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可吸收内固定螺钉的研制与应用日渐成熟。我院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芬兰生产的BIONX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周围骨折68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8 例,男性49例,女性19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31.8岁。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29 例,生活伤17例,机器伤9例。本组均为新鲜骨折,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移位。其中股骨头骨折9例,髋臼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0例,肱骨头骨折8例,腕舟骨骨折2例,其余均为踝部骨折、脱位,其中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者11例。
1.2 手术方法: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如髋臼骨折选用后外侧进路,股骨头骨折选用髋后外侧切口,外踝骨折选用外侧纵切口,肱骨外科颈骨折和肱骨头骨折,选用肩关节前内侧进路,内踝骨折选用内侧弧形切口,外踝骨折选用外侧纵切口,腕舟骨骨折采用腕背切口等。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必要时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块,如股骨头骨折,腕舟骨骨折等。骨折必须解剖复位,可用克氏针或巾钳临时固定,用可吸收螺钉固定之前必须以丝锥攻丝,冲洗钉道后再旋入可吸收螺钉。如果需要经过关节软骨面固定骨折块,术中注意须使用埋头器将螺钉尾部置于股骨头软骨下骨水平。骨折块较小时用1枚可吸收螺钉固定即可达到满意效果,骨折块较大时至少用2~3枚可吸收螺钉固定。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和肱骨头骨折用直径4.5mm可吸收拉力钉固定。腕舟骨骨折选用直径2.7 mm可吸收拉力钉固定。踝关节骨折可使用直径3.5mm可吸收拉力钉或可吸收全螺纹钉固定。对于下胫腓关节分离者,放置直径4.5mm可吸收拉力螺钉固定,亦可用直径更大的可吸收拉力螺钉固定。术中注意不可用力过猛,选择合适直径及长短的可吸收螺钉后,按照钉道的方向柔和地旋进,常可听到尖锐的摩擦声,钉尾与骨皮质适当加压即停,否则钉尾会折断,术后仍需要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治疗,并抗炎、对症治疗。
1.3 结果:11例髋臼均解剖复位,术后6~8周骨折愈合。9例股骨头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下肢牵引10周。在床上进行髋关节功能练习,术后半年扶双拐下地,术后10个月可以离拐行走,术后3~6个月,骨折均为骨性愈合,未发生股骨头坏死。腕舟骨骨折患者术后石膏制动12周,然后开始功能练习,骨折愈合良好,患处无疼痛。胫骨平台骨折8例,其中6例骨折位置较好,另2例术后出现骨折块轻度分离,但8周均骨性愈合。肱骨外科颈、肱骨头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稳定,术后6~8周骨折愈合良好。下胫腓关节分离者11例,其中有3例后期出现关节间隙轻度扩大,更换石膏固定至8周,后来行走未出现明显异常。
2 讨论
可吸收内固定螺钉作为一种新的超高分子生物内固定材料,在骨科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人体组织中可被水解成羟基乙酸和乳酸,经细胞能量代谢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不会引起排斥反应,亦不会发生金属内固定物的电解反应,它能提供足够的拉力使骨折良好固定,对于深部位的骨折,如髋臼骨折,避免了普通内固定物再次取出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于血液供应不良的骨折,如股骨头、腕舟骨亦同样避免了因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而使血供再度破坏,更主要的是使患者不必因为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物影响工作和生活。术后4~12个月可吸收螺钉失去其机械强度,2~4年完全吸收,在关节周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6周)内,可吸收内固定物的机械强度不会丧失,适合关节周围骨折的固定,满足松质骨骨折内固定的要求。同时随着后期内固定物吸收过程中机械强度缓慢降低,骨折愈合处应力增强,从而避免了应力遮挡致的骨质疏松[1]。虽然价格昂贵,但与再次手术的费用、风险及痛苦相比,仍为值得应用的好材料,但如操作不慎也会带来不良后果。本组病例中,2例胫骨平台骨折及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移位、松动,分析原因可能与固定的旋进过度,使螺钉出现损伤而过早折断有关,亦可能为外固定石膏过松造成。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所使用的可吸收螺钉具有自身增强作用,在植入人体后,短时间内(植入一周开始)在不影响拉力的情况下,稍稍膨胀,使固定作用增强,因此不必过分旋紧。在今后的工作中须进一步尝试总结,使可吸收螺钉能为患者所接纳使用。
【参考文献】
[1] Bostman O,Pihlajamaki HK,Partio EK,et al.Clinical biocompatibility and degradation of polylevolactide screws in the ankle[J].Clin Orthop,1995,(3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