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园地-医政法规

  • 106252
    09:13
    近年来,在众多有关医疗改革的议题中,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无疑是关注度颇高的一个话题。在当前的环境下,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医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被认为是现实中很多医患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多点执业”一度被各界寄予很高的期望,人们希望通过这项改革推动医生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基层医院和民办医院的医疗水平。然而,在各地开展多点执业试点五年来,曲高和寡的现实,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多点执业背后的医改难题。需要批准的多点执业是否是“戴着镣铐跳舞”?最近一次多点执业受到关注是因为今年1月22日,国家卫计委起草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开始向各界征求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临床、口腔和中医类别的医师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多点执业。在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时,由当事医疗机构和医师负责处理。很多人认为,这是多点执业试点五年来,经历了“广东版”“四川版”“北京版”“江苏版”等多版本之后的一个升级的“全国版”。然而,相比一些地方版本,“全国版”也明确要求多点执业应当征得第一执业单位书面同意的规定,在很多人看来,这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突破,反而让医生们感觉多点执业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事实上,公立医院的医生经过会诊、合作等形式到合作医院看病、手术已经是普遍的现象,这些本来就合法。”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不出台这些多点执业政策和限制条件,一些类似多点执业的做法也照样在医生圈子里合法进行。“政府在讲需要医生多点执业,但是行政主管部门却要求第一执业单位的批准,那么允许多点执业就是一句空话,实际上是原则肯定,具体否定的做法。”河北石家庄眼科医院眼科手术专家田东辉看到征求意见稿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写出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海澄也表达了类似的质疑,认为这样的规定让多点执业改革缩水,“不放开所在医院批准这一点,医生就不是自由执业者,仍附属于第一家医院。”“理论上,多点执业应该给医院打报告,经医院批准,我没打,因为以前院里也有人打过报告,被拒绝了,我不想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对于得到第一执业单位的批准才能去多点执业有多难,去年从中国协和医院辞职的妇产科医生龚晓明曾经对媒体这样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辞职前的几个月,他已经开始尝试‘多点执业’,去一家民营医院出诊,每周出诊一次,每次大约为10位病人看诊。像龚晓明一样,很多医生都认为如果一定必须要自己的单位同意才能光明正大地出去多点执业,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实现这一点困难重重,由于有此障碍,多点执业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网名为“谢子大夫”的一位医生在江苏连云港一家医院执业,他的担忧在很多想要申请多点执业却犹豫的医生中具有代表性。“除非你是特大专家,如果你就是一个有点名气的副主任或者主任医师,在目前的环境下,千万不要自我膨胀,假如你要申请第二执业点,无疑是自绝于组织,是对院长的不忠,你在医院不会好受的。”在很多医生看来,这种需要批准的多点执业无益于改革,但是也有人站在医院的一方说话,认为想要多点执业的医生得到所在的单位批准是必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孙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对医院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为本单位医师支付工资、福利、各种保险等,承担行政和人事管理责任,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所以,医生如果想在第一执业机构之外执业,必然重新确立合作规则,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在一些赞成多点执业需要医院首肯的人看来,在目前的医疗管理体制下,没有医院的培养和资源支持,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医生,技术成熟的医生即使能够获得多点执业的机会,很大的原因也是来自自身医院的培养和医疗资源的支撑,没有集体也就没有个人,所以需要所在医院的批准并不过分。试点五年的多点执业缘何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所谓的多点执业,实际上是指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执业医师,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行为,使得医生的身份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由此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正式提上新医改的执行日程。“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资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很多优质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中,特别是集中在大城市中的三甲医院当中。”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向光明网记者解释,多点执业政策的制定者是希望通过改革来释放更多的医疗服务能力,起到引导患者向基层分流的目的,否则患者就全部集中在大医院,使得大城市中的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基层的医疗资源出现缺口,形成看病难的恶性循环。虽然多点执业的初衷很“美丽”,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却遭遇“理想丰满,现实骨干”的尴尬。根据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今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8月,除西藏、青海外,我国29个省(区、市)共有4.1万名医师进行了有效的多点执业注册,相比全国近200万注册医师的总量来看,数量少之又少。除了注册多点执业的医师总体数量不多的问题,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医师中退休医师占到很高的比例,并且注册的医师主要来源于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医院,且去向以营利性医院和二级医院为主。此外,数据还显示,大约55%的多点执业是以对口支援等政府指令任务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多点执业探索比例仍然较少。为什么多点执业在现实中曲高和寡?很多卫生政策的研究者和医疗工作者们都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医生的人事管理和评价制度上。作为最早开始试点多点执业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网名为“医生波子哥”的新浪微博红人廖新波就认为,真正使得多点执业执行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就是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与之相比,碍于医院领导的情面而不敢出去多点执业等都是次要的原因。与国外不同,我国的执业医师必须注册在一所医院才具有执业资格,且大多数医生具有事业单位编制,也就是说医生完全是医院的人,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业内人士比喻为“拿中国驾照,却只能在一个省开车”。