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是四肢创伤中最常见的一种骨折,随着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种机械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高,此种骨折日趋复杂,即开放、粉碎、多段骨折,同时合并软组织严重挫伤的越来越多,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伤口感染,形成骨髓炎、骨折不愈合、邻近关节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并发症。如何处理此种骨折,很值得探讨。我院自1997年~2006年用单侧骨外固定架治疗新鲜胫腓骨骨折124例,效果甚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98例,女26例,年龄14~68岁,平均46岁,受伤原因:车祸69例,砸伤28例,绞轧伤14例,坠落伤13例。骨折类型及部位:开放骨折48例,闭合骨折76例,其中胫骨中上1/3骨折32例,中下1/3骨折92例,入院后开放性骨折立即行急诊手术,闭合骨折患者均在4h内完成手术。
1.2 手术方法:本组86例应用硬膜外麻醉,38例应用单侧腰麻,开放骨折首先清创,然后在直视下复位骨折。闭合骨折尽量在C型臂下闭合复位,复位困难者,取断端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复位。本组76例闭合骨折,切开复位28例,切开复位率占36.9%,复位后在小腿内侧骨折远近端分别选择进针点,进针处皮肤纵行切开0.8cm,直至胫骨皮质,在套管的保护下用电动骨钻钻孔,钻透对侧骨皮质,远近骨折端各钻2个孔,骨折复位最佳状态时,4孔最好在一条直线上,分别拧入长短合适的螺纹钉各2枚,连接外固定架,直视或C型臂下充分证实骨折复位理想后拧紧外固定架上各个制动螺丝。
1.3 治疗结果:本组经6~8个月的随访,骨折均在10~18周愈合,平均12周,48例开放骨折有8例术后发生部分皮肤和组织坏死,经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的皮肤的软组织,其中6例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植皮治疗,另外2例由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较多发生骨外露,经局部旋转皮瓣治愈,无1例发生骨髓炎。124例患肢的膝、踝关节功能均未因手术固定骨折活动功能受到影响。
2 讨论
外固定架力学性能稳定,坚强有力,可塑性强,它通过骨折两端的钢针相连接,形成一个统一坚固不变的几何体系,骨折的不良应力被支架承受,使骨折断端间紧密结合,获得高强度的固定,因此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活动患肢,1周后可扶双拐下床行走,避免了其他方法固定造成患者长期卧床和关节固定后出现压疮、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另外一旦骨折部位皮肤发生坏死,外固定架下进行清创、换药、植皮,既方便又不妨碍骨折固定愈合。外固定架以钢针作为介入物,且离骨折线较远,对组织的操作和干扰轻微,无论手术时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折,均不剥离骨膜,使骨折端的血运得到充分保护,因此减少了骨折不愈合和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即使术后骨折部位的皮肤发生坏死感染,由于骨折部位无内固定材料干扰,处理较简单、容易,效果好。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当骨折初期骨痂形成后,一定要及时适当松动外固定架加压长杆旋钮,使外固定架形成弹性固定,以便产生纵向展力,减少其应力遮挡效应,增加骨折端刺激,利于骨痂的生长与塑形。
单侧骨外固定架由于结构合理,容易掌握,普通住院医师一学就会,但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①必须行复位骨折再安置外固定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安置外固定架的螺纹针,若先安置螺纹针再复位,势必要靠外固定架的各个关节调整来适应骨折的对位对线,使外固定架呈多个“S”形,既增加了手术的麻烦,又降低外固定架的牢固性,处于这样“S”形状态下的外固定架,术后需要调整时,骨折极易发生移位,不得不再次复位。②穿螺纹针最好离骨折2~4cm,开放骨折离创缘3~4cm,针离骨折端越远固定力越不足,离创缘太近针孔容易感染,因此一定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外固定架,骨折线距关节过近,可选“T”型架。③骨折每端至少要穿2根螺纹针,两针与骨干垂直且平行,深度要穿过对侧皮质2~3个螺纹为宜,不然上架后应力易集中在某一根针上,造成针松动,影响骨折固定,且针眼容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