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园地-推荐科室

107891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骨科现状概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研究所拥有着一支技术精湛、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包括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1 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人才省级培养对象1 名,校级培养对象1名;省级学术团体主委1名;中华医学会主办核心期刊总编1名,副总编1名;国家或省市骨外科学会骨干多名。  现有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博士4人,硕士8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医务人员共计5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3人,在站博士后1人。  该院骨科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临床专科,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信局批准成立“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广州骨科研究所”。  本专科历史悠久,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全方位发展。1974年成功完成广东省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993年成功完成首例人工全肩胛骨肩关节置换术,在人工关节置换、骨肿瘤的保肢技术、关节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方面属国内先进行列;开展髋、膝、肩关节重建手术较早,数量较多,效果较好;自行研制的新型全肩胛骨肩关节,技术新颖,取得满意效果,具有创造性;国内首次采用同种异体肩胛骨移植治疗肩胛骨肿瘤,重建关节功能;采用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移植,特异个性化设计的人工假体治疗骨盆和四肢的肿瘤,进行保肢手术,取得显著效果,为骨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本学科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与国际发展同步。很多复杂和高难度技术、新技术都是国内最先或较早开展;对脊柱侧弯的发展演变研究、矫形手术治疗,切除脊柱肿瘤,后路椎间盘镜的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内窥镜脊柱手术等达到国际水平。  目前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本学科脊柱微创手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作为国内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联合运用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技术在脊柱和关节外科术中进行脊髓、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的监护,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  骨科特色技术包括: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数字骨科技术的临床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脊柱微创外科手术、脊柱和关节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的应用、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等。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设在我院骨科,余楠生教授任总编辑,白波教授任副总编辑,卢伟杰主任医师任编辑部主任。2010年该刊成为科技核心期刊,两次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奖,2013年获得“优秀编辑部”和“优秀编辑部主任”称号。  连续举办十二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华南地区关节重建技术高级研讨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与香港中文大学创伤与矫形学系联合举办四届穗港计算机导航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研修班。  现临床部设有普通病房、ICU病房,专用手术室及附设专科检查室、配套康复设备。  临床专业人员、实验室人员曾被派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著名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修学习,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整体力量雄厚。2009年分别与香港大学创伤与矫形学系关节置换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创伤与矫形学系签订合作协议,专科同时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2003年以来获省部、市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10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  科室临床医疗、检查及康复设备先进,拥有手术导航系统、C臂X光机、术中脊髓监护系统、椎间孔镜、椎间盘镜、关节镜、、电动骨科手术床、电动动力及刨削系统、小体骨电动手术器械、电脑骨折愈合仪、眼镜式双目手术放大镜等临床手术器械。同时骨科省重点实验室拥有价值超400万的实验科研设备,包括:电脑雕刻笔、三维重建软件、三维激光扫描仪、德国LEICA锯齿切片机、正立荧光显微镜、法国Mllipore超纯水系统、日本Nikon活细胞显微成像系统、德国Eppendorf低温冷冻离心机、扭转试验机、落锤撞击试验机等。  医疗工作情况  2002年吴景明、余楠生、吴梅祥在科内率先开展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  2003年白波教授在何建行教授的协助下开展首例胸腔镜下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  2004年白波、卢伟杰和董伟强圆满完成了一例难度很高的骨盆软骨肉瘤术后复发,半骨盆切除+人工半盆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2005年,白波、吴景明和余楠生在院内率先开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2007年,吴景明、白波、余楠生、吴梅祥在院内率先开展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吴景明、白波开展螺旋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椎体转移癌。  2008年以来林志雄主任医师、黎文主任医师、刘琦主治医师在院内率先开展脊柱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颈枕融合手术;经皮穿刺椎体肿瘤消融骨水泥成形微创手术;骶骨肿瘤前后路联合入路全骶椎切除重建术。同时也开展了微创胸腔镜辅助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手术;颈椎椎弓根钉、侧块螺钉内固定、环-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颈椎手术以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等,取得良好疗效。  2008年以来开展了大量脊髓监护、导航技术、数字成型及微创技术手术。  2012年白波和董伟强等开展膝关节异体半月板移植术。  2012年尹知训、卢伟杰、陈东峰、李之琛开展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2012年卢伟杰、陈东峰、李之琛开展广东首例经皮穿刺椎体肿瘤术中放疗+椎体成型术。  2013年6月何二兴副所长在骨科临床部开展微创脊柱手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微创脊柱融合术、颈椎微创减压融合术,以及各种穿刺介入手术等,数量较多。  2012年6月申报广东省重点临床专科成功,至2013年7月获批广东省重点临床专科。  骨科特色技术包括:  1)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  该科于1974年开展广东省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为早期该科和各医院骨科使用是不成熟的假体,且早期手术缺乏规范和经验,导致患者出现松动的而翻修的病例较多。九十年代以来,该科协助各级医院开展髋关节置换术,接受各级医院转院的翻修病例较多。1999年开始,积极开展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随着初次置换病例的增多,也出现了需要翻修的病例。针对无菌性松动的病例,该科在人工关节翻修处理与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定了规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重视患者的术后随访,当复诊时聚乙烯内衬磨损到一定程度,而患者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进行内衬的更换,可以避免大翻修的数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节约了不少的费用。例如,对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国际最新的CUP-CAGE技术,有效地使得患者的翻修假体生存时间延长。对膝关节置换感染患者,采用二期翻修技术,植入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的SPACER,运用膝关节翻修假体,治愈了膝关节置换感染病例。复杂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技术膝关节感染翻修技术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翻修技术  2)数字骨科技术的临床应用  2007年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成立,下设数字骨科研究室,对复杂骨科手术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观测和个性化术前规划,指导手术;进行了复杂骨盆骨折、小儿骨盆肿瘤、肘关节内翻畸形、先天性半椎畸形脊柱侧弯、髋关节发育不良虚拟手术与快速成形辅助手术; 开展了髋、膝肿瘤个性化设计,CDM定制,肿瘤假体置换、翻修等保肢手术。  引入数字骨科以后,许多以前不可测量的数据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精确测量,术前计算机辅助可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设计,模拟手术,使复杂骨折能够外科复位,肿瘤能够准确切除,畸形能够理想校正,假体能够精确制作移植。通过这一技术,可以把以前单纯依靠主刀医生经验的复杂性骨科手术精确到1到2毫米,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  3)计算机辅助导航  计算机辅助无框架导航技术能为手术操作提供精确定位、三维引导,手术器械的位置在术中通过影像实时显示。该科自2005年引进骨科导航仪以来,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椎弓根扩孔置钉、股骨头坏死钽棒植入、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经皮椎体成形等手术,能明显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了患者安全,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放射性损伤。  4)脊柱微创手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微切口椎管减压固定术、内窥镜脊柱手术、穿刺射频消融、术中放疗术、颈椎微创融合固定术等的应用和创新,标志着骨科研究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特别是经皮螺钉固定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应用横突探触法及多点进钉法,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曝光率减少一半以上;在国际上最先对长臂螺钉经皮植入进行研究和改造并取得突破,该项技术应用规模省内领先。  