央视的一项调查也表明事业单位管理给医生申请多点执业造成的顾虑,调查显示,超过60%的有多点执业意愿的受调查医生担心的是原单位的阻挠,一般的医生担心多点执业会影响到自己在本单位的晋升和职业发展。对于认为医生们之所以对多点执业缺乏动力,是因为不愿或者不敢走出“体制”的看法,引发了很多医生的反感。新浪微博网络红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就认为,“医生留恋的不是编制而是平台,现代医学是大军团作战,离开检验、影像、麻醉各种高端设备支持,医生的功力连百分之一都发挥不出来。”与“烧伤超人阿宝”相同,很多医生认为,造成医生们犹豫是否去基层医院或者民营医院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当前与医疗有关的很多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公立医院中,这些资源包括设备、人员、信息等,然而离开这些资源,即使再优秀的医生,也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多数专科需要大军团作战,特别是肿瘤治疗,外科大夫手术做得再好,一个拙劣的病理科医生就可以给毁了,因为肿瘤后治疗主要取决于病理。”网名为“东大夫”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坦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医生对多点执业存在顾虑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条件作保障,一旦在多点执业中出现医疗纠纷或者事故,再加上当前医疗责任风险制度的欠缺,这样的多点执业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会影响职业前途。允许多点执业能否成为撬动医改难题的支点?“只有医生可以自由执业了,医生才能够真正得到解放,才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一直以来,这样的说法从来没有间断过,医生多点执业或者自由执业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让所有医改难题都迎刃而解的良策。现实中,改革遇到的难题让人们重新审视医生执业自由度的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医生解放了,医改就能实现,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应予以纠正。” 对于自由执业的提法,王虎峰教授认为,自由执业涉及到事业单位整体配套改革的问题,必须综合考虑改革的做法和步骤,单独“解放医生”不太现实。在他看来,所谓的“自由执业”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其实医生执业是没有绝对自由的。在国外,如果允许医生自由执业,就必定有相对应的、严格的自律组织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自律机构和机制,这样的自由执业实际上是不可能实行的。事实也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没有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配套政策的前提下,不可能做好多点执业。在目前来说,多点执业只是一个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辅助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行先试,但是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行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依靠医生们突破制度和政策的限制、自下而上地去解放自己,去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进而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调控,是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才能最终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医疗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对医生都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一个地区医护人员的配置都是基于居民人口、社会需求等因素,再进行科学测算。即使是自由执业,扎堆也是不被允许的,要按照整体的规划去配置资源。”王虎峰以国外的医疗制度为例,强调了在医疗资源配置中,政策调控的重要性。除了政策宏观调控对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作用,也有专家认为,同样重要的是在改革中让医生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尊重和体现,让政策的调控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顺应改革发展规律的,医生资源自愿留在基层的前提是,基层能够实现和满足他的职业价值。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从全行业来说,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医生收入的形成机制问题,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医务人员工资,这也是为未来医生执业创造更好的条件。章滨云认为,“要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医生的价值和尊严,只有体现价值,人才资源才会往这个行业和领域流动和配置。医生作为市场的活跃配置因素,医院要按照医生的市场价值埋单,医生的生产力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目前医疗资源向上集中,医学人才向上流动的趋势很明显。如果基层医务人员队伍无法稳定,所谓的自由执业只会导致基础医疗资源缺口不断扩大。”因此,王虎峰认为要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最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这一点比所谓的“自由执业,解放医生”更为迫切和重要。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想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然而,如果不从宏观层面配置资源,使得各个层次医生的价值都得到尊重,而是单纯地解放医生,王虎峰认为如此改革的结局将会是:“不敢奢望所有选择自由执业的医生都纷纷到医疗资源缺乏的小城镇去,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们却能预见到,很多本来在小城市和在基层的执业医生,会转战到本来医疗资源就比较丰富的城市来。这样的结果就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原标题:多点执业VS医改难题:当“新药”遭遇“顽疾”
    1769
  • 106251
    09:10
    医生绩效工资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这样的考核制度迫使医生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服务病人则退居其次。这种制度弊病能否破解?近日,记者从闵行区牙防所获悉:该院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一改过去绩效工资“趋利指挥棒”,将临床、预防工作全部打通,实行标化工作量。补牙镶牙算“工分”,义诊服务也算“工分”,全新考核体系弱化了以往的趋利动向,引导医生重视预防、关口前移,着重提高服务质量。标化工作量计算劳动价值闵行区牙防所所长邹振东说,以往计算医生绩效工资,经济效益是主要的考量因素。举个例子,拔除儿童乳牙,收费低、患儿配合度差,医生往往耗费很长时间也没取得什么经济效益;至于义诊服务,更是分文不取,全凭医生“境界”来完成。怎样摆脱趋利行为,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去年3月起,闵行区牙防所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采用“标化工作量”计算医生劳动价值与经济收入。什么是标化工作量?邹振东解释:根据医疗预防等服务中人力、技术、风险等因素,将不同类别的服务项目折算成同一个服务量指标。在经过对2011、2012年的数据测算分析、持续数月调研后,全新的“标化工作量”测算出炉。