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小针刀疗法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508#
2010-02-02
我要评论

【摘要】    目的 研究小针刀疗法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局部注射法相比较。方法 本研究共统计病例100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小针刀治疗,10d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50例)采用局部注射治疗,6d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两组病例都统计一疗程内的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84%,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40%,有效率72%。结论 采用小针刀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疗效忧于采用局部注射治疗法,而且治疗方法简便安全、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关键词】  顽固性肩周炎 小针刀 局部注射法 临床治疗

  肩周炎为常见病、多发病,俗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等,医学上也称粘连性关节囊炎,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该病是由于肩关节的急慢性损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腱、韧带、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继则软组织增生、粘连、疤痕、挛缩等改变,限制肩的活动,临床特征是肩周围疼痛及活动受限,病程可达数年,患者极其痛苦,既影响工作,又给生活带来不便。笔者按自己制定的病例选择标准选择1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为治疗组,运用小针刀松解治疗法,另一为对照组,采用局部注射法。对两组疗效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均按《实用骨科学》诊断标准,诊断为肩周炎[1]。病例选择标准:病史3个月以上,患者肩关节疼痛,关节主被动活动均受限,经药物及针灸、推拿按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例选择分组:本课题病例系近2年接诊的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按照上述标准选择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在门诊观察治疗。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表1  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小针刀治疗法)

  定点:依病变不同可定点于肩峰下(肩峰下滑囊)、喙突(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起点)、肱骨大结节(冈上肌、胸大肌止点)、肱骨小结节(肩胛下肌止点)、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通道)以及大小圆肌的起止点等。
        
  针刀操作: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取4号或3号针刀,在选择点上进针,切口线与该附着点的肌腱平行,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刺入,直达骨面,做纵想念感疏通与横行剥离2~3刀,待手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如果肌束十分紧张、硬韧,可调转刀口线90度切开剥离数刀。术毕针刀口用无菌敷料覆盖。
        
  手法操作:患者外展,先轻拿肩部肌肉2~3遍,放松肩肌。医生双手将三角肌推向背侧,然后双手拇指从胸大肌腱肱骨附着点开始拨离,将胸大肌从腋窝前缘向肩峰方向推压。再将三角肌推向胸侧,弹拨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在肱骨大结节处的止腱,将各条肌腱分拨开来。然后,医者双手托扶患肢,嘱患者尽量外展上举患肢,当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上举时,医者双手猛的向上一弹(约0.5s)。再放松肩肌,手法结束。
        
  疗程:治疗组3次为一疗程,间隔10d治疗一次,根据情况施以1~3次治疗,本研究只统计一疗程(30d)的治疗结果。

  1.2.2  对照组(局部注射法) 

  局部注射操作:定点和治疗组相同,注射液的组成: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20~40mg、骨肽6ml、加适量生理盐水组成30ml混合液。常规皮肤消毒,用8号短针在上述各点逐一注射,每点注射药液5~6ml,起针后针孔用无菌棉球压迫片刻。
        
  手法操作:同治疗组。
        
  疗程:对照组病例5次为一疗程,6d治疗一次,根据情况施以1~5次治疗,本研究只统计一疗程(30d)的治疗结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功能评定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程度、主动前屈、外展、内收、外旋等活动度。疗效评定依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评定。均经过了6个月以上的随访。痊愈: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疼痛消失;显效: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活动时疼痛减轻;无效: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无改善。

  2  结  果

  本研究共计完成100例临床验证,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病例均统计了一疗程30d。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1次20例(40%),经治疗2次18例(36%),经治疗3次12例(24%),痊愈42例(84%),显效8例(16%),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病例经治疗3次18例(36%),经治疗4次14例(28%),经治疗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