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3)——父亲节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3)——父亲节

来源:victor 编号 : #109305#
2014-07-08
我要评论


  6月15号是父亲节。西方孩子独立很早,也不把父亲太当回事,弄个父亲节,希望一年里有一天能想起父亲的好处。中国原来都是家族式群居生活,儒学又建立了父亲的无上权威,自然不需要什么节来想起父亲。可是西方化了几十年,中国人的父亲地位早已不保,父亲节也就可贵起来。

  在这一天,我也想起久违的父亲,发现自己真的和他很陌生。除了挡不住的亲情,记忆里就只有他来去匆匆的身影了。小时候也不太知道为什么他总不在家,因为不明白工作什么。

  小的时候,住在西城西绒线胡同。当时由于父亲出身不好被从他自己参与创立的单位清洗出去,转业到了外地去打井。

  到了地方,据说打井很认真,还断了几根肋骨,被认为改造的不错,在当地安排做防疫工作。对于一个工作已经成为狂热信仰的人好像没有影响,很快又是到处去基层的基层指导防疫了。

  1976年我暑假准备照例去看父母,父亲来北京出差,顺便带我回去。那一晚很热,一直和父亲聊天,他从来没和我说那么多话。内容不太记得,但是,能和他说说话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父母单位,他换了几件换洗衣服,又出差了。一周以后见他疲惫的回来,特别高兴,以为可以一起待几天。结果他说:又有一个县里发生了疫情,必须还要去。母亲问:“科里那么多人,他们怎么不去?”“他们都忙。”“都忙着打大衣柜吧?(那时候,很多人都是自己做家具)大家不干活,干嘛都你一人干呐!”“不干不行啊,疫情扩大了不得了。”结果父亲还是走了,一周以后,又来电话,说处理完了,但是唐山又出了问题,要去处理。母亲只是和我无奈的叹气:“你爸都连续出差三个月了啊!”

  后来,地动山摇之后,大人们神色紧张,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母亲急的团团转,因为父亲出差就是去了那里,但是又听说他会开完了,已经离开,但是联系不上。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手机,连家里也没有电话。

  3天后,母亲终于哭着和我说:你父亲回不来了。我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清真实情况,只是别人说,他本来要上火车了,又被留下指导一些具体处理的事情。

  两天后,他回来了,是在一个大大的黑袋子里,不过没人知道他是不是真在里面,因为不让看。母亲提出了两个要求,入党和当烈士。领导拒绝了,因为他好像确实不够格。入党要有崇高的革命思想,有没有,需要经常找领导汇报才知道,而且还要汇报其他人是否有心存不轨。父亲从来不和领导汇报思想,自然不合格。再有烈士要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有什么?好像没有,自然也不够格。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不再怎么被人记起,即使在家里。因为他实在不是成功人士的楷模。

  但是,今天到了社会转型期,可能是几十年创造了太多光说不练的人才,大领导也感叹:我们需要老实人啊!于是,好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开始重要了。但是我们也好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父亲节,我想起了父亲。今天我已经是人父的人父,对于自己的父亲虽然不很熟悉,但是终于明白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自己信念的普通人。有一天,中国也像很多先进国家那样,大多是这样的普通人了,也许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实现了中国梦。因为古人好像说过:精英决定了政权的兴衰,普通人决定了民族的兴衰。

  父亲节,我好想念我的父亲!

  后记:之所以找这张画来配自己在父亲节的随笔,是因为小时候,父亲留给我的是太多的背影,对于家庭这是个遗憾。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背影总会使我想到脊梁,不是它和背影最近,也不是因为职业性的思维,只是心的深处总感觉父亲和脊梁好像是最亲近的词汇。不论是风雨飘摇,还是路满荆棘,幼小的心灵都希望前面有那么个背影,那么个脊梁来承托一切。今天是父亲节,心里就更渴望中国的未来之路上,有更多那样的背影,因为后面牵着的,是很多的中国梦。被称为“父亲”的,也许就应该是那样的吧?

往期回顾: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楔子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儿时的记忆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顶棚上的家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4)——不吃早饭的秘密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语文老师是教授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6)——抓冰棍棒儿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7)——情人节的礼物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8)——辣椒糊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9)——粽子节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0)——世界环保日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1)——西海晴雨

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2)——玫瑰紫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