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园地-医政法规

  • 126980
    14:55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下发《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对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清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令严禁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挂号加号。3月1日下午,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卫计委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立即停止与商业公司的合作,一经发现将依规依纪处理。医生须解除商业合作通知明确要求,各公立医院应迅速组织开展清理工作,凡有此类行为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与商业公司的合作,并讲清楚医院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是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自清理工作之日起,凡再有此类行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应会同医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立案查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限2016年3月25日前,所有此类行为的医务人员,应当自行解除与商业公司的合作,并将个人自查自纠情况(包括合作商业公司的名称、合作内容、收取费用、解除合作时间等情况)报所在单位备查。3月1下午,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京华时报记者,“这是我们对公立医院下发的一份内部文件,要求全市公立医院对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进行清理。一旦发现有医务人员出现上述行为,将对其依规依纪处理。旨在构建公平有序合理的医疗秩序。”严惩内外勾结倒号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医疗秩序,打击“号贩子”,近期,北京市卫计委相继推出“北京市属医院非急诊全面预约”、“知名专家团队模式”、“取消医生手工加号”等八项措施。此前,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号贩子严重扰乱医院治安和就医环境。对号贩子现象尤其是医疗机构内部个别不法人员内外勾结的行为,市卫计委始终采取“零容忍”,并将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就医秩序的行动。同时,市卫计委将继续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做好预约挂号平台建设,为患者提供正常的就诊秩序。卫生部门公开会议上有关负责人也明确表态,反对医生和商业平台随意合作,要严查清理此类合作形式,有些医院已经内部开始了行动,明确表示严惩此类行为。除此之外,北京地区部分医院已要求医生把“商业公司”的APP卸载,一些医生也开始主动联系部分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要求将自己的加号服务从相关APP上下线。
    2532
  • 126973
    13:44
    “没有医务人员的满意和配合,医改不可能搞好。”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就推进健康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献计献策。温建民就医生薪酬、规培制度、药品加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深入的见解,在许多医务人员看来,这些提案是发自肺腑、句句戳心!一、关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温建民说,过去我们在农村的改革中讲“三农问题”,关注农民的利益,特别是农民的权益,因而农村改革才能获得成功。同理,医改要想取得成功,也应该调动起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医务人员的满意和配合,医改是不可能搞得好的。我们现在遇到护士荒、儿科医生荒、基层医生荒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薪酬制度改革没到位,所以一定要很快地启动薪酬制度改革。温建民举例说,他所在医院的护士甚至有下了夜班去麦当劳打工的!护士怎么混的这么差?刚来的护士一个月五百块钱的工资,不包括奖金(头三个月来都没有奖金)。这样的待遇让护士怎么过日子?所以,医生待遇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和关注!另外,基层医院的医生收入也很低,他希望对此进行深入调研。二、关于医生安全执业的问题目前,医闹、伤医事件以及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生的执业安全岌岌可危,而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处理机制。温建民认为,此前高法出台的对医疗纠纷举证倒置的法规,以及后来出台的医疗纠纷按照侵权法来处理的规定,是建立在一个无过错赔偿的基础上的医疗纠纷赔偿,对医药卫生系统,特别是医护人员,非常不公平,也非常没有正义。因为,在没有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纠纷就不应该赔,现在为了所谓的稳定,颠覆了整个公平公正。而医调会做了许多抹稀泥的事。如此种种导致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倒退,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生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的局面。 对此问题,温建民建议,应该多跟法学界沟通,法学界目前对我们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还是了解不够深入。另外,卫计委要推动强制医责险和手术险的实施,保证医患双方利益,无过错医疗纠纷赔偿可由保险公司赔偿。此外,卫计委应该多与媒体沟通,多进行正面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同时,也应该给老百姓多讲些失败的病例,意外和复杂的病例,能让老百姓认识到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对于突发的卫生公共事件,一定要主动地出手,不要等到媒体爆出了相关部门才来进行评析,一定要应急措施和预案。三、关于规培、专培和护士规培的问题对于规培、专培和护士规培的问题,温建民表示,现在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水土不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待遇非常低,规培人员很不满意。就以北京来讲,现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很高,在北京一个月就拿三千多块钱,根本无法生活。有的医学生读了五年书,贷款来读的,若再来三年规培,实在是受不了。应该加大的对他们的扶持和补助力度。其次,规培水平参差不齐。规培出来的医生就像一个车子,出来的产品有次品有裂纹。所以要加强管理,提高规培单位和规培老师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没有积极性,规培生就成了他们的累赘而得不到重视,甚至还不如自己科里的一个新来的医生。规培可以分阶段进行。温建民说,美国规培制度是用了几十年才总结出来的。我们想几年或者到2020年再到2030年就完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目前三甲医院虹吸了许多好医生和患者,造成人满为患的问题。