以医疗业务类领域为例,复合树脂类充填项目(也即“简单的补牙”)为1个标化值,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等数百个服务项目全部量化,实行标化值:一次门诊是0.2个标化值,一次数字化摄影是0.1个标化值,曾经“吃力不讨好”的儿童乳牙拔除,一次是0.5个标化值……此外,公共卫生领域也实行标化工作量,如口腔健康检查(人次)是0.5个标化值,洁牙治疗(人次)是4个标化值,参与口腔公益活动(人次)是0.3个标化值。淡化趋利考核调动服务积极性淡化趋利的考核方式一开展,“指挥棒”方向随即改变。闵行区牙防所于向华医生说,“过去医生们都盯着看门诊,预防保健这样的活没有经济收效,鲜有人问津;而今情况发生改变,预防保健也算工作量,还能走进社区与居民建立良好关系,何乐而不为?”古美门诊部负责人田应菊则表示,全新考核方式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主动服务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新制度实行半年后,闵行区牙防所共接诊84040人次,同比增长19%;为贫困老年人镶制全口义齿253副,完成率达110%;均次医疗费用为236元,同比下降12%。截至去年年底,闵行区牙防所共完成99966个工作量,完好实现了防治结合基本服务。业内人士评价,闵行区牙防所推行的标化工作量,凸显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值得其他同行借鉴。不过,标化工作量想要“落地”综合性医院,还需更多层次的数据分析、更全方位的测算才能实现。原标题:工作量算工分医生不再趋利
    1053
  • 106250
    09:09
     3月20日,在北京市团结湖公园附近的北京银行,记者看到,取医保金的人排起了长队。虽然该银行在门口墙壁上和取款机旁边贴了两张公告,明确告知“注入个人医保存折的资金,参保人员凭医保存折可以随时到北京银行(或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自由支取”,但是一些市民仍然“怕突然封上了,取不出来了”。最近,北京市人社部门宣布,医保个人账户年底将封闭管理,届时,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将打入社保卡中,仅用于看病就医,实现专款专用。个人账户的钱是不是“自己的钱”?为什么要封闭管理?全国各地都是怎么做?个人账户不仅是“自己的钱”北京医保个人账户在年底封闭之后,个人账户资金直接打到社保卡上,不再打到存折上。而已经打到个人医保存折上的资金属于个人,不会被封上。很多人不能理解,个人账户的钱明明是自己的,为何要封闭管理?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但同时指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也就是说,个人账户是医保的一部分。基于这一点,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对个人账户实行封闭管理,只允许在定点医院、药店看病买药。专家认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是一个整体,发挥保险的互助共济作用,这是社会医疗保险的一个重要功能,不应简单地将其看作是自己的钱,况且,个人账户中还有一部分资金是用人单位缴纳的,大约占用人单位缴费额的30%。沉淀资金需发挥共济作用不管是放开管理还是封闭管理,都存在个人账户资金大量沉淀的问题。人社部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个人账户积累2697亿元,占总结余规模的35%,并以每年约300亿元的规模增长。一方面个人账户结存资金在不断地滚雪球,一方面统筹基金支付压力却在不断增大,有些地方当年结余只有当年收入的3%,面临收不抵支的风险。且尽管个人账户绝对数在不断增大,但是由于无法在医保“大盘子”里共济使用,人均支付能力不强,即使参保人将其积累到退休,相对于不断攀升的医药费用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法有效减轻参保人因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个人账户设计之初的支付、积累等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无法体现保险的共济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保所所长李珍认为,个人账户的资金是以保险的名义收取的,而保险是一个风险分担的机制,那就是“众人为一,一人为众”。也就是说,一个人支付的保险费,当他生病时可以得到比较高水平的保障,因为那些没生病的人的保费给他了,这就是所谓众人为一。而相反他没有生病的话,他所交的保费就给了生病的人,即所谓一人为众。可见,“个人账户不是一个风险分担机制,只能专款专用,不能共济使用,反而因为个人账户缴费过多,浪费了保费资源。”封闭管理后,如何盘活个人账户资金,把大量沉淀资金用起来,真正实现保险的互助共济作用,成为医保管理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卫生经济学教授吴明认为,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医保的运行模式设计非常重要,医保基金尽量多用于提高参保人的补偿比,降低参保人的医药费用经济风险。“个人账户并没有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资金大量沉淀,应该改革。”多地可家庭共用,可买商业险有学者对广东6市的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实践进行研究发现,若个人账户资金沉淀太多,将直接导致统筹基金余额不足,统筹基金支付能力下降,影响待遇水平的提高。总结先行改革地区的经验,专家认为,当前可行的办法是逐步消化个人账户沉淀,弱化个人账户,提高基本医保的补偿水平,降低个人的负担。从全国来看,主要有三种做法:拓展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和对象,提高其效率,比如广东、江苏等多个地市率先将其家庭化,参保人直系亲属、配偶也可以使用这笔钱去门诊、药店看病购药;用门诊统筹来弥补个人账户共济作用小的缺陷,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主要用于慢性病、特殊病种的补偿;将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新的用途,比如购买补充商业保险,像江苏常州、苏州等地允许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李珍主张将个人账户的钱用于提高基本医保的补偿水平。“比如一个家庭里既有参加职工医保的,也有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形成‘一家多制’,往往是‘一老一少’缴费少,保障水平较低,医保的钱经常不够用。”她认为,如果将这笔钱用于城市“一老一小”的医疗保障,既可以解决现存个人账户资金浪费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一老一小”的基本医保水平。原文标题:个人账户为何封闭
    1357
  • 106192
    09:55
    上海正在做医务人员薪酬体系新方案,开出两张“处方单”:第一,采用“标化工作量”考评医生,打破“收入减支出”的传统薪酬分配模式;第二,推进医生价值多元途径。今后,上海医生的价值或从两方面实现,一是公立医院的“标化工作量”,二是通过多点执业,由市场自动调节、补足劳务价值。这是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3月15日中欧卫生圆桌会议上透露的上海医改关于“医生价值如何实现”的新方向。实现医生价值为医改核心医生价值如何实现已不仅仅关乎医生个人诉求。“这个问题很难,却是医改的核心。如果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许速的开场白。而现实中,医生价值的实现的确很成问题。“‘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应该安然委托于那些人:他们得到的报酬必须与这种信任所需的社会地位相符,再加上他们之前必须接受长期教育、付出巨额费用,他们的劳动价值势必更加高昂。”许速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亚当·斯密200多年前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并感慨,“国际上对医生价值的认定都基本遵守了这个原则,但在我国还有差距。”当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提高医生收入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不论是刚结束的全国两会还是十八大报告,均提到“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但摆在主管部门面前的问题是:在现实语境下,怎么提高医生薪酬。鼓励医生安心当好医生许速说,上海正做医生薪酬体系改革方案,开出两张“处方”,希望据此促进医生价值回归。