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旋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9例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504#
2010-02-02
我要评论

 旋扳治疗[1]是将颈部牵引和中医斜扳手法结合创用的一次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法,其机理是由于旋扳对下颈段的颈神经根具有明显的牵拉作用,可松解神经根周围粘连,减轻神经根周围瘀血与水肿,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2004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收治6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7月至2006年10月在本单位门诊及住院病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旋扳治疗患者69例。男性24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5岁,平均34.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7年,平均3.8年。

  1.2  纳入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有颈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颈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颈部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4)颈椎侧弯、节段性反张、颈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可向上肢及肩部放射,颈部活动受限;(5)上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稍长者可出现肌无力和(或)肌肉萎缩,以患侧手部大小鱼际及骨间肌萎缩首先出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反射腱反射后期减弱或消失,单纯根性受压无病理反射,合并脊髓损害者则出现病理反射;(6)X线摄片检查可见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可能变窄,病变椎节有退变,前后缘骨刺形成。排除诊断: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结核、肿瘤等)引起的颈肩及上肢痛。

  1.3  治疗方法  患者正坐,医者以右手掌托住其下颌,拇指按置于颧弓下凹处,其余四指置于对侧面颊,呈三点夹持式托起头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患侧颈椎节段的小关节,此处因颈部深层肌痉挛而使关节突向后隆突变硬。令患者头颈部前屈并向对侧侧屈,保持适度牵伸,此刻病损颈椎节段处于不稳定状态。医者按压该小关节突的拇指指下感觉扭转应力与伸引力传导遇到阻力时,迅速而又轻巧地向患侧后上方旋转,产生一定剪力,此时听到小关节弹响与跳动感,随即将头部复正,镇定片刻。此手法与压痛点推拿结合应用。通常每周期1次,每次另选颈椎节段,共行手法1~3次即可。治疗后疗效迅速且较持久,手法治疗后一般勿须制动,但切忌短期内反复多次使用,以免发生副损伤。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治愈:颈肩及上肢痛(麻)消失,颈曲恢复正常,活动无受限,恢复原工作;好转:颈肩及上肢痛(麻)减轻,颈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总69例,治愈48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治愈率69.28%,总有效率95.65%,经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治愈病例中8例复发,复发率12.12%。

  3  讨论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的局限性肥厚以及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和相邻三个关节即椎间关节、钩椎关节、后方小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引起神经根充血、反应性水肿、周围组织发生炎性反应,产生大量的炎性物质在局部蓄积,使局部血管痉挛,微循环发生障碍,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明显的神经根性疼痛症状。我们运用此方法,并不能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或使骨质增生消退,效果较好考虑为旋扳治疗使髓核突出物变位、使移位的小关节复位以解除神经根压迫,并使神经根周围炎性粘连得以松解,从而改善突出和压迫部位周围软组织的血供,减轻神经根周围的瘀血与水肿所致。

  3.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病,好发病,临床上合并脊髓损害的病例不多见。原则上采取非手术治疗,当有手术治疗适应证时方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据统计各型颈椎病手术术后并发症不仅多见且有些是无法逆转的,只有不到20%得到基本治愈,而仍有80%左右存在症状[4]通过上面观察,作者认为旋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较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不但疗效较好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保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同道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 邵 宣.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12-215.

  [3]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96.

  [4] 张伯勋主编.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