5)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的应用  脊柱外科手术尤其是颈椎、胸椎节段和脊柱侧弯等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在术中开展脊髓功能监护十分有必要。目前,术中脊髓和神经根监护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常规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  周围神经损伤是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既可以引起短暂损伤,也可能导致终身运动功能障碍,因此, 在下肢短缩畸形或翻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下肢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尤其是运动功能损伤倍受骨科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吸收消化香港大学创伤与矫形学系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经验,2009年开始成为国内极少数开展、广东省最早开展多模式全面监测脊髓、神经根感觉和运动传导功能的单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自发肌电图和激发肌电图联合监测)。至今完成术中监测400余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大大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也有利于医生发挥最大的手术技能。  6)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  2004年起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发起“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症预防及流行病学调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为广东省唯一参与单位。2009年6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公布《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栓塞症预防指南》,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发生静脉栓塞症流行病学发生率数据取用该院骨科调查数据(余楠生,卢伟杰,陈东峰提供)。2013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血栓防治学术大会上,余楠生宣读的该院骨科大手术VTE预防一文获金质奖。  该院骨科多年来一直关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动态发展。2010年成功建立了大鼠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采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研究,寻找能早期诊断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并进一步采用RNA干扰技术从细胞水平、动物水平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和验证,寻找能早期诊断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为早期诊断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2013年通过临床研究发现B因子对于早期预测DVT的发生具有特异性,创伤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DVT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明显差异。  3. 教学工作情况  参与专、本科教学,包括理论课、见习课和临床实习。1999年获批硕士点,2010年获批博士点。2003年至2013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1名,博士研究生2名,出站博士后2名,在站博士后1名。  2007年《骨外科网络课程》获得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类一等奖。(白波,卢伟杰,陈艺,董伟强)  2010年所在外科学教研室(学科带头人:白波)获评广东省精品课程。  2010年承担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髋关节置换力学仿真的虚拟手术训练教程》、卫生部视听教材《骨关节解剖》的制作、广州医学院实效工程项目——《外科学资源库建设(骨外科学与泌尿外科学)》、广州医学院电教项目——《关节外科学习网站的建立》,现在已经结题。  2010年承担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开发骨科省重点实验室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承担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数字人重建在教学中的应用》。  4. 科研工作情况  1) 2007年获批省市共建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  2) 2010年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3) 2011年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和市科信局年度评估。  4) 2010年获得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广州骨科研究所”。  5) 2012年12月广州骨科研究所组建成立。  骨科实验室简介  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从最初仅有的生物力学研究室发展成为现有的四个研究室:数字骨科研究室、生物材料研究室、生物力学研究室、基础实验研究室共四个研究室。  实验室专职人员共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人。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旨在以临床需要为科研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科研,临床应用,成果转化和生产有机结合的链条;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一个高效率的科研合作平台,开发出系列实用,新型的医疗器械和产品。  该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是:  1.它是一个开放平台,科研方向直接面对医院,并与省内外重点高校、相关科研院所、协作企业等密切合作,建立一种链条式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2.管理机制灵活,科研经费来源多渠道,既有向国家,地区申请的科研课题,又可“以产养研,以产促研”,将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再次投入到科研以产出新的成果。  3.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经费分配制度,经费的分配与贡献大小密切挂钩,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科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计算机辅助下的矫形外科手术研究  2) 新型骨科植入材料的开发与推广  3) 新型骨科手术器械的研发  4) 关节生物力学及个性化人工关节的研发  5)临床应用型基础研究  科研奖励:  1) 关节重建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该项目为省级科研项目,现已完成,成果投入临床运用)(第一完成人:白波)于2003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并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评价(第二完成人:陈艺)于2010年获得云浮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并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评价(第二完成人:白波;第三完成人:陈艺;第七完成人:董伟强)于2013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专利:  1) 一种无创经皮经椎弓根手术三维定位导向装置(ZL 2010.2.0026944.3),国家实用新型,白波;龙浩;卢永辉;严广斌  2) 自攻式经皮椎弓根定向植骨装置,(ZL 2010.2.0179025.X),国家实用新型,尹知训;丁红梅  2003-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术团队在国家级、省市级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40篇。2003-2013年SCI收录论文:1)     Bai B, Shun H, Yin ZX, Liao ZW, Chen N.Changesof contact pressure and area in patellofemoral joint after different meniscectomies. IntOrthop 2012;36:987-91.2)     Mo J, Bai B, Li Y, Deng J, Zhang S, Chen Y, Zeng Y.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8 in a rat model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J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12 Feb 8 2012Oct;53(5):625-30.3)     Peng MJ, Ju X, Khambay BS, Ayoub AF, Chen CT, Bai B.Three-dimensionalimage fusion across PET + MRI modalities based on the approach ofcharacteristic         coregistration.Biomedizinische Technik -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2; 57(5):413~422.4)     Peng MJ, Ju X, Khambay BS, Ayoub AF, Chen CT, Bai B.Clinical significanceof creative 3D-image fusion across multimodalities【PET+CT+MR】based on   characteristic coregistration. EuropeanJournal of Radiology 2012, 81(3): e406~e4135)     Yin ZX, Peng TH, Ding HM, Bai B, Tang ML.Three-DimensionalVisualization of the Cutaneous Angiosome Using Angiography. Clinical Anatomy.2013; 26:282–7.6)     Bai B, Yin Z, Xu Q, Lew M, Chen Y, Ye J, Wu J, Chen D, Zeng Y.Histological Changes of An Injectable RhBMP-2/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inVertebroplasty of Rhesus Monkey. Spine (Phila Pa 1976). 2009 Aug15;34(18):1887-92.  7)     Chen Y, Bai B, Zhang S, Ye J, Zhai H, Chen Y, Zhang L, Zeng Y.Study of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scaffold to repair bone defect in rabbit J Biomed MaterRes A. 2013 May 7.8)     ChenLai, Shujiang Zhang , Liyuan Sheng , Shibo Liao ,Tingfei Xi ,Zhixiong Zhang.TEMPO-mediated oxida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 in a bromide-free system.Colloid Polym Sci9)     ErxingHe,Ji Hao Cui, Chuang Li,et a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b 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the humandegenerated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n monolayer culture,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13,4.10)    DONGweiqiang, Chen Y,Fan J,Zhang S.Single-bundle versus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n up-to-date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Volume 37, Issue 10(2013), 2099-2100.  