第一张处方是建立新的薪酬分配体系,打破“收入减支出,提取可分配资金”的传统薪酬分配模式。“传统模式很容易刺激医院创收,导致医院无限制扩张,诱导过度医疗;医务人员积极性很高,但患者对费用不满意。”许速称,新的薪酬体系要适应卫生行业特点,以人力成本和工作量为基础的可分配资金总量核定机制。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标化工作量”。这种模式将医务劳动量化,蕴含的是一种对医疗行为的引导。许速介绍,经过在上海一些医疗机构的试点,变化已出现,比如,“乳牙拔除”项目原本被认为收费低、耗时长,医生不愿意做。改革后,通过标化值调整,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在经济上得到体现,不再排斥这类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方案还重视不同人员的薪酬价差。比如,管理人员的薪酬要控制在医生平均薪酬的70%~90%,以鼓励大家安心当“好医生”,而非“医而优则仕”。许速还表示,在一个体系里医生价值难言回归,要实现医生价值需要多元途径。“上海正在推进建立新虹桥医学中心和国际医学中心,这两大中心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多元就医需求,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成为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载体,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在市场上寻求服务定价和价值实现。”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医生设想很好,但如许速所言,这是开放的、可讨论的设计,需不断完善。他刚在会场上抖出一点料,就引发激辩。“一个中国医生看多少病人算合理?希望主管部门标化时想清楚。以我们医院为例,一个医生半天要看四五十个病人,而美国是8个~10个,半天看四五十个超出了医生长期可负荷的工作量。并且,如果长此以往,即便放开自由执业,恐怕医生都未必有时间外出。”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说道。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朱恒鹏看来,医疗劳务标化有难度,“用药少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吗?住院天数短的医生就是好医生?未必”。在更多医务工作者看来,医疗改革很难,但并不是说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或薪酬体系不可能,只是归根结底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此后,所有的评价体系才能绕其而建,并发挥“指挥棒”效应。上海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导向,值得期待。
    2243
  • 106191
    09:50
    为推动医生价值回归,上海正在考虑建立全新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实现医生价值的多元途径。近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七期“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许速表示,上海的医护人员薪酬,将彻底打破“收入减支出,提取可分配资金”的传统分配模式。新薪酬模式如何建立如何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在公立医院原有分配模式下,医院主要根据业务收入确定可分配总额,内部分配也主要以科室业务收入为依据。这种按收入多少进行分配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创收,不利于体现公益性。在新的薪酬分配体系中,许速表示,首先要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医院在一定周期内(一般以年度为单位)的整体管理标准和行动计划,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然后引入“标化工作量”进行统计。比如,一个门诊量如果作为一个标化值,那么急诊将是1.1、1.2或1.3。再比如,做手术,原来卫生部规定一个床位相当于3个门诊量,现在上海就算4个门诊量。“通过标化工作量,确定医院的分配总额。”许速说。此外,许速介绍说,上海也在考虑建立不同岗位的分配方式。比如对院长实行责任目标年薪制,对管理层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对医务人员则是实行基本加计量考核薪酬制,即以工作数量为基础,以质量效果为评价计发绩效薪酬。同时,护士、医生、管理人员也要有不同的切分比例。比如管理人员要低于医生,分配水平一般控制在医生平均薪酬的0.7~0.9,护士则控制在医生平均薪酬的0.5~0.7。旧薪酬体系饱受诟病一直以来,医务人员的薪酬体系,都是饱受诟病的。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就表示,目前医生的收入可以分为三部分:白色收入、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其中合法的白色收入大约占总收入的1/3。之所以出现灰色和黑色收入,恰恰是因为定价机制出了问题。“我们给医生定价很低,市场机制会起作用,市场会把这个收入自动纠正到一个社会认可的水平。”段涛说,公立医院目前能满足医生关于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的价值,但是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12年,上海公立医院在岗人员的平均收入为13.95万元,是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95倍,而同年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收入是6.75万,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14倍。以岗位来看,2012年上海公立医疗机构中医生的收入是19.54万元,护士为11.16万元,分别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47倍和1.98倍。考虑到我国医务人员所付出的劳动,以及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生与社平工资比较,许速表示,国内医疗行业的收入是不高的。从多点执业到自由执业许速说,让医生真正实现多点执业,以增加收入并真正体现医生价值。但是,段涛表示,多点执业并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医生多点执业都去了收费更高的私立机构,而不是社区卫生中心。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则并不认可这种薪酬分配体制。他认为如果没有市场上私立医院做参照,单纯在公立医疗体系内进行这种绩效考核很难实现最优定价,医生的价值应该由市场决定。朱恒鹏表示,问题绝不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医保补偿水平过低上,而在于医疗服务供给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朱恒鹏建议,虚化并最终废除事业编制制度,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使得医生成为自由执业者,可以自主选择执业方式和执业机构。同时,医保应以实际行动支持二、三甲医院改制,支持医生出来开诊所和承包改制社区中心(站)。朱恒鹏表示,应该放开医生自由执业,放开医院改制。而此时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保医保支出压力的增大,朱恒鹏认为已经到了改革的时间。原标题:上海医改新招 医院院长或实行责任目标年薪制
    1558
  • 106186
    17:36
