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本期期刊的正文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联合软组织瓣修复喉癌术后缺损疗效的客观评价

第一作者:孙丰林 编号 : #113523#
2014-11-12
我要评论

孙丰林  于海洋  徐会娟  许荣  王海鹏  夏拥军  王惠忠


  目的:采用声门区形态学参数以及嗓音参数客观评价室带下拉联合颈部带状肌肌筋膜瓣修复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喉腔缺损的疗效。


  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47例早期声门型喉癌男性患者。年龄60~75岁,平均68.5岁。病程4~11个月,平均7.2个月。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TNM分期标准,T1aN0M0期28例,T1bN0M0期14例,T2N0M0期5例;均累及前联合。喉部分切除术后,采用室带下拉联合带状肌肌筋膜瓣修复喉腔缺损。术前1 d及术后1年,应用螺旋CT扫描喉部声门区,测量喉部声带突平面的声门区前后径、两侧声带突间距离(简称声突间距)及声门区软组织厚度,评价联合软组织瓣对喉结构重建后形态的影响;检测嗓音参数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声门噪声能量(normalized noise energy,NNE)及最长声时(maximum phonatory time,MPT),评价联合软组织瓣参与喉发音的效果。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示,38例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9例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切缘均未发现肿瘤。术后7~9 d颈部切口愈合;44例于术后9~11 d拔除气管套管,3例于3周拔除气管套管。47例患者均在术后3~4 d顺利经口进食。患者均获1年随访。术后1年,患者声门区前后径较术前1 d显著减小(t=15.161,P=0.000),声突间距及声门区软组织厚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患者Shimmer、NNE及MPT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0及Jitter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室带下拉联合带状肌肌筋膜瓣可有效修复喉部分切除后的喉腔缺损,维持术后有效气道的建立;其不仅对喉形态无显著影响,还可作为新喉的有效发声振动体。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期刊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