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对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的再认识

来源: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袁文教授 编号 : #82687#
2013-05-14
我要评论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总的来讲,颈椎手术的发展趋势是从后路手术到前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微创技术和非融合手术的飞速发展,颈椎手术好像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其中,争论最多就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在此,重新审视这两种手术方式能够为我们今后的选择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融合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的尝试是同时融合椎间关节和棘突。当最初的尝试者发现这种手术可能带来植骨块断裂和移位的风险后,就提出了使用钢丝和螺钉固定的设想。经过不断的的努力和尝试后,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了颈椎病的标准治疗术式“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通过减压和融合不仅缓解患者症状而且恢复了椎间的高度、维持了颈椎的稳定性。但却因牺牲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改变了颈椎的生理状态而遭人诟病

许多生物力学研究都表明,融合会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大,邻近椎间隙承受的应力增大,从而增加邻近节段退变 。其实,早在1959年,当Scoville看到了Cloward 发表的关于ACDF的文章时,就提出了融合是否会带来邻近节段退变的疑问,他的这个观点足足领先其他学者20余年。1999年,Hilibrand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来阐述ASD是由自然退变引起。但随即,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反驳,因为不管体内还是体外生物力学都表明ACDF可以加剧邻近节段的退变。但笔者认为现有的体内、体外研究都不能模拟椎间退变的自然病程,所以无法排除自然退变在ASD发生中起的作用。笔者在随访了本组手术时间5年以上的ACDF病例277例,平均随访99个月后发现,虽然87.6%的患者在X线上有影像学退变的表现,但有症状的患者只有12.6%,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仅占6.9%。其中有症状的ASD发生率和Gore的研究类似,提示自然退变在ASD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流行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ADR) 被公认为是起源于1998 年,一个名叫“Cummins-Bristo”的人工关节。自此之后,多种假体应运而生。ADR被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它既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又能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且生物力学实验表明相对ACDF而言,它能明显降低邻近节段承受的应力。所以ADR被认为能避免了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ADR的适应人群通常是指单节段的C3-7退变患者。手术禁忌是指存在或合并骨性融合、颈椎不稳、多节段病变、小关节疾患、骨质疏松和软骨病等。此外,ASD也被认为是ADR的禁忌症。但目前也有许多学者在进行融合后邻近节段ADR的尝试。迄今为止,许多学者都对ACDFADR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有许多关于此课题的荟萃分析及系统评价。主要回答两个问题:和ACDF相比,A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同的临床研究以及不同时间的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的结果都基本类似。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略颈椎手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的使患者恢复劳动力,同时,尽量降低ASD的发生。而ASD是否由融合引起,ADR能否保护邻近节段从而避免ASD的发生仍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证实。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进步离不开手术器械、内固定的进步以及术者对颈椎生物力学不断深入的理解。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即离不开对既往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也不能缺少对未来所要遇到的挑战的洞察。一些新的技术虽然可以风靡一时,但很快又会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所以我们在重新认识融合和非融合手术时要抱着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挑剔的眼光以此来促进手术方式的改善和进步。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