专著和教材:  1) 《关节置换外科学》(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副主编:白波)  2) 《微创胸外科手术与图谱》(2005年,广东科技出版社,编者:白波)  3) 《人工髋关节外科学》(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白波)  4) 《关节外科聚焦》(2007年,人民军医出版社,编者:余楠生)  5) 《外科学(英文版)》——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白波)  6) 《骨科并发症防治》(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余楠生)  7) 《现代膝关节外科学》(2008年,科学出版社,编者:余楠生)  8) 《外科学》——全国十六所高校统编教材(2009年,高等学校教育出版社,副主编:白波)  9) 《骨科生物力学暨力学生物学》(2009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译:白波)  10) 《关节外科学》(2009年,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参编:白波)  11) 《外科学(案例式教材)》(2010年,科学出版社,副主编:白波,参编:卢伟杰、吴景明)  12) 《人工髋关节外科学》(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余楠生,编者:卢伟杰)  13) 《肘关节外科学》(第二版)(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余楠生,严广斌)  14) 《外科学》——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白波)  学科带头人白波  白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骨科学科带头人、广州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市优秀专家,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学分会创始人及首任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国髋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工作组主任委员、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中国分会理事、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等多个杂志的编委。  主持或参与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市等各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市各级奖项9项,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世界著名的专业杂志及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SCI收录11篇);主编主译或参编《骨科生物力学暨力学生物学》、《人工关节外科学》、《临床医师高级丛书-骨科学》等学术专著和教材。  擅长人工髋、膝及其它关节的置换手术、骨肿瘤的保肢技术、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各种创伤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显微外科技术等。多年来成功开展了许多高难度的手术和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卢伟杰  卢伟杰,中心副主任,骨科主任,副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骨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关节置换外科、香港中文大学创伤与矫形外科系统学习,欧美医院参观学习,对各种关节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髋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保健科技学会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委员会理事,广东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国际矫形与创伤学会(SICOT)中国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常委,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会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擅长关节外科(尤其擅长人工髋、膝关节的置换手术、翻修手术),四肢关节骨折与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科室照片  2003年骨科合影  2008年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学科学术队伍照  2008年《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成员合照  骨科定期开展的骨科沙龙活动,对本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交流、讨论  骨科总查房照片
26256
107885
长沙市第三医院
  (一)长沙市第三医院简介  长沙市第三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公共卫生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三临床学院、中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单位,湖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依托单位(A类)。  医院设置编制床位954张,在职职工987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5(正高36、副高109)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93名,博、硕士95名,硕士生导师11名,兼职教授、副教授25余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名。医院学科齐全,设临床、医技科室45个,7个硕士研究生培养临床学科。长沙市医学重点学科1个、重点建设专科5个。  医院科研设施设备能满足临床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具备中心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细胞形态实验室、抗感染药物研究实验室、快速成形技术(3D打印)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室等。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 621 台(件),价值1.09亿元的高、精、尖设备。  医院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独立设置科研教学管理部门,专职人员4人。医院成立学术专家委员会,负责科研、临床技术应用推广的专家评审评估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医院每年提取业务收入的1~3%设立院内科研基金,对获得科研经费支持的项目按1:1配备经费,独立设帐,专款专用。  医院将“科教兴院、人才强院”作为医院发展的战略思路。以项目为依托,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凝练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探索,坚持来源临床、立足临床、服务临床。坚持院内培育、孵化,择优申报政府科研基金。目前在研课题2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2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国家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论文1000余篇。  (二)长沙市第三医院3D打印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室简介  长沙市第三医院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室位于医技楼负一楼,现有固定办公地点及配套设施,环境优雅,固工作人员4名,专业图形处理工作站4台,核心配套基础设施CT两台,西门子40排螺旋CT及GE 16排螺旋CT各一台,GE公司1.5T 光纤350 MR一台,报告工作站5台,影像科RIS系统,3D-ORTHO打印机一台。  目前工作室可以独立处理复杂骨科创伤、膝关节置换、髋关节假体翻修、脊柱外伤矫形、口腔外科种植导板、脊柱下肢全长等各类医学影像相关数据,包括原始数据采集、转换、分析、设计、打印模型相关业务的完整处理;尽可能减少数据误差,提高模型精度,减少手术风险及创伤,革新传统手术为本工作室的目标,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及朋友前来指导、考察及合作。联系电话0731-85171499。  (三)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学科简介  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成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学科。于1993年成为首批长沙市重点专科,2011年被列为长沙市九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学科,长沙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目前开放床位124张,三个独立病区,分设:关节、脊柱、创伤、手显外、关节镜、骨肿瘤等六个专业组。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0名。骨科学科率先在全市开展膝关节置换术、髋膝关节翻修、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膝肩肘腕踝关节镜手术,率先在全省开展无痛病房建设。断指(肢)再植,拇指再造成功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小关节置换,复杂髋、膝关节置换及翻修技术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学科带头人雷青,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手外科学会专业委员,长沙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擅长显微外科、断肢再接、缺指再造、人工关节及创伤外科的手术治疗。湖南省劳动模范。联系电话0731-85171413。  (四)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典型病例分享  病史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外伤致左髋疼痛活动受限6日入院。6天前因高处坠落致左髋疼痛活动受限,由120急送入院。查生命体征平稳,左髋部略肿胀,左腹股沟广泛压痛,大转子处叩击痛,左下肢纵向叩击痛,左髋主动被动活动受限,左下肢末梢血运、感觉可,无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常规、输血前四项、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心电图正常。  术前影像  诊断:左髋臼粉碎性骨折。  3D打印模型及术前演练  术中操作  术后X、CT复查  病例小结:  髋臼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一直是骨科创伤治疗的一个难题,其原因是髋臼解剖形态不规则,而且位置较深,骨折碎片移位复杂,传统手术切口较大,手术中需要反复预弯柔性钢板,耗时较长,出血量增加,预弯过多可致金属疲劳内固定断裂风险增加,固定螺钉的型号及置钉方向的选择仅仅凭借X、CT片及术者的经验风险较大,易于损伤神经、血管、膀胱直肠等盆腔内重要脏器,3D打印模型的出现,使得上述问题可以较为直观的解决,对于手术路径的选择及细节问题的处理更加面面俱到,3D打印模型的出现,让医患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直接,术者信心增加,因为手术切口的变小、手术时间的缩短、骨折块精确的复位,手术并发症相应减少,患者康复出院的时间缩短,使得患者直接受益,因此出现医患多赢的格局,值得推广。  (五)国内外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的发展概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很广泛,例如用于制造医疗模型、体外用医疗器械、个性化和永久植入的组织工程产品、生物高分子材料等。科学家目前正在对一种可以直接根据病人的细胞样本采用专用3D打印机制作出病人器官组织的技术进行临床试验。这种技术名为商用生物印制技术,技术是由美国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发明的。这种技术能够使用人体脂肪或骨髓组织制作出新的人体组织[1]。  据报道,美国一位儿科医生成功打印制作出人体心脏实物模型,她认为,打印出的模型能用于复杂手术术前研究,使手术操作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心脏结构[2],以此减少手术风险。另据报道,美国某医院在所实施的头颅分离手术前,先使用3D打印机造出了婴儿连体头颅模型,并对手术方案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他们将往常同类型手术72小时耗时缩短到了22小时[3]。目前,3D打印医学模型已获得较好的技术支持,具备一定的打印速度,能使用多种材质进行打印,应用程度高,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从2004年起解放军总院毛克亚等人就报道了《数字化骨骼重建和快速骨盆成型技术的实验研究》,认为通过数字化骨骼重建和快速骨盆成型技术使复杂的骨盆病变更加直观和确切,手术设计更加精确,可达到更好的功能重建目的。  目前应用领域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牙科整形。如西工大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合作开展口腔金属修复体和梯度生物活性材料的激光立体成形研究,其中激光立体成形的口腔钛基金属修复体已通过临床试用,激光成形制备的钛/生物陶瓷梯度复合材料也通过了动物植入测试;在骨科方面主要是应用3D打印模型协助诊断,了解患处形态,并可进行预手术来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手术时间。近来也有3D打印人体植入物的研究,对手术器械进行个体化设计,使内置物更加贴合病变部位,提高和人体的相容性,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2012年年底,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3D打印骨骼其中颈椎椎间融合器、颈椎人工椎体及人工髋关节已进入临床观察阶段。  以上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以下问题:1、快速成型模型制作价格昂贵,无法广泛应用;2、制作速度慢,打印一个完整的模型可能需耗时数天;3、打印精度不够;4、软组织重建问题如:脊柱畸形、侧凸的矫正必须考虑椎旁及及脊髓的耐受性。髋臼骨折中,骨折块受软组织牵拉可影响骨折复位。5、数据转化软件复杂,临床应用繁琐。  3、发展趋势  目前3D打印技术在航空器和医学及牙科领域的应用增速最快,2009至2011年的3年间医学和牙科的市场份额由13.6%上升到了15.1%。3D打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处于起步阶段,其更加广泛的应用依靠材料的进步,主要是带有功能的生物型材料,金属植入物、填充物,可吸收可降解的材料等,其带来的效应绝非今天的用塑料、树脂材料打印模型所比拟;随着工业的发展,未来的打印材料有可能是细胞、组织材料、直接打印出与我们器官一模一样的模型,并具备生理功能,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这需要将干细胞分化的技术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可以让干细胞在该模型内定向分化,最终得到结构和功能与原先器官均相似的产品,此项技术可以很好解决我国器官移植供体严重不足局面。
14697
107712
武汉市普爱医院(武汉市骨科医院)
  武汉市普爱医院创建于1864年,是湖北省最早的西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是省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重症鉴定治疗机构、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及国家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江汉大学博士、硕士教学点。于1999年由湖北省卫生厅批准为增挂武汉市骨科医院院牌,是湖北省唯一一家公立骨科医院。骨科以“突出特色、塑造品牌”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为指引,打造精品骨科。目前武汉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武汉市显微外科研究所、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骨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中部骨科医疗服务中心、卫生部“十年百项基地”、武汉市残联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等均设立在骨科医院。  目前骨科医师90余人,护理130余人;其中国家级专家2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市管专家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7人;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8人;博士20人、硕士60余人。在国家、省、市专业学会及专业期刊杂志担任委员或编委以上职务的20余人。骨科床位400余张,年手术量万余台,下设病区13个。细分亚专科至10个:创伤骨科、骨关节科、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小儿骨科、骨肿瘤外科、足踝外科、手显微外科、修复重建科、康复医学科。  本着“人才兴科”的宗旨、骨科尤为重视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已派50余名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理念知识,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院交流学习,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教授为骨科特聘主任,先后成立 “北京大学骨关节病研究所武汉诊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关节置换外科中心武汉市骨科医院分中心”等多家合作中心。  近些年来,共获得国家、省市科研课题30余项,专利6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国外、国家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随着“中部医疗骨科中心”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武汉市普爱医院骨科正朝着国家级医疗服务中心特色专科迈进。
18288
78103
薪火承源 再续辉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六十年简史
1951年,由于抗美援朝前线的大批伤病员需要转移到后方救治,为了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历史悠久的湘雅医院开始筹备建立骨科。1952年,湘雅医院骨科正式成立,当时骨科医生有柳培津、柳瑟虎、柳用墨、吴达民、金庆达等人,科室负责人为柳培津教授。成立之初共有病床13张,与普外科同在9病室, 1955年骨科单独成立病房,设正规病床39张,仍为9病室。医师队伍也不断地发展壮大,陆续有盖明德、周德湘、朱志声、马昂、邱理慎、龙文荣、周江南、王崇武、何建新等同志分配到科室工作。1956年柳培津教授被组织安排去筹建附二医院骨科,湘雅医院骨科由吴达民教授负责,柳用墨教授时任医院副院长。20世纪50年代,骨科开展的临床工作主要是四肢创伤的诊治,可以常规进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1953年,金庆达教授率先开展了骨折髓内针内固 定术,手术前在全院范围内举行了报告会,骨科因为准备充分赢得了医院的表扬和兄弟科室的赞许。金庆达教授后来调附二院工作。1954年柳培津教授开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由于当时条件艰苦,人工关节只能由医生自己铸模制造,材料为牙托粉和树脂,尽管如此,也还是为一些患者解除了痛苦。骨科护士同样也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采用中草药为褥疮病人换药,自取鸡蛋壳制成“钙片”促进骨折愈合等等。同年,骨科筹备建成了“假肢矫形工厂”,这是当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唯一的一家,多年来为骨科患者的康复做了大量工作。60~70年代间,龚家琳、李小如、胡炳林、邓展生、李康华、廖前德、张亚平等同志相继来到科室工作,骨科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为日后的快速发展做好了准备。1960年,医院按解剖系统疾病划分教研组,骨科属运动系统教研组。由于当时的教研组主任身体欠佳,担任教研组秘书的龙文荣教授与马恩庆教授分担了科室的很多具体工作。1961年重新恢复大外科教研组,骨科仍由吴达民教授负责,科内大查房由吴达民教授和柳用墨教授共同主持,就是从那时起,骨科教授大查房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学术气氛。1962年,医院成立了“断肢(指)再植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有柳用墨、吴达民、龙文荣、马恩庆、龚家琳、吕新生等人。1964年底我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断臂再植,1967年第一例断指再植成功。这些工作为我院的手外科和显微外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骨科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矫形手术,效果良好,社会影响很大,云南、江西、河南、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外省的医生纷纷前来参加“全国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矫形手术学习班”,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柳用墨教授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haris截骨手术,吴达民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自制人工椎体置换术和骨折外固定架技术,颈椎前路手术也由柳用墨教授开始逐步开展。1973年,骨科开展的“食指移位再植拇指再造手术”喜获成功。1974年,吴达民教授不幸因车祸去世,享年50岁。吴教授生前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有口皆碑。同年,柳用墨副院长兼任骨科主任,并在这一年与周江南教授和王崇武教授共同开展了国内首例椎体肿瘤切除手术和胫骨骨干肢体延长手术。1976年,龙文荣教授担任骨科副主任。作为湖南省医疗队队长参加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获得了湖南省政府嘉奖。1978年,全国科技战线迎来了新的春天,湘雅医院骨科在这一年也是硕果累累。周江南教授开展的国内首例骨骺延长手术成功,其“小腿延长术及手提折叠式肢体延长器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在湖南省科学大会上获得重大科技贡献奖。王崇武教授研制出有机玻璃经皮穿针外固定器,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有利于观察伤口和换药,且轻巧便于功能锻炼,在治疗“对越自卫还击战”伤员的临床工作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龚家琳教授也引进了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技术,解决了临床上很多骨缺损和骨折不愈合的难题。1979年,李小如教授参加湖南省援外医疗队远赴塞拉里昂工作,为很多非洲人民解除了疾苦,也为中塞友谊做出了贡献。1980年,周江南教授与龙文荣教授同时担任骨科副主任。1981年,骨科分为创伤、手外、骨病三个专业组,每组各有其主攻方向。龚家琳等教授主持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股直肌皮瓣的研究,进行了数十例显微外科解剖观察,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前臂严重缺血性肌挛缩取得成功,在国内少有报道。周江南教授开展的国内首例不需截骨的无血骨骺牵伸延长术获得成功。 1982年,柳用墨教授开展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周江南教授开展了拇指延长术。这一年,骨科还开展了颅环弓牵引和股骨大转子侧方螺钉牵引技术,并引进了脊柱骨折哈氏棒与鲁克棒内固定等技术,湖南首例骨盆延长术也获得成功。