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2006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采用股动脉导管溶栓及股骨头营养血供,通过股外旋动脉和内旋动脉,介入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30例,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讨论、随访、结果及辅助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23例,女7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0岁。双侧11例,单侧19例,左侧22例,右侧8例。30例患者均经X线、CT、MRI检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
1.2 方法:在X线电视监视下常规消毒,铺盖无菌巾,在股动脉搏动处、局部麻醉下采用股动脉穿刺,在短导丝引导下,将动脉鞘送入股动脉,拨出短导丝,用5-F型蛇型导管送入腹腔。调整导管进入外旋动脉和内旋动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20ml手推造影点片确定部位及血供情况,固定导管。在此处灌注尿激酶80~100万U。术毕,拔出导管,局部加压包扎。送回病房平卧,4h后解除加压包扎。介入术后第2天开始辅助治疗,给予溶栓药物血塞通,0.4mg/次,1次/d静脉滴注,共用4周。同时给予口服药物,促进骨质生成。丹参片2片,VitB110mg,钙片1片,3种药物3次/d口服,共用5周。
1.3 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术前关节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24例,关节疼痛6例;外展、内旋受限16例,外伸、外展受限14例。介入导管术后,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基本缓解,25例行走步态正常,4例后伸、外展症状减轻,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30例患者,24例做2次,6例患者做1次,间隔21d1次。24例患者做CT复查,见骨小梁生成良好,坏死区明显减少,6例患者检查有不同程度改善。
2 讨论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大量饮酒或机械性压迫所引起的综合征,致使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股骨头小血管内栓子溶栓等多种因素导致股骨头血运受阻,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导管治疗局部灌注溶栓药物直接改善了股骨头动脉溶栓效果,使微循环再通,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使坏死的骨组织逐渐恢复,患者在短时间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通过对无菌性股骨头坏死30例,临床分析,介入导管局部灌注溶栓术1~2次后,再配合辅助治疗,临床效果好。在选择适应症方面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1-238.
[2] 李家华.临床介入治疗操作技术手册[M].北京: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4:484.
[3] 凌 锋,李铁林,刘树山.介入神经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7-76.
[4] 齐学进,陈琪福,姚 磊,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肿瘤学分册·介入治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