       2月27日,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作为多点执业的一种具体形式,这一政策层面的放行可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私人诊所”能否解决当今医疗环境中的一些问题?现实版的中国医生“私人诊所”究竟有多远?现阶段医改是该鼓励医生“创业”还是该立足于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   政策制定者是希望此举不仅有助于缓解老百姓的“看病难”,还可以让优质医生获得更多的报酬,提高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可视为医生多点执业的一种探索。然而,事实上这一政策的实施正面临诸多现实的困境。许多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此举措的反应冷淡。  “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是国际通行做法  医生能够在医院与自家诊所同时坐诊,实际上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好处非常明显。首先,医生不再拘泥于一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可以扩大其服务的人群,患者便可从中受益。其次,同时坐诊可以让医生获得更多的报酬,可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医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职业规划。同时,在自己的诊所拓展业务和在公立医院执业,有利于他们的业务水平的成长和缩小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生医疗水平的差距。  如此看来,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的制度,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是一项很美的惠民举措。“看病难”的实质是看专家难。鼓励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也将有助于打破公立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垄断,将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分化补充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去,让老百姓就近方便地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因而,允许开办“私人诊所”无论是对医生还是患者,亦或是对政府平衡医疗资源都是一条不容忽视的发展之路。  中国医生不愿意开私人诊所吗?  虽然开私人诊所多点执业的意义如此重要,是一项很好的惠民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此举措的反响却似乎很冷淡,原本设想的将受到欢迎以及好评的状况并未出现。那么,中国医生们对允许开办私人诊所不“感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媒体就总结了“医生开诊所”的三道关:第一、高额的前期投入;第二、两头兼顾精力有限;第三,院方会不高兴。  一、需要面对资金匮乏的困扰。作为面向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医疗机构,医生开设的私人诊所虽然比起大型医院在规模上要小很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确保诊所的顺利运转,对房屋、人员、设备等各方面都要保持长期的不菲投资。拿北京远离市区的地方租个2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为例,一年仅是房屋租金就是70多万。再加上各种医疗设备的购置,想开一家私人诊所对医生个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所以高额的前期投入成本往往可能是那些有心开私人门诊的医生们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二、兼顾精力要求很高。医生的正常上班时间是8个小时,一个普通的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的病人,有时甚至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根本没办法保证正常的休息,更别说是专家了。医生们只在公立医院里坐诊就已经很疲惫,体能和精力已经达到超负荷。如果晚上还在私人诊所为患者看病,势必导致其因加班加点而过度劳累,医疗服务质量会不会打折扣也随之成为患者的忧虑。  三、“老东家”,即院方不赞同。在“分身无术”、彼此竞争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院方的不支持、不高兴态度可想而知,院方一是担心内部岗位难管理,二是担心荒废了医院的工作。开办私人诊所的医生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有关人事、权责、薪酬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急诊科女超人” 于莺就告诉记者:“如果不把医生的事业编制去掉,你想出来多点执业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医生开诊所”还远不止难以跨越的这三道关。即便医生能凑够“启动资金”、又有“足够的精力”、还足够幸运地可以得到“老东家”的支持。那么,开业之后呢? 患者医保报销问题、费用如何收取、药品流通问题、水电成本、税收政策等等一系列诊所正常运转面临的问题都不明朗。在主流医疗机构强势的环境中“医生开诊所”能得到政策的扶持,哪怕只是公平、公正的“同等待遇”吗?  还有一种担心认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属于公职人员,允许在职医生开诊所,其实质和允许在职教师开补习班、搞有偿家教是一样的。此前一些地方用停薪留职的方式鼓励公务员或国企员工下海创业,招致舆论批评,现在医生下海不仅留职,而且还不停薪,这对其他公职人员是否有欠公平呢?医生究竟该不该继续实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身份?医院人事制度该怎么改?  由此看来,鼓励“医生开诊所”的举措设想很好,但在实际实施很难。或许不一定是中国医生不愿意开私人诊所,而是现实还无法让这一政策顺利“过河”取得成效。  医生开私人诊所需多方政策扶持  一、在职医生与在职公立医院的关系  医生是社会稀缺人才,出去自己另支一摊必然会与“老东家”存在一定矛盾。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使医生成为“自由人”,医院用人方式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即将医院内部岗位进行临时性、全职以及兼职的区分,来加强医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希望新政策能带来的医生薪酬、人事制度的改变,医院科室和医生将通过签订内部劳动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  然而,在国家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未实施之前,有多少医院愿意自己先行一步?又有多少医生愿意放弃现有的“单位人”身份?在医院内部岗位进行临时性、全职以及兼职区分的过程中,医院势必会站在自己发展的立场上“防止人才外流”,只允许“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医生获得“自由”之身?这些尚有待研究。  二、私人诊所患者的费用支付问题  目前,私人诊所由于其民营医院的身份,恐怕很难纳入基本医保。曾有官员表示:私人医院通常会走高端路线,与公立医院受众区别定位。目前一些高端的民营医疗机构选择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只要患者上过相应的保险,就可以报销一定比例的诊疗费用,这是未来私人诊所可以汲取的经验。但是,私人诊所毕竟不是高端私人医院,将其也定位在“走高端路线”财力上不仅鲜有医生能办到,而且是否也与我们所希望的,让“私人诊所”进社区,解决大批低端“小病”问题的初衷相违背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医保的问题,需要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但他觉得在这之前,私人诊所凭借正规大医院的医生品牌,在社区里还是会有一定的的自费市场需求的。  在美国,去什么地方看病,取决于保险。患者的医疗保险公司有的时候会规定患者只能到某一个医院或者某一个诊所就诊,否则的话,医疗费用的话就不会被报销,所以在选择就诊地点的时候,保险公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私人诊所的费用一定比公立医院高,因为患者在购买了医疗保险之后,保险公司会跟医院或者私人诊所进行价格上的讨价还价。很多私立诊所也会因为需要大量的患者而与保险公司达成协议,以比较低的价格来进行接诊。  而在我国目前医保支付制度主要服务于公立医院,商业医疗保险在民众中又仅占非常少份额的情况下,私人诊所就诊患者的费用支付问题也就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  三、护士短缺 私人诊所怎么办?  有报道称,中国护士缺口至少达到百万,而私人诊所开办之后,如何招聘到合格的护士将成为一大难题。有专家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医护人员大多比较看重公立医院这个平台,因此私人诊所在薪酬待遇上就需要给予更好的回报才能留住人才。