1983年,湘雅医院骨科被批准成立硕士点,柳用墨教授为硕士生导师。李人杰教授、沈型初成为首批硕士研究生。同年骨科实验室(骨科研究室前身)成立,为骨科医师创建了科研工作基地,日后的很多科研成绩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完成或者起步的。国内首次大型系统的脊柱侧弯普查由柳用墨教授主持开始进行,历时近2年。1984年,骨科举办了“全国脊柱侧凸矫形学习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40多名高级医师前来参加了学习。1985年,李海平教授撰写的论文《Early Diagnosis of Scoliosis Based on School Screening》在美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上发表,该文章系我国学者在JBJS(AM)杂志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由医院选送赴耶鲁大学医学院研修一年。同年12月,周江南教授和柳用墨教授主持的“骨骺、干骺端延长术和器械的研究与同位素照像对延长部位的观察研究”获得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和湖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邓展生教授等率先在我省开展了角度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部不稳定性骨折,荣获了医院医疗新技术奖。这一年,柳用墨教授退居二线,骨科主任由龙文荣教授接任。朱勇分配来科。1986年,李海平教授与李康华教授开始进行“哈氏棒加钢丝捆扎固定脊柱不稳定骨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哈氏棒固定容易脱钩的难题。李海平教授与柳用墨教授主持的“学生普查基础上脊柱侧凸的早期诊断”获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四等奖。周江南教授在国内骨科界率先进行生物材料人工骨的研究,多年来研制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骨,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李小如教授较早在国内开展了同种异体骨(AAA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并成功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同年,柳用墨教授旅居美国旧金山。李人杰、沈型初硕士毕业留院,胡建中分配来科。1987年,骨科开始联合培养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朱朔暾和王东华成为湘雅医院骨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此后1988-1993年陆续联合培养了肖德明、王素伟、朱勇、张宏其四位博士研究生。同年,廖前德教授作为第一批省扶贫医疗队成员赴桑植扶贫。张宏其分配来科,陈静调入本科。1988年,龙文荣教授担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主管大外科的医疗工作,骨科主任由龚家琳教授担任。李小如教授由医院选送赴耶鲁大学医学院研修一年。胡懿郃分配来科。1989年,周江南教授开展国内首例外伤性残指延长术获得成功,该患者的拇指延长了3.2 cm,指端感觉正常,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80年代,李海平教授等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研究,科内购置了很多专用仪器设备,如骨图像分析系统、重功能非脱钙骨切片机、Opton 荧光显微及摄影装置等,建立了骨图像分析实验室。通过动物实验揭示了部分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如废用性骨质疏松属低转换型骨质疏松,而绝经后骨质疏松属成骨抑制型骨质疏松,为该病的防治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还在国内外最早发现他莫昔芬具有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这一发现在首届国际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报导。龚家琳教授、邓展生教授和李康华教授等开展了软骨膜游离移植重建掌指关节功能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龚家琳教授、朱朔暾博士和李康华教授等开展了新生儿脐带血管桥接吻合周围神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王崇武教授和肖德明博士开展了股外侧肌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990年,龙文荣教授、李康华教授及刘振东硕士研究生等发明了小血管鱼口套叠吻合法,该技术为小血管的吻合提供了新的方法。李康华教授与李海平教授开展的“Harrington棒结合钢丝捆扎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获得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四等奖。同年,湘雅医院外科大楼建成投入使用,骨科病房乔迁外科大楼二楼,改为17病室,设正规病床49张。1991年,朱峥嵘分配来科。1992年,龙文荣教授兼任骨科主任,邓展生教授任副主任,李小如教授调到附三医院筹建骨科并担任附三院骨科主任。李海平教授和廖前德教授开展的“U形棒节段性固定在脊柱滑脱治疗中的应用”获得该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湖南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王锡阳调入我科。1993年,邓展生教授担任骨科主任兼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李康华教授担任骨科副主任。随之骨科研究室成立,由邓展生教授任主任,李康华教授和王东华副教授任副主任。同年湘雅医院骨科被国务院批准成立我省第一个骨科学博士点,周江南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中国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致函委托李海平教授筹建湖南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雷光华分配来科。1994年,骨科成立了综合病房(当时称108病室,后改为10病室),设病床39张。王东华副教授任骨科副主任,同年骨科举办了“全省骨科新技术学习班”。李康华教授研制的“三维接骨板”获得本年度当代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和“长春杯”高新技术成果、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王崇武、肖德明、李康华等教授开展的“股外侧肌骨瓣移植与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获得湖南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与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周江南教授与王东华副教授开展的“生物陶瓷材料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由邓展生教授和陶沛霞主管技师等根据骨科多年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经验改制的益伤宁搽剂获得湖南省医药局新药生产前证书并成功转让。湘雅医院骨科开始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易伟宏和彭丹成为首批独立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欧阳宏伟分配来科。1995年,刘华分配来科。1996年,胡建中教授作为湖南省医疗专家赴津巴布韦援外,由于工作出色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我国使馆的高度赞许和表彰,并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国内多家报纸都进行了报道。文霆分配来科。1997年,周江南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宋国清与国家医学遗传重点实验室合作首次证实国人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存在EXT1致病基因突变。廖前德教授的《外科临床实习四阶段教学法》被评为“湖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王卫国分配来科。1998年,朱勇教授获“湖南医科大学十佳授课教师”称号,并获“湘雅医院授课比赛”特等奖及“优秀教师”称号。何洪波、林涨源分配来科。1999年,李康华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90年代,骨科获得了四项骨折内固定专利:三维接骨板、股骨颈加压螺纹钉、双扁形髓内钉与半圆形动态交锁髓内钉,专利人分别为李康华教授、王崇武教授、朱勇教授和张宏其教授等。建立了包括异体骨、肌腱和关节的同种异体组织库。李康华教授等开展了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周江南教授指导雷光华博士开展的吸烟对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折愈合的影响等系列研究,证实了吸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2000年,骨科成功地举办了“湖南省首届脊柱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邀请了德国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邓展生教授和陶沛霞主管技师主持的“康复车辅助治疗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研究”获得湖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同年骨科开始与中山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雷光华教授成为第一位联合培养的博士后。2001年,骨科成功举办了“中-荷国际人工椎间盘学术研讨会”,李康华教授和胡懿郃教授与外国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李康华、胡懿郃、林涨源、贺爱兰作为特约专家在CCTV《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中为全国观众作题为“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的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胡建中教授的“从分子水平探讨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及中药对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康华教授的“RB、CYCLIND1及P16基因在骨肉瘤和良性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李康华教授担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和骨科研究室主任,邓展生教授担任骨科主任,廖前德教授担任骨科副主任,并当选为湖南省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科研究室成立了生物力学实验室,至此研究室已有两个实验室。吴建煌、刘金洋分配来科。2002年,湖南省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挂靠湘雅医院,李康华教授任主任委员,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第五届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勇教授任湘雅医院医务办主任;邓展生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张宏其教授、朱勇教授和李康华教授等主持的“半圆形动态交锁髓内钉和双扁形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李康华教授等“人工椎间盘置换”获中南大学2002年度医疗成果三等奖。王锡阳教授参加湘西泸溪、永顺扶贫医疗队,任医疗队队长,成绩显著。雷光华教授被评为中南大学2000-2001年度“青年岗位能手”。胡懿郃教授至德国Endo- clinic Hospital进修学习。2003年骨科中标课题5项,其中雷光华教授《从骨桥蛋白深入探讨吸烟导致骨丢失的分子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湘雅医院骨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零的突破;朱勇教授《骨科教学多媒体软件》获中南大学资助,其“下肢骨折系列内固定器材的研制及实验研究”获得中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贺爱兰护士长主编出版了湖南省卫生高等职业、医学高等专科护理专业规划教材《外科学护理学》。