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跟腱外露皮瓣转移20例治疗观察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710#
2010-01-17
我要评论

 跟腱断裂是创伤中常见损伤,由于创伤严重或创口处理不当,术后常常引起感染,加之此处皮肤很簿,跟腱一旦造成外露,经久不愈合,引起跟腱坏死,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我院自1990年~2006年6月共收治20例跟腱断裂后感染致跟腱外露,通过邻近皮瓣移位及外踝上皮瓣岛状转移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2~46岁,平均29.4岁。刀砍伤7例,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3例,自发性跟腱断裂1例,钢丝绞伤1例,撕脱伤2例。其中外院转入8例。伤后时间最短1周,最长2个月,创口面积最小2cm×2cm,最大7cm×3cm。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跟腱外露面积小,周围皮肤正常,取邻近皮瓣移位。跟腱外露面积较大,周围皮肤挫伤严重,用外踝上皮瓣岛状转移。以外踝上5cm腓动脉终末穿支的穿出点为轴心,把外踝下2cm的平面确定为上瓣的下极,在这个平面切取的皮瓣可移部包括腓动脉终末穿支的升支,皮瓣的前后缘在胫骨嵴和腓骨的后缘之间,根据受区缺损的大小决定切取皮瓣的大小,所切取的皮瓣比受区的皮肤缺损长宽各大1~2cm。根据Masguelet报道皮瓣最大面积达18cm×9cm。在成人降支的血管蒂最长达8cm上,并应包括宽1.5cm上的深筋膜以保证安全。

    1.2.2  操作步骤:按创面大小行皮瓣设计后,先作皮瓣前缘切口。在深筋膜下向后翻起皮瓣,细心寻找腓动终末穿支,血管内侧可见腓浅神经斜行穿过,以该血管神经束为中心,按受区长度自皮瓣的下极向近端确定皮瓣长度后,使切开皮肤近端紧贴腓骨的后缘,切开皮瓣的后缘,然后切开皮肤下极,这时要注意不要损伤降支,检查皮瓣的血运后即可在分支以上结扎切断终末穿支,然后掀起皮瓣,在外踝前方远端切开皮肤及深筋膜显露出降支的血管蒂,根据需要决定游离长度,供区用中厚皮片覆盖后加压包扎。如果皮瓣的血运不好,那么降支为蒂的皮瓣应弃之。本组无1例发生这种情况。

    2  结果 

    本组20例,邻近随意皮瓣移位12例,外踝上皮瓣转移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口一期愈合,皮瓣质软,色泽正常,功能良好。

    3  讨论 

    跟腱部位的皮肤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皮下组织较少,血管网不丰富,创口愈合能力差。由于腓肠肌的肌张力使跟腱上浮,跟腱与周围组织分离形成空腔,易引起创口感染。术中锐角延长创口,可能引起皮肤坏死,导致跟腱外露,由于直接损伤和污染严重,创口不能一期愈合,跟腱外露,引起感染。跟腱一旦外露,腱表面即发生变性、坏死,且不利于跟腱生长和愈合,故须尽快修复。有些经换药后自愈,由于创口瘢痕不耐磨,常常出现磨烂、溃疡。邻近转移皮瓣的特点,这种皮瓣是随意皮瓣,血供丰富,手术简单,损伤小,皮瓣成活率高,皮肤功能良好,作者认为只要周围皮肤条件许可,该法为首选。外踝上皮瓣由法国学者Mashuelet[1]于1988年首次报道后,国内学者冯承臣等[2-4]也先后报道并应用临床修复足部、踝部软组织缺损。该皮瓣为小腿下1/3外侧,血供来自腓动脉终末穿支,有伴行静脉,供应范围长12~18cm,宽约9cm,这种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1/3及足部创面,且不需吻合血管,易于解剖,旋转幅度大,覆盖面积范围比较大,皮瓣血供佳,抗感染能力强,肤色好,皮下脂肪少,外观好,厚度适中,不臃肿且耐磨。

 

【参考文献】
  [1] Masgelet AC,Bereridge J,Romana C.The lateral supramalleo carflap plastic kecostrue[J].Surg,1988,81:74.

[2] 冯承臣.外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0,13:75.

[3] 徐 胜.以腓动脉未穿支为蒂的皮瓣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0,8:88.

[4] 郑 宁,肖代坤,苏国礼.外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3:186.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