这一点,私人诊所在面临经营困境的同时也将是需要承担的实际压力。  此外,医改尚未解决的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也将成为私人诊所其他医疗服务岗位的聘用难题。那么,是否这些其他医疗服务岗位的技术人员,如护士、药师、检验师、放射技师等也应当和医生一样,同时成为可以兼职的“自由”之身呢?  四、私人诊所如何化解医疗纠纷?  无论哪类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如果在公立医院,医生有院方可以作为后盾。而作为私人诊所则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每一个打算开业的医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在国外,比如,澳大利亚,医生都需要购买巨额的职业保险,以免在医疗事故发生之后被赔个倾家荡产。在通常情况下,公立医院会负责为所有医生购买职业保险,而私人诊所医生则需要自己购买这种巨额保险。而在我国,且不说私人诊所医生是否有能力买得起这样的保险,就是公立医院目前也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有律师表示,私人诊所在法律上的地位和公立医院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境遇并不相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焰建议,应充分利用保险机制这一社会管理工具,推行医疗责任强制险,解决医患纠纷。从患者角度,可以保障受害人及时获得赔付,从医生角度,也可以化解他们的执业风险。  无论是多点行医还是私人诊所,都是医疗改革的积极举措。然而,目标明确了,还需要很多更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来为之服务,如果不能从基本的制度上予以完善,中国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的理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1420
  • 106144
    14:30
    我国医疗服务人员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人们看病难、报销难的重要原因。然而,广东省一项统计数字显示,该省医保基金结余超1200亿元,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结余标准。一方面是百姓看病难、报销难,另一方面是医保资金过度结余,也就是说百姓自身筹集的“救命钱”,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正常使用,而是任其沉睡在银行账户上。代理百姓管钱,该花的不愿花?在2014年广东省两会上,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林应武透露,截至2013年年底,广东医保基金累计结余1230亿元,其中广州市医保基金结余约563亿元。广东省政协委员孙晗笑指出,对于医保资金的结余,我国人社部指导意见的标准是6至9个月的平均支付水平,超过15个月平均支付水平为结余过多。据分析,医保资金结余过多,显然不利于百姓看病报销。百姓看病支出难,目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账户金额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门诊消费是主要的医疗支出,而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有限,超出部分由患者个人负责。广州市民张欣说,他的医保卡个人账户每个月有200元左右的收入。“200块钱买一瓶眼药水都不够,超出的钱报销不了,只能自己掏腰包。”二是综合报销比例低。医保报销起付线高,支付限额低,百姓能享受的保障水平较低。一名罹患贲门癌的患者告诉记者,“看病花了十几万元,综合报销比例仅30%左右,大部分支出还是报销不了。”三是结余资金比例高。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收入765.63亿元,支出550.24亿元,当期结余215.39亿元,滚存结余1170.30亿元。照此计算,2012年的医保基金累计结余额达到约25个月的平均支付水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资金使用成谜,群众无法监督专家认为,代人花钱需花得让人信任,医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暴露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息不公开,公众“看不清”资金源流,就难以根本解决“不信任”的症结。“村委会小到几百元的支出都上墙公开了,一个市、省的医保资金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更应该明明白白晒出明细账。”暨南大学医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副教授夏苏建认为,“每年收多少、支多少,个人账户是多少,统筹的是多少,如何支出的等问题均应公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众就难以监督。”从近年来查出的一些涉医保资金案件来看,医保资金及其结余正成为部分人觊觎的“肥肉”,非法攫取医保资金的各种“花招”时常见诸报端。—伪造材料,瞒天过海。广西柳州警方日前破获一起涉及医疗保险基金的诈骗案,柳州市西江医院和麒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工作人员,涉嫌采取伪造治疗单等资料以及套收、多收等手段,骗取国家医保基金350多万元。—借钱生钱,趁机挪用。宁夏石嘴山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原主任徐福新等人挪用医疗保险基金3233多万元,其中部分资金被用于房地产公司、煤矿、夜总会等投资经营和个人挥霍,多名涉案人员被判处无期徒刑。—内外勾结,合谋私分。云南省六库王和专科医院是一家没有医生、护士和医疗设备的民营医院,其院长为申报州级定点医疗机构找到了云南省怒江州医保中心原主任木培龙。木培龙明知其达不到要求,还是将此事提交局务会讨论并谎称材料符合条件。这家医院成为定点后,5年内就骗取了126万余元的医保统筹基金。该花的钱必须花 该透明的要透明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专家指出,医保基金使用原则应该是当年收支平衡,不应当有过多结余。如果结余量较高,不仅不能使效率最大化,反而容易被挪用,滋生风险。“医保资金结余率如此高是不正常的,资金没有用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孙晗笑建议,应根据广东省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城镇医疗保险基金统筹方式,提高参保人就医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纳入医保普通门诊保障,做大参保人受益面。对此,广州市医保局局长张秋红透露,广州将把更多新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障范畴,通过提升保障水平,每年按5%~7%的比例减少基金结余率,三年内应该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也有专家建议,适当扩大医保基金划付到个人账户中的比例,增加投保人对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余地,让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不仅可以在门诊消费,也可以作为购置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支出。夏苏建等专家指出,医保基金的使用应当建立起更严格的监督、审计机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及时公布权威数据,详细公布医保基金的收支具体账目,公开透明便于群众监督。原文标题:沉睡的救命钱
    830
  • 106142
    13:02