以后,规培医院的医生会更多,高级医生也会越来越多,现在医院大学生都难下基层,规培的5+3就更难,势必会造成基层的人才的短缺和流失。温建民建议,不一定大学毕业后就马上就规培,可以分阶段进行,如工作后再回来规培半年或一年,利用累加积分的办法,制定积分的制度。另外,温建民认为,基层用不着5+3。中专生在大医院培养两年,能够回去好好给当地村里的老百姓看病,就很好了,高大上的待不住,也养不起。卫计委在规培的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全面。对于专培的问题,温建民认为,西医专培要慢慢来。专培目前只适合个别学科,如心脏介入、骨科等较大的,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他学科还要师带徒的慢慢带。他反对中医进行规培,规培应该改为师承,因为这符合中医医生的培养规律。规培会把中医的东西丢了,培养的学生更西化了,所以,他强烈要求中医停止专培和规培,改为师承制,因为这才符合中医生成长规律。四、关于药品加成的问题温建民认为,15%的药品加成要取消,一定要在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加上政府的补助到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推广。否则医院的运营成本成问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破坏!他认为中医饮片加成一定要保留,因为中药饮片消耗很多,还有抓药人也得有成本。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将中药饮片加成取消了,这是不和中央保持一致,希望中央政府要进行督导,促进他们改正。五、关于社会力量办医问题温建民希望支持以慈善为目的,或者医务人员为了养家糊口开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莆田系列和坑蒙拐骗起家的要严格控制和监管!
    2764
  • 126955
    09:37
    在我国,大医院的过度拥挤与基层医院的资源闲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家想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并三令五申地提议让医生资源下沉,但实际成效并不理想。医生不肯去基层必定有其原因,这是目前相关改革措施和政策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医疗呈现倒金字塔的格局:基层发展不足,顶层过于膨大。大城市的大医院集中了最优势的医疗资源,好医生都在那里,患者自然也被吸引到那里。但是,长此以往,弊病日益凸显:医生工作超负荷,每天接诊数十甚至上百例患者,苦不堪言;而患者在嘈杂的就医环境下,难有更多的时间与医生充分交流。医患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目前,政府希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让病人首先在基层诊疗,根据需要再去三级医院。但是,我国的基础和全科医疗体系非常不健全,不仅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更缺乏有技术含量的好医生。尽管多地通过医保定价,刺激患者在基层看病,但是这些有限的经济激励仍无法引导病人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的问题是,目前基层的医疗质量难以让患者产生信心。如果不能向基层医疗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生,分级诊疗就无法落实。鼓励医生办诊所、多点执业等,各地也尝试通过一些方法吸引医生下沉,但基本没有产生实际效果。更糟糕的情况是,就连基层医疗机构自己都难以招聘到医生,难以留住医生。为什么医生不愿去基层?难道真是因为基层艰苦、条件差吗?实际情况是基层医生的职业成为政府收支包干的准公务员岗位,医生干好干坏差别很小。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缺乏通道,与三级医院之间严重隔离,无法得到业务交流和发展空间。谁都看得出来,基层是未来医疗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因为有需求,反而更有发展的潜力。但是在许多政策未成熟之前,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医学院校毕业生只想去三级医院做医生。解决我国医生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上的改革。首先,要解决医疗服务的定价问题。医疗服务价格的长期严重偏低,使得医生服务无法得到合理补偿,造成医生需要依靠药品和检查,以及病人红包等不合法或不体面的收入做补偿。由此造成医生收入偏低,医生职业没有吸引力,医生的职业没有尊严,也形成了医患矛盾的根源。医疗服务价格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制度,不能继续由政府部门单方面行政定价,需要尽快建立医疗服务相关各方组成的价格谈判协商制度。药品定价制度已经开始改革,医疗服务定价应当在“十三五”中得到解决。其次,医生资源的流动是形成医疗服务价格的必要条件。我们目前大多数医生都是公立医院的雇员,只能固定在一家医院执业,不能多点执业。医生不能流动便不能形成医生的市场,没有市场便没有价格。因此,只有医生可以流动起来,才能为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创造条件。比医生流动更为重要的是医生的自由执业,即允许医生私人行医,开办私人诊所和医生集团。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基层社区全科医生主要是在私人诊所开业行医。他们的收入与行医水平和服务态度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很强的激励机制。医生自由执业的收入可观,甚至可以超过在大医院行医的收入。同时,私人行医的医生可以与多家医院签约,使用医院的设备,参与医学院教学活动,使得他们职业发展的道路可以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医生就业体制下,大量医学院校毕业生才愿意去基层诊所就业,才能提高基层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第三,医生培养制度的改革。我国医生资源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一方面,我国严重缺乏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合格医生;另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中,很多人放弃从事临床工作,转行做非临床工作和职业。我国200多万名医生中,只有略多一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近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与5个医学院校毕业生相对应,医生人数只增加了1个。医生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医患矛盾严重,这些都是阻碍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原因。医生的临床实践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符合资质的医院内由专门的教学医生担任指导。这需要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基础上,在医生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从而实习医生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之后,医生培训制度的改革才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医疗行业。
    3056
  • 126942
    13:12
