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矫形手术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7年3月26日,我院为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不完全截瘫患者做了脊柱后路三维矫形截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取得良好护理效果。
1 典型病例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13岁,因发现背部异常隆起13年,进行性加重3年,行走困难2个月于2007年2月25日入院。查体:患者蹒跚步态,站立位时,右肩部高于左肩2cm,腰椎前屈90°时,右侧腰背部呈剃刀样隆起3cm。胸部畸形明显,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1.2 方法:首先挽救心肺功能。在全麻下行头颅骨盆环牵引、后路追管内驼峰切除术,其次是矫形减轻神经损害,在全麻下性脊柱后路三维矫形、截骨植骨融合术。
1.3 结果:患者Ⅰ期手术后,间断位患者牵引撑开3~5cm,术后第9天拔除骨盆环顾顶针,行床头头颅环牵引,以维持牵引效果,双下肢肌力感觉逐渐恢复术后第26天,行Ⅱ期手术。术后第1天,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术后14d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及家属主要成员的心理支持和知识宣教。患者和家属对术后外观畸形的改善和手术并发症有一种特殊的担心,术前合适的心理诱导有助于他们对手术的认识和配合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责任感。
2.1.2 合理营养:不良的营养状态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需经Ⅱ期手术,病程长。因此,我们鼓励患者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2.1.3 呼吸功能训练:增加手术安全性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在患者呼气时,用双手挤压前胸廓和腹部,以帮助呼出残气。在吸气时置双手距离患者胸壁1cm处,患者做最大努力吸气扩胸触及双手。
2.1.4 唤醒试验:是判断脊柱手术病人上、下肢活动功能的一个可靠指标。推测和预防术中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前向患者交待演练在浅麻醉下,让患者活动双足,密切配合[1]。
2.2 术后护理
2.2.1 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肠鸣音,每15分1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后改为2h 1次,每隔1小时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12h后改为2h 1次妥善固定好留置导尿管和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量和颜色,及时记录,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妥善处理。
2.2.2 饮食:术后第1、2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肠鸣音恢复后可进食少量碎冰片,如果耐受,患者可进一步进食流质,循序渐进。鼓励其多食粗纤维和多维生素类食物,防止便秘。胃肠道补充营养,食物可刺激胃肠产生肠激素,促进消化道蠕动和吸收,还可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和发展[2]。
2.2.3 体位:应轴位翻身至身体与床成45°角,身下垫软枕,防止脊柱上下部分反向扭转。更换体位时,可以以左45°→平卧→右45°,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
2.2.4 疼痛:清醒时每4小时询问疼痛,按医嘱给予止痛药、肌松剂,适当缓解疼痛。
2.2.5 伤口处理:仔细观察伤口和针孔有无渗出溶液,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其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75%酒精滴针眼处2次,2~3滴/次。
2.2.6 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做肺功能锻炼,3~4d指导患者做双下肢足背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主动屈伸膝关节2次/d,10min/次。同时,指导患者头顶顶住垫右床头板的枕头上,双手扶床,膝关节屈曲,双足着床挺腹,将躯干中部上举,3次/d,每次5~10次,循序渐进。
2.2.7 出院指导:通过家属提醒纠正或让病人自行面对镜子重新建立和适应新的平衡,定期复查以观察融合远端脊柱的解剖功能状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胡有各.麻醉相关问题处理.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3.
[2] 陈秋鸣.严重烧伤病人的营养护理[M].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