       核心提示:3月5日下午3点,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开放团组会议在首都大酒店举行。期间,钟南山代表进行发言。  各位代表,今天上午听了克强总理的报告,我觉得非常激动,对我们医改里存在的困惑问题给出了非常具有方向性的启示。时间很紧张,我就简单讲。近几年我们在城镇医保、医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公众对医改的主要评价就是看病贵、看病难是否得到了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是否得到改善,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是以这三条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五年的医改没有明显的突破,有些地方甚至更差了,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这三个问题主要都反映在大医院。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资料证明,三级以上的医院都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大医院的医生没有起到医改主力军的作用,这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我们知道土改是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土改尊重了农民主体地位,使得他们得到收益。教改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改过程中老师改善了待遇、得到了尊重。医改就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医改里面是应该靠医生的。美国的医改首先是征求医生的意见,医生的意见决定了医改的方向。我记得2012年克强当时是副总理,他在广东代表团时我就有一个发言,要明确在医改中医生的作用,我记得克强总理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说广大的医生是医改的主力军。  五年过去了,假如像现在的改革体制,很多医务人员看不到他们可以改变现状的前景,反而有些医改的方案使医生的收入进一步减小,在社会上进一步受到歧视,这样的话,他们的积极性从哪来?任何改变都会涉及到改革主体利益,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当前医生的收入,政府一些部门和公众的一些看法认为医生是通过很多不合理的途径获得大量的灰色收入,所以行为是恶劣的,我特别在开会以前选择了广州市所有的三甲医院来看,医生的平均收入2012年帐面上是41077元(每年),但是医生的实际收入(包括各种补贴)合计是176320元,2013年帐面的收入工资是46012元每年,实际收入2013年提高到19万元多。  这个收入比起广东的公务员、普通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高,这跟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偏低水平。尽管如此,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国情,大医院的收入是合理的,医生除了帐面上的工资收入,政府只是给一些政策,这是典型的国有民营制的运行模式,医院为了保证医生的收入和医院的运行需要扩大病床数量设置分院,甚至增加检查项目,分解手术和麻醉程序的办法来增加收入。有时查房时我看很多病人的检查根本不需要。医生的收入相对的合理性和收入来源的不合理性是矛盾的一个很大的症结。  第二,医生的劳动价值在我国没有体现,在目前的就医费用里,医生的劳动价值是很低的。实际上医生的诊疗服务,对患者的个体服务是反映医生的智慧和水平重要方面,但是在我国没有体现。全世界的医生是靠技术吃饭的,而中国的医生是靠卖药、用设备、开检查来生存的,公信力当然是受到质疑的,与其说是医生的道德缺陷,还不如说是医院的功利性体制严重歪曲造成的。  第三,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80%是缺少沟通。由于医院的运转,必须要设立多项指标,比如不达到看病的数字要扣奖金,换句话说医生看病人数越多越好。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医生在半天内要看五、六十个病人,哪有什么沟通的时间和空间。  我记得我现在每个星期还查房一次,我们查房就看三个病人,我是集中了全院六、七个科室的医生花一上午的时间去讨论。而现在大多数情况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没有工夫去沟通,沟通越来越少,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目前很多大医院热衷于扩大床位、设立分院,  理由是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居民就地解决诊治问题,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增加医院的收入,一方面医生疲于奔命,一方面这种做法未必对社区医疗单位起到扶持作用。医生的收入又不能从政府的层面来解决,所以医生没有看到医改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没有积极性,消极等待,没有主动参与,  反而在很多公众里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抛开医生搞医改,莫让医改变改医》。  解决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改变理念,我今天特别欣赏李克强总理讲的讲的一句话“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从自身找原因”,我觉得医改的问题就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其一,从政府到全社会都要梳理尊重生命的理念,民生民生,生命最珍,要体现对健康医疗的重视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投资。我国从2005年到2012年经过了很大的努力,对健康事业的投资从占GDP的百分之三点几到五点几,但是这明显低于所有其他国家,甚至都低于阿富汗。发达国家是八到十五,美国是接近百分之十五。政府不能用抓经济的思维去指导医改,医改应该从尊重生命入手。在中国,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的劳动价值是极低的,日本的医改相关改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医务人员的待遇方面,中国跟境外的所有国家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应该有比较高的收入。为什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能做得到,而中国做不到呢?  当然,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可能马上兑现,应该在医保上抓潜力,从医保的实践看,2011年城镇医保体制是确定医疗、医保、医药三合一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体制分割,协调不够,所以没有实现。2009年新农合做出很大成绩,但是城镇医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大。卫生部缺乏有效的调度手段,城镇居民的医保经费是提高公益性、推动医改的重要抓手,这个经费充分利用了,不单是要考虑患者一方,也要考虑供方。如果医生表现出色的就要给予奖励,这个杠杆应该引导医院去干该干的事。但是目前城镇医保是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社保部门不承担对医改的责任,对改革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补偿机制、收费等方式缺乏绩效考核,所以有些政策中甚至对医改形成了障碍。2010年我国城镇医保累计结余资金高达7674亿,这么大的结余,为什么不能用在提高公立医院公益性方面?当前大医院公益性没到位的情况下更重要。所以应该统一由卫生部门来承担,这个体制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常规,70%的国家是由卫生部门管理。  最后,就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并且要对医务人员也要有淘汰制。大多数国家中,大医院的职责是对疑难病、少见病的诊治。去年全国医学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今年的重点是加强县医院的建设,我非常赞成。县医院,政府能够投入资金、环境,甚至提高县医院职工的待遇,但是县医院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是需要三甲医院来负责,所以这是三甲医院的责任。几个大医院能够挂口几个基层医院,在三、五年内把基层医院提高,作为考核三甲医院的指标。  在全世界医生都是受尊敬的职业,在中国却是例外,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回归才能调动其作为主力军的作用,广大的医务人员有很高的医改的积极性,只要他们看到医改带来的好处,看到医改带来对他们的尊重,我希望他们是积极的。我希望广东在这方面走在前面,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李克强总理说的“以中国的方式解决医改这个世界难题”,谢谢大家!