廖前德教授担任第三届湖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雷光华教授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胡懿郃教授获湘雅医院“十佳青年医师”,雷光华教授获湖南省2002-2003年度“青年岗位能手”。 葛磊分配来科。2004年11月,李康华教授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骨科主任、运动医学科主任。廖前德教授任骨科研究室主任兼骨科副主任,张宏其教授任脊柱外科主任兼骨科研究室副主任、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隶属于骨科,医疗、教学工作由骨科统一安排,所有工作由骨科管理。廖前德教授、张宏其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朱勇教授赴香港玛丽医院创伤骨科进修学习。李康华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教育中心委员。雷光华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贺爱兰护士长当选为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廖前德教授主编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骨科医师手册》。雷光华教授“同期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高位先髋脱位”获“中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并获“湘雅医院十佳教案比赛二等奖”,“湖南省医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湘雅医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及“中南大学2004年度五四青年奖章”。该年骨科共获科研课题9项。朱勇教授、李康华教授分别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各3项。梁捷予分配来科。2005年,湖南省关节外科诊疗中心成立并挂靠湘雅医院骨科,李康华教授任主任。何洪波副教授受省委组织部委派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卫生院工作1年,并挂职龙山县卫生局副局长;后续有梁捷予、林涨源、朱峥嵘、葛磊、刘华、文霆、龙海涛参加扶贫。胡建中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委员。廖前德教授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内镜学》并担任委员,朱勇教授参编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升本规划教材《外科学》;贺爱兰护士长主编《外科护理学》;胡建中、李康华教授主译《洛克伍德.威尔金斯 儿童骨折(第五版)》。雷光华教授当选为中国老年协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胡建中教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获“中南大学2004年度医疗成果三等奖”,贺爱兰护士长等《可调式移动牵引架的设计与应用》获“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三等奖”。中标课题5项,其中廖前德教授2项、胡懿郃教授、胡建中教授、李康华教授各1项,均为省部级课题。李康华教授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模型造模器具》获国家专利。雷光华教授获湘雅医院“五四青年奖章”。李康华教授获“中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湖南省骨科腔镜质控中心成立并挂靠湘雅医院骨科,李康华教授任主任;雷光华教授任湘雅医院医务部主任,并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胡建中教授任湘雅医院院办公室主任,同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当选为华裔骨科学会常务理事及湖南省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前德教授当选为委员。廖前德教授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总论》并任编委。何洪波副教授获“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并荣立湖南省政府二等功及湘雅医院“先进个人”称号。王锡阳教授《同种异体肌腱的抗拉性研究》获湖南省医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腰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获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二等奖。贺爱兰护士长《湿性敷料治疗压疮》获医院新技术二等奖。胡懿郃教授、贺爱兰护士长获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2007年5月,脊柱外科成立,病室为10病室,病床39张。张宏其教授任主任,胡建中教授任副主任,张伏元任护士长,龙文荣教授、邓展生教授、王锡阳教授、吴建煌、葛磊、刘金洋等医生从事脊柱外科。李康华教授任骨科主任、廖前德教授任骨科副主任,雷光华教授任骨科研究室主任。7月唐举玉教授作为湖南省手外科、显微外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调入湘雅医院骨科,从事手显微外科工作,开展了小儿背阔肌皮瓣与胸脐皮瓣组合桥式移植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术、小儿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等。同年,中南大学骨科研究所成立,李康华教授任所长。湘雅医院骨科被遴选为中南大学重点学科。李康华教授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名医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科技奖第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被聘为《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朱勇教授当选为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懿郃教授当选为湖南省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关节学组组长。贺爱兰护士长主编《综合医院疾病护理常规》。7月,凤凰县发生特大垮桥事故,张亚平教授奔赴事故现场抢救伤员,受到政府表扬。雷光华教授主持的《关节镜下诊治青少年肘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获中南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同年,被省政府记二等功表彰。廖前德教授获第四届“恩德思”国际内镜奖。中标课题6项,课题负责人分别为胡懿郃、雷光华、李康华教授。骨科申报临床药物试验基地(GCP)取得成功。2008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是50年不遇的特大冰灾袭击湖南,雷光华教授、林涨源副教授奔赴抗冰救灾第一线抢救伤员。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李康华教授与林涨源副教授主动请缨到四川抗震救灾。李康华教授担任抗震救灾医疗一队队长,因患糖尿病,他常常给自己先打完胰岛素之后再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在将264名伤员安全转运到湖南后又担任医疗巡视组组长,为四川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骨科全体同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为湖南省救治伤员“零死亡”记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康华教授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 李康华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临床医学(Ⅱ)组成员”,为了表彰李康华教授对卫生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医师协会授予李康华教授中国医师最高奖——第五届中国医师奖。6月,朱勇教授、胡懿郃教授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长沙站火炬手。廖前德教授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骨科内镜专业技术考评专家。雷光华教授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贺爱兰护士长当选为湖南省护理学会外科及五官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雷光华教授当选为湖南省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康华教授等《人工椎间盘置换的生物力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系列研究》获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一等奖和中南大学2007年度医疗成果一等奖。唐举玉教授开展了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76岁主髂综合症患者髌骨膑腱外露坏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股外侧肌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嵌合移植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小儿小腿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改良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移位术、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移位术、Ilizarov技术牵伸联合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肢体重度短缩畸形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技术,其《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小儿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分别获得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二等奖和第九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李康华教授、雷光华教授主编《骨科学住院医师手册》,唐举玉教授担任副主编。雷光华教授担任《住院临床医师培训系列丛书》副主编,唐举玉教授参编《显微外科学》,文霆副教授参编《儿科临床三基训练》,唐举玉教授获省教委重点课题一项。李康华教授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胡懿郃教授、雷光华教授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钟达、肖文峰、龙海涛分配来科。2009年,湘雅医院聘请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院士为湘雅医院骨科名誉教授。朱勇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委员。唐举玉教授开展了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与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嵌合移植术、多穿支组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李康华教授参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骨科学》及《长沙寻医问药指南》。李康华教授等《人工椎间盘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分别获得湖南省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雷光华教授被评为“湖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廖前德教授《强直性脊柱炎全髋置换》获中南大学2009年度医疗新技术成果三等奖。梁捷予副教授等《静态三维钉板系统及相应配套器械的研制及应用》获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三等奖。