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前臂双骨折的治疗及临床分析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612#
2010-01-19
我要评论

前臂双骨折临床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手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因而复位固定、功能恢复要求高,手法复位外固定效果常不满意,精确地复位、有效地固定是治疗的关键。我院自2002年3月~2007年3月使用钛板治疗前臂双骨折29例,现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2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前臂双骨折患者29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21例,横形骨折9例,斜形形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5例,无明显骨质缺损,为直接骨暴力及扭转暴力所致。男22例,女7例,年龄20~58岁,平均36.2岁。

  1.2 手术方法:在臂丛麻醉下,根据骨折的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同时暴露两骨折部位,复位调整,以获得解剖复位或近于解剖复位。应用点接触型钛板(LC-DCP),固定桡骨中下段以上骨折,钛板一般置于其桡背侧,并视情况适当折弯,以适应其旋转弓;固定尺骨干骨折一般于其尺背侧,此面较为平坦。选择钛板长度一般为骨干直径的5倍,即6~8孔钛板。

  1.3 治疗结果:手术后骨折均获解剖复位,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肌间隔综合征发生,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愈合率达100%,无骨不连发生。前臂旋转功能: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3例。

  2 讨论

  前臂的旋转功能,直接影响手的功能发挥,由于前臂有旋前方肌、旋前圆肌、旋后肌、肱二头肌等,所以前臂双骨折往往存在复杂的旋转移位。王亦聪[1]认为,桡骨近端的旋后畸形不得>30°,尺骨远端的旋转畸形不得>10°,尺桡骨的成角畸形不得>10°,桡骨的旋转弓应予以恢复。手法复位困难、且难保持复位后的位置,外固定常达不到治疗要求。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

  钛板的优点:由于钛板化学性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患者无局部不适感,一般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本组病例中29例在3~6个月内骨折线消失,3例8个月后骨折线方消失,但未有骨不连发生。已有12例患者在手术1年后取出了内固定物,从患者折愈合后取出的内固定物观察,均无钢板固定者常见的骨质被电解、吸收现象。其中点状接触钛板对板下组织的影响较普通钢板轻,更有利于骨血运的重建及骨愈合。钛板有比不锈钢更优越的强度和韧性,因而可制作成轻薄板材,占据空间少,对肌腱、肌肉影响极少,便于早期活动,有利于功能恢复。大多患者在术后1~2周即开始作患肢自主功能锻炼,尤其是手的功能锻炼,4周时开始作前臂旋转锻炼。特殊部位宜选用塑形钛板,但要力争一次成形,否则影响其强度。

  前臂双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①骨不愈合、延迟愈合:其与骨折的类型、损伤的程度和术者的操作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组无延迟愈合,考虑可能与无骨质缺损有关。②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为前臂双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即组织损伤及血肿形成,导致筋膜室内张力增加及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终致Volkman挛缩。手术行筋膜的切开、血肿的清除有利于张力的减轻。本组病例中无骨筋膜室外综合征出现。③桡神经损伤:多见于桡骨近端骨折,笔者认为,可先游离桡神以深支,加以保护后行复位内固定治疗。④骨桥形成:多见于从同一切口进入或手术粗暴使血肿相通以及植骨块位于骨间膜处而发生交叉愈合等。目前一般采取双切口治疗前臂双骨折,术后均未见骨桥形成。⑤切口感染:随着手术条件及技术的发展,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者。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操作[J].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2-672.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