    1503
  • 106141
    09:24
    全国两会期间,医疗系统的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谈到了当下医疗“怪现状”,认为这些“怪现状”同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存在关联。一是医院有床位,却以“没有空床位”为由,让病人转去其他医院,以便控制医保病人;二是患有多种疾病哪怕同为内科的病人,必须各自挂号,分开就诊;三是每次就诊只开一周药量,慢性病人每月要去四次医院;四是对病人进行过度、过多的检查。所有这一切虽有部分原因出自医生“唯利是图”或者医院“利欲熏心”,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源于现行医保体制的内在缺陷。为了控制医保基金总额不被突破,主管部门制定了多项硬性指标,考核评价医院,所以,在医保费用即将超标时,医院就不愿诊治医保病人。比如,“均次费用”的限额让医生面对慢性病,不敢一次开足一个月的用药,只能让病人多跑。“药占比例”即“医疗费用与药费必须达到某个比例”,则迫使医生不得不增加检查来凑数。平心而论,医保费用的控制是一个世界难题,各国都在探索,但很难说哪个国家已经找到了可以普遍复制的好办法。但因为医保体制不顺而致医患关系剑拔弩张,暴力事件大面积发生的,在世界范围也算不多见: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资料,近年来,73.33%的三甲医院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59.63%的医院院长曾经受到围攻威胁,61.48%的医院发生过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医保体制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完全由政府主导了医保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医改排斥医院和医生的参与,既是出于政府过度自信,也是因为现行医疗保障体制内含着重大利益。在世界范围,医护服务基本上分作两大块,面向市场的医疗服务和带有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而且前者完全交给市场,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但需要个人掏钱或通过商业保险买单,后者得到由国家支持的医保基金托底,服务水准有限,病人需要排队等候,好处是不用掏钱或掏钱不多。在一个医疗体系内,前者越发达,自己掏钱的人越多,后者所拥有的公共资源就可以为更少的人所分享,每个人拥有的资源相应就越多,所以,两者之间更多的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按照这种医护资源配置模式,我国拥有优质医护资源的“三甲医院”应该归入市场化服务,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已经通过增开分部或与民办医院联营的方式,实现了转化,但原有的医院仍然面向所有医保病人。医改开展五年来,基层医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全民医保、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效果有所显现,但公立医院改革却始终进展缓慢,三甲医院定位正是其中一块硬骨头,这个难题不破,私立医院就难以成长,医护市场和医疗保障各自的边界和相互关系就难以处理好。医护服务市场化转型不充分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尚未完全消失,不少地方至少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仍然享受着没有上限的医疗保障。如果三甲医院都走向市场,谁来为他们买单?去低水平的“惠民医院”不愿意,去高水准的私立医院会让财政漏洞暴露,“屁股指挥脑袋”的结果是,保留三甲医院的医保定位,但抬高普通医保病人使用公立医院的门槛和成本,各种明里针对医院和医生,暗里针对医保病人的硬性指标应运而生,生存压力之下的医院和医生只能不顾医保病人的体验,强行落实指标,滋生出上述种种怪现象,加剧医患关系紧张,刺激出更多的医院暴力事件。说到底,医保体制改革的艰难坎坷足以表明,凡由行政部门主导的改革都难免一个困境:改革主导者面对自己利益,永远难以割舍,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从全局来看,当延缓改革的成本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政府财政的负担转向社会冲突的压力时,如此局面会被长久接受乃至承受下去吗?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902
  • 106140
    09:23
    3月14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有利环境。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主持会议并讲话。委党组成员,各司局和各直属联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今年的“两会”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改革创新、务实奋进、民主和谐的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计生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全系统备感振奋、备受鼓舞。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工作。一是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巩固全民基本医保,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开展跨省就医结报试点。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二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三是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确保今年全部完成地方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任务。四是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加大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督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五是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医德医风,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六是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会议要求,要认真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团结协作、增强合力,慎独慎微、廉洁自律,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进任务落实。
    1220

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