胡懿郃教授“牛皮质骨植骨材料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雷光华教授当选为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梁捷予副教授当选为青年委员兼秘书。廖前德教授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骨科专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关节外科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获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贺爱兰护士长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赴香港研修伤口/造口/失禁护理。罗伟、宋达疆分配来科。2010年6月,随着医院整体搬迁,骨科乔迁到新医疗区,分别为5病室和6病室。设床位103张,5病室56张,6病室47张。5病室为创伤骨科与手显微外科,6病室为关节、骨肿瘤及骨病专科。彭伶丽任5病室护士长,周阳任六室护士长,贺爱兰护士长调离骨科,升任外科科护士长。雷光华教授升任湘雅医院副院长。2010年下半年,骨科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年,骨科设立了“周江南教授骨科奖励基金”。成功举办了湖南省医学会第九届学术会议暨第一届HOA学术大会,参会代表达1500人。李康华教授连任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光华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廖前德教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副会长。胡懿郃教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兼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朱勇教授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创伤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唐举玉教授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全国穿支皮瓣学习班,并开展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双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逆行岛状膝外上动脉穿支皮瓣、带血管蒂阔筋膜瓣组合移植术。骨科中标课题7项,其中李康华教授获863子课题一项,唐举玉教授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梁捷予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刘华获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章灿、赵瑞波、廖瞻分配来科。2011年成功举办了湖南省第四届关节外科学术研讨会、中国医师协会关节置换规范化手术学习班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高级研讨会。廖前德教授担任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中国协会骨关节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朱勇教授当选为AO创伤中国区域委员会委员。唐举玉教授开展了双叶显微削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术、双节腓骨与腹壁下动脉嵌合皮瓣组合移植术,并作为中国显微外科代表团主要成员出席在芬兰Helsinki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显微重建外科大会并在大会作主题报告,同年8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并首先在国际上成功构建了大鼠异体肘关节移植模型。唐举玉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显微修复学组委员。梁捷予副教授当选为世界外固定协会中国区委员会会员。贺爱兰科护士长、周阳护士长参加新加坡医院管理高级研修班。李康华教授、雷光华教授主译《骨科临床教程——髋关节》,李康华教授主编《临床医学——外科学试题》。胡志勇副主任技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骨科中标课题6项,其中胡懿郃教授、朱勇教授获省科技厅课题各1项,钟达医生获省科技厅项目1项。贺爱兰护士长获省优秀护理管理干部荣誉;廖前德教授《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奖二等奖。俞芳、高曙光、李宇晟、卢邦宝、杨序程、万军分配来科。2012年是湘雅骨科60周年大喜的一年,是湘雅骨科承前启后的一年,湘雅骨科分为关节外科、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和骨肿瘤骨病专科,胡懿郃教授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骨科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朱勇教授任骨科副主任兼创伤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任骨科副主任兼手显微外科主任,何洪波副教授任骨科副主任兼骨肿瘤骨病专科主任。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设五病室,床位56张,关节外科、骨肿瘤骨病专科设六病室,床位47张。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地震发生后,廖前德教授主动申请到云南抗震救灾,作为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每天连续工作,受到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特别是2012年9月18日,廖前德教授在地震废墟上度过了自己充实而不平凡的六十大寿。梁捷予副教授参加国家医疗队,赴山西吕梁地区巡回医疗。李康华教授、雷光华教授主编《人工膝关节并发症治疗》。该年骨科中标课题17项,其中雷光华教授、高曙光医生各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胡懿郃教授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胡懿郃教授获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三等奖。李康华教授、雷光华教授、周阳护士长、彭伶丽护士长、王金护士等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8项。朱勇教授当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康华教授、胡懿郃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胡懿郃教授当选为卫生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国家关节登记中心特邀专家。雷光华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委员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唐举玉教授当选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委员会委员。廖前德教授赴安徽六安参加中组部、中宣部、卫生部等十七部委组织开展的一年一度“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肖文峰赴美国芝加哥RUSH医学中心、龙海涛赴美国纽约西奈山皇后医学中心研修一年。彭伶丽护士长赴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护理学院及医学中心骨科访问学习一年。周阳护士长赴英国参加《高级护理管理培训班》学习。廖前德教授《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获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奖二等奖。隆峰、许灿分配来科。雄关漫道,湘雅医院骨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湘雅医院骨科六十年,是不断奋进的六十年,不断壮大的六十年,硕果累累的六十年,灿烂辉煌的六十年,令人难忘的六十年!六十年倾注了一辈又一辈湘雅骨科人的毕生心血,展望未来,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湘雅骨科人继续奋斗,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点击查看: 薪火承源 再续辉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60周年庆典   
19917
77601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于2003年独立建科,致力于四肢骨关节伤病的无创精确诊断、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功能康复及相关科学研究。现为国家医学重点 学科、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第三军医大学重点学科、全军矫形外科中心,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学科,首批国家卫生部骨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 地,是目前全军唯一独立编制的关节外科、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关节伤病专科诊疗中心。科室由专科门诊、病房、实验室、资料室、教研室5部分组成,具有以医学 博士为骨干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团队。开设床位45张,拥有数字化关节镜系统、四肢关节专用磁共振各2台等国际最先进的设备仪器。分别与美国 Zimmer公司、Smith & Nephew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关节置换培训 (2001.08)及中国西部关节镜培训基地(2003.01)。    目前能开展所有四肢大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手术,其中关节镜下异体BTB前/后交叉 韧带重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高屈曲度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近三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 优秀教育技术奖共4项;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分题及全军医药科技重点项目和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课题等 共40余项,资助经费达1100余万元;主参编专著16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16篇;获专利6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3项; 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21名,硕士45名,进修生150余名。科研课题(部分在研):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关节骨软骨修复材料仿生研制及再生机理研究  (2012-2016  31130021) 282万元2.国家“863”项目分题:组织工程全信息发生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  (2012-2015  2012AA020504)     130万元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体软骨微粒复合COLⅡ-HA-CS 仿生基质溶胶修复局灶性关节软骨缺损再生机制研究  (2013-2016  81271981) 70万元.4.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基金:临床新技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关节置换安全性与效果评价 (2013-2014  201302007)     92万元科研奖励(部分):1.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2011)2.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改良骨-髌腱-骨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2010)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战创伤复杂性骨缺损救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2009) 科室人员合影
15871