    2016年1月30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中华医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陈竺副委员长提出了几个要点。这些提法有没有戳中医生的心?1、全社会医疗卫生投入总体不足,在世界各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中,中国排倒数第四。解析:相比2009年,医疗卫生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全社会医疗卫生投入占比GDP仍然较低。与美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此轮医疗卫生投入巨大,但至2013年后,医改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众多投入变成相关利益阶层的福利,因此,医改的效率值还是偏低。所以才有了政府对于医保福利的反思以及医保福利的可持续性研究。政府得出的结论是:按照目前的资金利用率,医保福利不可持续。所以才有了降药价、分级诊疗、总额付费控制、按病种付费等等新的举措。在这轮周期里,药物的经济学评估可能是重点。因此,未来总的医疗卫生投入还有逐步上扬的态势,但在药物使用上可能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方向。2、大医院普通门诊要逐步萎缩至消失,普通门诊资源回归中小医院至社区医院。解析:目前大医院一号难求,中小型及基层医院有号难卖。如此倒挂现象在于大医院的大而全的医疗定位。发展分级诊疗就是要发挥中小型及基层医院的首诊及康复功能,让病人首诊在基层康复在基层,而三级医院的定位更倾向于向高尖端的专科医院发展。3、大医院高级职称人员呈圆桶状或倒金字塔,卫生资源及技术人才不对称。解析:此前由于医院被定性为事业单位性质,所以在人员职称的评定上仍然以“熬老”为主要技能,因此这样的体系出来的高级职称相对来说只是抚慰奖。由于高级职称的抚慰奖性质,所以高级职称没有更多分级,导致出现高级职称不高级、优秀分子不优秀的局面。随着医院事业单位编制的解散,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有很大改变。4、期望医师的工资要高于教师的4倍。解析:医师的工资可以高于教师工资的N倍,但要厘清谁是发工资的那个人,或者说“谁是老板”。政府的意思是:未来强力推进院长负责制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政府可以出资对公共服务以及基础医疗服务进行购买,院长通过自身的管理绩效来实现医院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所以未来医师工资的高低与工资体系的建立、考核体系的建立都息息相关。所以不能说高于某某职业的多少倍,而是医生自己对自己工作的完成度是多少,薪酬体系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合理体现了其工作的价值。5、全科、专科失衡,专科内部失衡,强化全科医师建设及培训,各三甲医院均要建立全科,两年后没有全科的三甲全部出局。解析:这个与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好像有些相悖。基层多全科,三级重专科。那么,三级上全科干什么用呢?除非是仿照深圳港大医院的做法,三级医院的首轮诊疗由全科医师筛选,然后由专科医师负责深度诊疗。6、强化医联体,双向转诊。 解析:这是解决大医院越建越大、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窘境的必要方法。7、儿科、精神、传染、病理、公卫等专科稀缺,现状不容乐观。解析:这简直是老生常谈了!活累,油水少,所以这些科室的人员缺乏。但随着院长负责制的推进,把这些所谓的少油水的职位进行相关职位描述,并进行工资定级,未来的发展还是可期的。8、下大决心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基层去,未来卫生工作主战场在基层和社区,尊医重卫。解析: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让就医有序,是本轮医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深圳医改的核心就是把首诊放在基层。但现实问题是如何吸引医生下沉到基层?9、一定要降药价,彻底医药分开。解析:降药价是好事,只有降药价才能补得住社保的窟窿。但医药分开后,拿什么“养医”又是关键。10、反复强调三明经验,是今后医改的方向。不能说“医改失败”,只能说有缺点。解析:地方负债严重,之前通过创新证券把债务打包成投资组合,或者通过减息免息降低财务费用,但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减轻负债严重的事实和后果。在地方负债严重的前提下,不亏本就成了在某些民生问题上的主调。因此三明经验就是建立在医保不出窟窿的基础上而实践出来的一条路。说死了,一句话:降药价。11、人均500元每年的全民医保到2020年可以达到1000元,增加商业保险。解析:以后医保的发展方向就是:政府管基础+大病,有洋气要求的那就商业保险覆盖。虽然商业保险以逐利为第一要务,但在现有医保资金的管理效率下,商业保险不失为一种有效提高资金效率的方法。12、“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及挑战,“十三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建议。解析: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医疗的作用不仅是在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否则累死医生也治不完那么多患者。13、择期成立“国家健康管理委员会”;减少健康不公平;实施“健康精准扶贫计划”;“职业人群健康计划”。14、加强全科医师、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培养。解析:全科医师对于基层来说非常重要。还有,卫生医疗机构的管理人才是比较稀缺的。目前基本上是优秀的医生当上主任,然后“优而择仕”升为院长,然后自己的专业就丢掉了,这样少了一个专才多了一个管理人才。从结果的角度来说,这样有些得少丢大。关键性的卫生管理人才,可以有利于人尽其才。15.加强传统医学与西医之间的互动(注意是互动,不是结合)。解析:中国相对其他国度来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是其辨别特征。而中医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以传统医学将会得到复兴,这是卫计委的使命。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冲突是两个文明的冲突,不存在可比的技术基础。西医要发展,也需要中医的辨证施治。所以经常互动是比较好的方式。
    2497
  • 126937
    09:32
    研究生毕业四年多后,现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卫计委副主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的喻晓东,被曝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同门师兄。事件源起2月15日,某网友在某知名论坛上的爆料——他发现了两篇“如出一辙”的论文。这不仅是对学术界的侮辱,更是对大众智商的侮辱!“孪生论文”遭爆料网友所指的两篇论文,一篇是2009年4月10日提交的《皖北农村已婚妇女艾滋病行为干预模式研究》,作者为洪航;另一篇是2011年11月6日提交的《当涂县农村外来媳妇艾滋病行为干预模式研究》,作者为喻晓东。两篇论文均被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这两篇论文均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两位作者的导师为同一人。也就是说,两人是同门师兄弟。网友称,他在中国知网上找资料时,看到两篇有关皖北和江南两个地区农村妇女艾滋病行为干预研究的论文,想了解一下整个安徽这方面的情况,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该网友列出了两篇论文的多个相似之处,直言两篇论文“论述结构几乎一样,内容多处雷同”、“样本特征分布不一样,但结论又高度一致”。这两篇发表时间间隔两年的论文的确有多处雷同。雷同之处甚至包括整段文字,部分段落只是调整了一下顺序,或者是更换了部分关键词及数据。