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科杂志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后路切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

第一作者:孟阳 编号 : #128678#
2016-07-26
我要评论

孟阳  戎鑫  陈华  娄继刚  王贝宇  邓宇晓  丁琛  刘浩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术中两步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21例进行后路切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的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41.6±10.7)岁;病程4个月~18年,平均(4.3±3.9)年。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并计算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及齿突尖到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Rae线(McRae line,ML)的距离评估复位情况;测量颈延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颈延髓压迫缓解情况。

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5~217 min,平均(140.4±30.9) min;术中出血量为90~325 ml,平均(161±55.3) ml;术前牵引时间为6~14 d,平均(8.3±1.8) d。21例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8.3±6.6)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1.19±1.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5.43±1.03)分,ADI由(6.76±2.15) mm降至(1.19±1.63) mm,WL(4±1.96) mm降至(-0.5±1.38) mm,ML(4.76±1.93) mm降至(-0.48±1.01) mm,CMA由117.43°±13.64°提高至144.43°±1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ADI完全复位者为18例(18/21,85.7%),WL及ML完全复位者分别为17例(17/21,80.9%)、18例(18/21,85.7%)。1例出现植骨不融合,但术后8个月齿突与枕骨化的寰椎间出现自发融合;2例出现吞咽不适,术后6个月后逐渐消失。

结论:对于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后路切开两步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在寰枢椎复位、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满意疗效。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中华骨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