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约70%的癌症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转移。脊柱是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据统计转移至脊椎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和肝脏,居第3 位。尸检研究表明约有30~90%以上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有脊椎转移。据估计,其中大约10%有脊柱转移的相关症状。随着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脊柱转移的发生率也不断的增加。脊椎转移瘤以胸(70%)、腰椎(20%)为多见,其次为颈椎和骶椎,好发年龄为40-65 岁。最容易产生脊椎转移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其中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为多见。
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的日益进步,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外科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外科治疗日益成为脊柱转移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约70%的癌症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转移。脊柱是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据统计转移至脊椎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和肝脏,居第3 位。尸检研究表明约有30~90%以上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有脊椎转移。据估计,其中大约10%有脊柱转移的相关症状。随着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脊柱转移的发生率也不断的增加。脊椎转移瘤以胸(70%)、腰椎(20%)为多见,其次为颈椎和骶椎,好发年龄为40-65 岁。最容易产生脊椎转移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其中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为多见。
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的日益进步,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外科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外科治疗日益成为脊柱转移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约70%的癌症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转移。脊柱是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据统计转移至脊椎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和肝脏,居第3 位。尸检研究表明约有30~90%以上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有脊椎转移。据估计,其中大约10%有脊柱转移的相关症状。随着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脊柱转移的发生率也不断的增加。脊椎转移瘤以胸(70%)、腰椎(20%)为多见,其次为颈椎和骶椎,好发年龄为40-65 岁。最容易产生脊椎转移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其中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为多见。
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的日益进步,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外科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外科治疗日益成为脊柱转移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一、 脊柱转移途径
1、转移途径:肿瘤转移至脊柱的途径主要为3 条:
肿瘤直接播散;
顺行转移:经动脉系统血行转移;
逆行转移:经大静脉系统与脊椎静脉丛(Batson 静脉丛)交通逆行转移;
淋巴道转移:少数淋巴道转移。
2、转移机制:于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转移机制迄今尚缺乏最后的定论,但已经明确多种因素涉及到了脊柱转移癌的形成过程。
(1) 解剖学因素:脊椎骨属于红骨髓,具造血功能,血供丰富,血流速度缓慢,流速具有多样性,同时其血窦缺乏基底膜包围,这一微结构有利于肿瘤细胞滞留并穿出血窦;
(2) 循环系统因素:正常脊椎静脉系统位于硬脊膜和脊髓周围的无瓣静脉丛,它既独立于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和肺静脉成为专门体系,又有交通支与上、下腔静脉联系。脊椎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甚至可停滞或逆流。因此,从肺部来的癌细胞进入大循环后容易在脊椎停留,形成顺行转移。而另一些器官如乳腺、前列腺和结直肠可直接通过椎体静脉丛引流到椎体,形成逆行转移。
(3) 分子生物学:脊柱肿瘤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表面性质的变化、基因表达、细胞外基质变化及细胞骨架变化等多方面。同时还包括宿主组织自身的一些变化过程,如研究表明正常骨组织更新过程中出现的I 型胶原、骨钙素片段可趋化转移的肿瘤细胞。另有研究表明宿主病灶中的TGF—β、PD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BMP 可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转移灶的形成。
进一步深入了解脊柱肿瘤转移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是在临床和科研中设计或筛选合适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脊柱肿瘤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脊柱转移肿瘤的诊断
(一). 临床表现
(1)疼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约有70%病人均以疼痛起病。疼痛常逐渐变为持续性加剧,夜间痛明显,制动多无效,疼痛严重者服止痛药也无效。大约有50%的胸脊髓损害患者在脊髓压迫症状出现即出现神经根性疼痛。疼痛因病灶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转移可表现为痛。上颈椎转移常伴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对于上颈椎转移应注意,由于上颈椎椎管相对较宽,早期患者并没有脊髓的压迫症状,此时疼痛可为唯一的症状。
凡有过恶性肿瘤病史者,不明原因的脊柱部位疼痛,应高度怀疑是否有椎体转移。