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在提法有所差异(一篇为“农村外来媳妇”,一篇为“农村已婚妇女”)、研究对象所在地域不同(一篇为皖北地区,一篇为皖南地区),样本也不一样。但是,两篇论文在部分调查结论上却出奇地一致。在喻晓东的论文的第三章节“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中,农村外来媳妇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95.5%),其他途径如报刊(24.7%)、宣传画(21.0%)、朋友(20.7%)、广播(19.8%)、医生宣传(16.0%)、学校老师(6.8%)、专家讲座(6.6%)。这与洪航的调查结论完全相同。替换提法 偷梁换柱喻晓东在论文中称,“本研究创立了符合农村外来媳妇需求的宣传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在以农村外来媳妇为中心、充分了解农村外来媳妇对于艾滋病知识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基础之上,实现多部门合作,整合区、乡、村三级计生网络以及乡镇卫生技术资源下为农村外来媳妇服务,利用计生部门农村外来媳妇孕检集中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利用卫生系统疾控部门的丰富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经验和宣传手册向农村外来媳妇宣传。”这一整段表述,除了把“农村已婚妇女”换成“农村外来媳妇”,其它文字与洪航的论文表述完全一样。此外,两篇论文还存在其它文字表述、绘图等完全相同或高度相似之处。不过,喻晓东在论文的“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中表示:“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校方回应喻晓东于2004年至2007年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职读本科,2008年1月进入安徽医科大学MPH(公共卫生硕士)班攻读硕士学位。在读期间修完所有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洪航则于2006年至2009年在安徽医科大学流统系攻读硕士学位。喻晓东现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卫计委副主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安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应,学校目前正在放假,此前未接到关于喻晓东论文涉嫌抄袭的举报,校方将尽快了解、核实此事。作为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卫计委副主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的喻晓东,为什么非要这么费尽心机地抄袭学位论文?答案显而易见:为自己的脸上“贴金”,为自己的仕途增加“砝码”。至于研究的是什么,怎么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去,这都不是喻晓东在乎的。只要论文通过了,学位得到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他眼里,研究生学位就是一个“政治招牌”。这是畸形的权力观、功利主义在作祟。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喻晓东抄袭通同门师兄的论文,不惜一切手段搞定“导师”,甚至把论文发表到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希望校方能及时查明真相!莘莘学子需要一个说法,大众更需要一个说法!硕士学位论文是导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成果。按常规,学位论文从选题、立意、确立论文框架到行文,都需要导师付出很大心血。成文后,导师还会逐字逐句修改。因此,如果一篇学位论文出现了问题,其导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以“三严三实”为标尺,以“为民服务”为己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民好干部。如果投机取巧,妄图走捷径,只能说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抄袭现象,绝不能等闲视之!
    2574
  • 126920
    09:26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同时发布的《大纲》解读指出,由于各医院实际情况不同,《大纲》仅供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时参考使用。《大纲》解读说,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护士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经验表明,已进入医疗卫生机构的新护士需要经过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此次《大纲》的发布,正是为了指导各地和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但考虑到目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收治疾病病种及实际情况等存在一定差异,《大纲》并不要求强制执行。据悉,此次《大纲》的内容主要适用于三级综合医院,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执行。培训旨在使新入职护士掌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所需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护理服务能力;增强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能够独立、规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大纲》提出,培训分为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两部分。基础培训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及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专业培训包括各专科轮转培训。查看卫计委《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原文请点击此处
    2551
  • 126833
    09:17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决定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进外贸转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会议指出,医药产业关系全民健康,市场需求巨大,在各国都是重要产业。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对于更好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意义重大。会议确定,一是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二是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三是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四是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搭建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价格、质量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会议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会议确定,一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二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三要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四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五要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更好发挥“保基本”作用。