77332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外科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集科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康复医院,设有门诊、急诊、临床医疗、临床康复、康复技术和医技科室41多个,拥有10万元以上设备47台,现实际开放床位达到1100张。该院为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所在地,具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医院以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紧密相结合为显著特色,全面开展各类疾患的综合治疗。脊柱脊髓外科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首家将脊柱、脊髓综合治疗(非手术与手术)与康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色科室,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重点科室,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北京市实施民政部救助孤残儿童“明天计划”的定点科室。成立以来,脊柱脊髓外科就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团队由一批具有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和早期康复治疗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留学海外及国内知名医院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组成。开院至今在收治近万例脊柱外科病人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脊柱脊髓综合治疗与早期康复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并获得国内同道的广泛认可。该科以骨科为基础,脊柱外科为重点,治疗与康复相结合为特色,诊治疾患包括:脊柱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症、先天性脊柱畸形与脊柱侧弯、脊柱脊髓肿瘤、脊柱裂、脊膜脊髓膨出、脊髓拴系综合征、脊髓空洞症、脑瘫的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综合治疗与早期康复,及脊柱疾患的康复治疗。在脊柱脊髓损伤治疗,脊髓损伤后并发症防治、脊髓功能恢复与功能重建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采用阶梯式治疗理念,进行保守、微创和开放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裂、脊膜脊髓膨出、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经验。脑瘫外科达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重点科研方向为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的基础、临床和康复。已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5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专利5项。在脊髓损伤机制、神经修复、康复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建立了完善的脊髓损伤研究平台。
14695
77101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运动医学关节镜中心
301医院骨科运动医学关节镜中心成立于2002年,主任医师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和护士11名。 2006年被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授予 “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继续教育基地”, 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首批“关节镜培训基地”。拥有120平方米的关节镜专用手术室 2间,年手术量1500多例,年门诊2万余人。科室始终注重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培养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6名,关节镜学习班为军内外培养了关节镜专业技术人才500余名,招收进修生1000余名。 科室始终贯彻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方针,遵循临床是科研的源泉,坚持走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坚信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 全体医护人员合影 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首批“关节镜培训基地” 2006年被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授予 “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继续教育基地” 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证书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协作奖”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运动医学关节镜中成立十周年庆典—创业之路与创新之道:http://www.orthonline.com.cn/node/77102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运动医学关节镜中心专家团队介绍:http://www.orthonline.com.cn/node/77103       
18670
73665
郑州市骨科医院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省红十字骨科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结合骨专科医院。是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脊柱病诊疗中心、河南省关节镜诊疗中心,全国首家骨专科无痛医院。是河南中医学院、洛阳正骨学校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省、市“医保定点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半个多世纪以来,郑州市骨科医院将凝结了几代骨医人的智慧传承、发展,目前郑州市骨科研究所、郑州市运动医学研究所、郑州市运动创伤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小儿麻痹矫形中心、郑州陇海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所、郑州市医学会骨科专家会诊组均设在骨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医疗用房4万多平方米。病房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六层,开放床位600张,最大病床容量800张。医院拥有16排螺旋CT、彩超、四肢关节核磁共振(MRI)、美国产椎间盘镜、DR(数字化X线摄像系统)、瑞士产关节镜、史赛克关节镜、美国产C型臂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双能骨密度治疗仪、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仪、体外震波治疗仪、自体血回输系统、痛疼治疗仪、骨伤治疗仪、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等万元以上的诊疗设备百余台。现有在职职工1323人。其中高级职称281人,中级职称466人,博士12人,硕士290人。在国家、省、市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30多人,张业龙院长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在省、市学会担任主要学术带头人,10余人获“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近年来,医院专科技术日趋成熟。设有20余个临床科室。其中关节病治疗中心、脊柱外科、小儿骨科为省、市重点专科。关节置换技术、修复重建技术、复杂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及骨科并发症的防治技术已在专业领域内领先。临床应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千余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愈患儿3500余例,居全国前列。重度脊柱畸形一期手术治疗、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创伤负压引流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剥脱伤、CT引导下穿刺治疗脊椎疾患等技术居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水平。“骨质疏松诊疗技术协作单位”、“郑州市骨关节疾病院士工作站”、“河南省首批博士后研发基地”相继成立。骨医人秉承“厚德精诚、力行博爱”的医院精神,在“ 专科、制度、理性、安全”发展思路指导下,开展了无痛骨医、志愿骨医、和谐骨医、安全骨医、绿色骨医、会诊骨医的建设,发展核心品牌技术,规模和实力居国内骨科医院首列。被郑州市科技局评为“郑州市首批科技创新团队” 和“郑州市脊柱外科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获郑州市卫生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单位,被评为“群众最满意收费合理十佳医院”、“河南省十佳魅力医院”、被郑州市政府授予“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多措并举,为快速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使医院迈入通往大型骨专科医院和高品质医院的快速通道,目前医院正向着河南省骨科中心,中部地区骨专科名院的目标迈进。郑州市骨科医院全景力行博爱六十年-郑州市骨科医院视频介绍 http://www.orthonline.com.cn/video
16449
2267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医院位于乌鲁木齐市五星路15号,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500张,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    近年来,医院骨科中心、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眼科等一批重点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医院与海军总医院联合开展了机器人实施脑立体定向手术,与武 汉兰丁合作开展了DNA早期肿瘤诊断检测技术。医院开展的绿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干细胞移植术、等离子体低温组织消融术及髋、膝关节置换术、超声乳化加晶 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特色中医肛肠疾病的治疗、小儿麻痹矫治手术、冠脉搭桥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换瓣术、经尿道镜气压弹道 碎石术、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腹腔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脊椎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骨科显微外科重建创伤性神经瘫、神经束游离移植术、鼻窦内 窥镜手术、糖尿病的治疗等技术处于区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9995
22667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坐落于美丽的西部边城乌鲁木齐,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原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基本达到“西北先进,对中亚地区有较大影响,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医院”的定位目标。
10396

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