培训将成为必修课医院的职业化管理将成为管理者的必修之课,另一方面的培训将针对医院的硬件、软件不相配现象。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气味难闻的厕所比邻而居的局面,将被视为管理者的失职。展望十: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的介入将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医院将把视野从单纯的疑难杂症治疗扩大至对老百姓延年益寿需求的重视上,由此,医院将盯住住院前和出院后人群的需求,延伸视点,进行多元化医疗服务。以上十个展望,您赞同吗?
    1119

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