加强中医理念研究推广,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传播普及。    会议认为,扩大开放是助推经济发展和升级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更要坚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促进货物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可以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带动就业。会议决定,用2年时间,在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10个省市和哈尔滨、江北、两江、贵安、西咸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8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准入。为此,要加大相关政策支持。一要在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二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给予财政贴息。三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对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
    2122
  • 126611
    09:12
    现在的医生们大多比较关注自己在医学专业圈子里的学术影响力,宁愿多写几篇文章、多发表几篇论文,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名气,也不愿意多花时间跟患者沟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但学术影响力更多的是在医生之间、医护人员之间传播,它的评价往往只在“圈”内,墙内开花墙外看不到。医生的工作是面向看病的患者,患者知不知道这个医生,这个医生在患者当中是不是有口碑,患者对这个医生认不认可,取决于这个医生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圈内有影响力是好专家,圈外有影响力是好医生。影响社会影响力的要素很多,德、艺、勤、专无疑是主力要素指标。当然,目前大医院的医生不用去做社会影响力,因为目前的患者只认寺庙不认僧,例如,“全国人民上协和”,奔的就是协和的品牌。再牛的医生离开协和,也会星光黯淡,甚至被人遗忘。但是医生创业和自由执业是中国发展的趋势,医生成为自由人后社会影响力就是饭碗。所以医生建立社会影响力必不可少。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给了医生创建和维护个人社会影响力的机会。医生的社会影响力更多取决于医生写的老百姓能看懂的科普文章的多少,是否在网上给患者咨询病情,医生在网上好评和差评的多少。医生发表了多少SCI文章,参与了哪些课题,中标了多少科研项目,看病的老百姓并不关心,也听不懂这些术语类的“评价”语言。医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需选择适宜的品牌传播渠道并执行。互联网时代,一个医生长期端坐在诊室,靠口口相传去赢得属于自己的品牌已远远不够。要得到患者的认可,最好是把自己置身一个患者都能“触摸”得到的平台上,通过展示与互动来服务患者,才能更快地吸引患者并获得认可。对医生而言,如果只是一个学术性、研究型的业内专家,没有患者的认可,即使你走出去了,离患者自愿并忠诚地“投奔”你还是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你的社会品牌还差另外一条支撑腿。未来的格局里,传统西医看庙的认知将被打破,名医名家的作用和地位将提升。中年骨干医生们应该考虑如何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为将来和医院议价时提供谈判的筹码。对于医生的影响力,专业影响与社会影响缺一不可。离开了专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就会没有内涵,但如果仅有专业影响力,就像空中美丽的楼阁,没有稳固的根基。医生的品牌应该是专业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的结合体,当二者有机地组合起来,才是对品牌完整、完美的评价。
    2463
  • 126498
    09:43
    公立医院、高校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这个说法源自2016年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的表态。尽管不是官方的最终决议,但这并不妨碍舆论对“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的热切关注。公立医院取消编制,开弓就不能回头了。外界分析,之所以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跟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相关。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尘埃落定,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事业单位已开始缴纳社保,但是却留有一个“死角”未解决: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并未统筹考虑编内、编外人员,解决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的遗留问题。高校、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 北京首当其冲为何此次或从高校和公立医院开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编的31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有800万是医院工作人员,高校职员的占比也较大。涉及的利益比较多,改革的难度也比较大。其实,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而北京是第一个吃螃蟹者。2015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对事业单位里的编外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杨宏山就说:“高校本身的编制管理是不可能取消的,否则会乱套的。高校内部如果取消编制管理,对各学院、系没有规模控制和发展规划,就失去了基本的管理规范。”取消编制利好多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等部门的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已经水到渠成。