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4)——结婚(中)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4)——结婚(中)

来源:victor 编号 : #114173#
2014-12-08
我要评论

  (接上)终于等到了婚礼的那一天,院子斑驳破旧的大门两侧和门楣上,还有那个西厢房的门口,都被贴上大红的对联。院子里陆陆续续来了一大堆陌生的人,挤得满满的。

  新房里的家具好像都是请人新打的。那时代没有人买得起家具,都是自己做。床上摞着不知几床被子,反正花花绿绿地高高的堆起。那时彩礼是要送的,不过不兴送钱,送个暖瓶,脸盆儿,尿桶,痰盂儿或者缎子被面儿,记得姥姥好像是不大情愿的送了被面儿。因为家里攒的有,不用去买,毕竟没啥交情。

  但是邻居本身的含义就非比寻常,可不像现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也不来往。那时就等于住在现在的一个楼房单元里的人,要共用厕所,水龙头,还有晚上回来帮助开院门儿,大家要长期密切相处的。

  新娘子罕见地穿了一件红袄儿,那种对襟儿的,新郎官则是一身新的蓝布中山装,那时全是一身儿蓝色。客人也有一身绿的,表示自己和军队的渊源,那时是很神气的。新娘好像是坐马车接来的。那时城里人或者骑自行车接,或者一起坐公共汽车,小轿车是梦里也没有的。坐马车只有农村的人才能得瑟得了,那是特别的一种威风,让人羡慕。

  新娘是新郎揹进院子的,但是却没有了盖头,那时革命风尚,男女要平等。仪式就非常特别了,完全和现在不同。在我们家外面的门柱高处钉上钉子,挂了一张毛主席的相片镜框。必须挂牢摆正,如果不慎掉下,挂照片的人就倒霉了,会被当成反革命的嫌疑抓起来,所以挂的人很小心的。

  仪式要开始,似乎非常地要紧。我们都被家人带回屋里,禁止出去,只能躲在门后偷看。好在我们家看得最清楚,所有的人都朝我们这边占好,新郎新娘站在最前排。所有人手里都拿上一个袖珍本的毛主席语录,红红的塑料皮,右手捧在心窝处。


  司仪高喊齐唱《东方红》,大家一起卖力地唱起来。然后有长辈的人出来讲话,好像除了祝福白头到老之外,就是背诵毛主席语录,教育新人们如何忠于领袖和参加阶级斗争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之类的革命语言,最后还要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结尾。

  新人们也要发言,不断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表决心。此后就该拜天地,先拜毛主席,再向双方家长鞠躬,互相鞠躬。最后是众人一起高喊口号: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仪式就算结束。

  接着气氛突然活跃起来,小红本一瞬间不知被大家藏在了哪里,互相嬉笑攀谈起来,因为就是该有好看的闹洞房了。众人一起拥着新人乱哄哄地进到西厢房里,我们小孩儿就被放出来跑过去趴在窗户上看。

  不知是谁拿来一个长长的竹竿儿,上面用线绑着一个苹果,新人则被逼着站在凳子上,面对面,一起去咬苹果。拿竹竿儿的就很机灵,会突然升起苹果,咬苹果的两人自然咬在一起,引发众人期待的哄堂大笑,反复多次,乐此不疲。其它还有一些就不记得了。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大人们怂恿小孩儿们晚上去听墙根儿,但是听墙根儿去听什么?大人们只是神秘地哄笑绝不回答,小孩儿们就只能跟着傻笑一通而已。好像当时很兴奋地跟小伙伴儿约好一起去听,可是晚上一困就去睡觉,都把这事儿给忘记了,好不后悔。而到底可以听到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待续)

往期回顾: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4)——结婚(上)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3)——感恩节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2)——世界粮食日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1)——车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0)——水缸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9)——黄豆芽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8)——国庆节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7)——同桌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6)——中秋情思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5)——暑假-农村城市(下)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