因为首先分类改革区分了营利与非营利,接着是“效益工资”明确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然后是“全员聘任”要求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聘人、无岗走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则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取消事业编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编内编外人员同人不同命的问题,更在于为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打下坚实基础,以专业领域内的服务质量来竞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改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取消编制意味着高校和公立医院有了更大的“人权”和“财权”,不仅可以突破工资由编制限制的障碍,而且可以根据服务需求和功能定位更加科学合理地定岗定酬,也有助于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如今取消编制的东风吹来,正式宣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告别局部试点、单项推进的探索阶段,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攻坚期。由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的事业编制将有助于解放这些单位的活力,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将顺利生成,使得那些“尸位素餐”的事业单位,将被淘汰出局;而那些效益好的事业单位,则将真正在社会上承担独立的法人资格,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多设岗、多聘人,从而得到发展壮大。只有根据社会职责,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专业技术和价值理念,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这才是高校、公立医院等服务部门的生存之道。展望当然,取消编制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杨宏山建议,“在全面推进前,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开展试点,分别探索新思路,出台新政策,进行多样化的政策试验,不同试点单位可授权采取不同的试点模式。”他表示,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试点单位和上级都要及时总结经验,识别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加快完善制度、新机制、新措施,支持各单位、各地方互相学习,促进新政策的扩散。目前取消编制管理的试点工作还未展开。但是,与之相关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既定的时间安排已经基本完成。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于2011年3月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2015年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方案出台完毕,从2011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上半场已经暂告一个段落,对于下半场的改革,专家坦言压力很大,“下半场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编制创新改革,编外人员的安置以及高校、医院等单位取消编制管理等,目前看挑战很大。”能否以壮士断腕的改革魄力和勇气,直面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本核,这恐怕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2287
  • 126464
    16:26
    【宏观·政策】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下半场将开启,专家:挑战很大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这个说法源自2016年1月15日在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的表态。该人士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外界分析,之所以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跟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相关。据记者了解,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尘埃落定,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事业单位已开始缴纳社保,但是却留有一个“死角”未解决: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并未统筹考虑编内、编外人员,解决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的遗留问题。多年未解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为事业单位接下来编制创新改革的起点。编内编外不同命在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区别很大。张红(化名)在北京某大学的行政岗位工作了近10年,没有事业编制的她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工作,她没能参加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们学校的编外行政人员都没能参加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虽然同在一个办公室,编内人员享受的涨工资和职业年金我都沾不着,我的养老保险也只是参照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张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而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情况。其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是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负担“人头费”。编内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在事业单位存在“用工双轨制”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张红向记者表示,“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编内和编外却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进不了编制内,就永远是‘二等公民’。”张红所在的高校,教师岗位没有编外人员,而行政岗位人员由编外和编内两部分组成。“我们学校编外的行政人员有10多个,编内也有10多个,将近一半一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占到一半,少的可能也有20%到30%左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高校、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北京首个吃螃蟹相关部委官员日前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将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对事业单位里的编外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外界从这一表态中解读出两层意思:一是研究编制创新改革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二是高校、公立医院今后或将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编的31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有800万是医院工作人员,高校职员的占比也较大。如果针对高校与公立医院的编制创新改革启动,将涉及上千万人的利益。其实,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而北京是第一个吃螃蟹者。2015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到底何为取消高校编制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杨宏山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要区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与事业单位自身的编制管理,“政府可以对事业单位取消编制管理,不再按照人头编制进行财政拨款,但是事业单位内部仍然需要编制。高校本身的编制管理是不可能取消的,否则会乱套的。”在杨宏山看来,高校内部如果取消编制管理,对各学院、系没有规模控制和发展规划,就失去了基本的管理规范。我国政府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还是以编制作为基本的依据进行财政拨款。如果要进行编制改革,这个既定的规则将会被打破。但是,编制创新改革究竟该怎么改?将以怎样的模式取代现有的编制管理?对此,杨宏山表示,“目前来看,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在实践中,具体内容都很不清晰。”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高校针对编外人员普遍采取“备案制管理”,即如果一所高校有800个编内人员,500个编外人员,那就需要备案1300个职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做财务预算。“‘备案制’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做,只要用人肯定需要备案,但这只是一个框架式的方案,更细节的内容仍然需要在改革的试点和探索中发展出一套新的管理规范。”杨宏山说。专家:公益一类应严格限制编制管理,公益二类可以放开显然,取消编制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杨宏山建议,“在全面推进前,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开展试点,分别探索新思路,出台新政策,进行多样化的政策试验,不同试点单位可授权采取不同的试点模式。”他表示,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试点单位和上级都要及时总结经验,识别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加快完善制度、新机制、新措施,支持各单位、各地方互相学习,促进新政策的扩散。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取消编制管理的试点工作还未展开。但是,与之相关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既定的时间安排已经基本完成。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于2011年3月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规定,2015年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意见,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三类: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可以被划分为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截至2015年底,历经5年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但竹立家向记者介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留一个小尾巴,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的性质还比较模糊,到底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业性质的,还是政府机构性质的;到底是公益一类性质的,还是公益二类性质的,各个事业单位自身的定位和上面给的定位有差别,所以还在‘讨价还价’。”所谓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则指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有业内人士指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需单位缴纳的20%养老保险与8%职业年金均是记账处理,而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则需要真金白银地划出这笔钱,即便有财政承担部分,单位依然需要支出大头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事业单位都竭其所能希望进入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范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尾巴早晚会被割掉,接下来,与之相关的编制改革也将有序展开,尤其是关于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编制如何设立,成为关注的焦点。“公益一类的编制应该严格管理,公益二类的编制可适当放松。”杨宏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完全靠财政拨款,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加公共服务收费两个方面。对于依靠公共服务收费的单位,所有聘用人员都纳入编制管理,再由财政拨付经费没有必要,“它事业发展得好坏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完成政府规定的项目,二是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并收取费用,从社会单位或市场中获得一部分资金,如果完全由财政拨款,反而不利于提高运行效率。”但是,公益一类承担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其经费需由财政予以保障,但这并不是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就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在实践中,很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门卫、保洁、食堂、资料整理等事务,外包给劳务公司或其他机构,这样既精简了人员编制,也有利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杨宏山也提及,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运行中,也可以引入PPP运作机制,通过单位购买劳务服务的方式,引入企业、社会单位和劳务人员,承担事务性工作。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方案出台完毕,从2011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上半场已经暂告一个段落,对于下半场的改革,竹立家坦言压力很大,“下半场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编制创新改革,编外人员的安置以及高校、医院等单位取消编制管理等,目前看挑战很大。”
    2462

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