(2) 脊髓压迫症状: 转移性肿瘤常很快出现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症状。由于脊柱转移性肿瘤主要位于椎体,往往从前方压迫锥体束或前角细胞,故常以运动功能损害先出现。与其他脊髓病损类似,括约肌功能损害往往提示不良预后。研究表明术前Flank 分级低常与术后预后不良或并发症增多有关。如颈椎肿瘤累及交感神经丛则可出现Horner 综合征。
(3) 活动受限及畸形: 如上颈椎转移肿瘤累及枕寰关节或寰枢关节会引起头颈部的活动受限、僵硬。部分患者可出现斜颈,长期斜颈导致头面部发育不对称。其余部位的脊柱转移肿瘤压迫神经根也可出现相应的畸形。
(4). 病理性骨折:有轻微外伤或根本没有任何诱因,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此时疼痛加剧,可以很快出现截瘫等。
(5). 全身症状:有原发癌表现者,全身情况差,常有贫血、消瘦、低热、乏力等。
(二). 影像学
脊柱转移瘤影像学上可表现为溶骨性改变、成骨性改变和混合型(同时兼具两者改变)三种情况。但以溶骨性改变为主,约占70%。直肠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发生脊椎转移,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成骨型变化可见于部分前列腺癌、乳腺癌的硬癌及鼻咽部和骨肉瘤等肿瘤发生脊柱转移时。
(1) X 线: X 线平片依然是目前最简便、快速和经济的诊断脊柱转移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X 线平片分辨率较低,尤其是对软组织分辨率较差,因此对于早期脊柱转移灶无法显现。研究表明大约有30%~50%病人出现X 线改变以前椎体就有破坏。轻微的椎体破坏,X 线片不能显示,有报道认为只有当椎体骨小梁破坏达50%~70%时,才能在平片上表现出来。脊柱转移癌X 线平片早期仅表现出松质骨的稀疏,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病椎的上、下椎间隙常保持不变。X 片上如显示椎弓根的破坏,称为“椎弓根阳性”,对于诊断椎体转移具有很大意义。
(2) 脊髓造影: 又称之椎管造影(Myelography),指通过穿刺将造影剂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并使之显影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判断确定椎管形态上是否改变,椎管的情况和脊髓受压情况等。可用于初步鉴别脊髓受压是由于肿瘤还是椎间盘突出引起或椎体后部增生的骨赘引起等。目前常用的为低毒低渗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剂,如欧乃帕克(Omnipaque)。硬膜外肿瘤,可显示肿瘤压迫蛛网膜下腔,使之部分或完全阻塞,阻塞端呈水平或锯齿状中断。但该检查是创伤性检查,应注意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椎管内感染、出血、造影剂刺激和过敏反应等。
(3) CT 及CTM(CT 脊髓造影): 主要的优点在于可明确骨皮质及小梁的微小破坏,能准确显示椎体的溶骨性或成骨性病灶以及肿瘤侵入硬膜外腔或椎旁软组织,可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CTM(CT scan after myelography)即常规的脊髓造影后,行CT 扫描,这种方法比单纯CT 扫描,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进一步了解脊髓受压和程度。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应注意单纯行CT 扫描时容易遗漏跳跃的多发病灶。
(4). MRI 检查: 对于诊断脊柱转移性肿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MRI 能反映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局灶性溶骨性病变在T1 加权上一般表现为低信号,在T2 加权上由于出血、坏死或炎性反应而常表现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但信号变化缺乏异性。局灶性硬化的病变在T1 和T2 加权上均表现为低信号。通过MRI 上所反映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对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在MRI 上出现骨髓异常信号、脊椎后结构破坏及同时椎间盘的形状基本正常常提示恶性疾病。MRI 上出现多发椎体跳跃性受累、椎间盘嵌入征、椎间隙扩大征及附件受累也是诊断脊柱转移肿瘤的有力依据之一。
但MRI 难以鉴别一些同样累及骨髓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白血病骨髓浸润等。
注入造影剂Gd-DTPA 增强扫描的情况下,MRI 在显示肿块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同时可根据动态扫描病灶内的增强情况下信号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区别大部分肿瘤的良、恶性。MRI 对于界定肿瘤的反应区也有重要的意义,能为手术中行整体或广泛切除的范围提供依据。
(5). 核素骨扫描(ECT) 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在检测椎体骨转移灶局部代谢改变时非常敏感,诊断价值较大,可早期发现原发灶。核素扫描阳性时,异常骨至少占正常骨的5~10%。应注意到肿瘤侵袭、创伤和感染均可产生反应性新骨形成,在ECT 上表现为异常浓聚。
(6).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与CT、MRI不同,PET 显像是在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生理或病理变化,是一种代谢功能显像,能在形态学变化之前发现代谢功能异常。目前用于肿瘤显象的正电子核素标记药物主要分4 类:①肿瘤代谢示踪剂,如葡萄糖及氨基酸类似物等;②血流灌注象剂;③肿瘤特异性显象剂,如单克隆抗体及受体显象等;④其他,如核酸显象、缺氧显象等。其中, 以18F-FDG 为临床应用最多。PET 在肿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①良恶性肿瘤的鉴别;②肿瘤病灶的早期定位,有助于发现一般手段难以发现的微小原发灶和软组织转移灶;③肿瘤病程的分期与预后判断;④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复发的早期判断与复发灶的定位。
(7).血管造影(Angiography) 对于怀疑原发肿瘤为富含血供的肿瘤患者,例如肾细胞肾癌、甲状腺癌、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肝细胞肝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血管造影对诊断和治疗都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对于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血管造影可以对肿瘤的血供进行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如果术中出血过多,可能会影响手术视野,从而不能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大量出血还会使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对于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血管栓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
(三).病理活检
作为确诊脊柱转移性肿瘤的重要依据。对于难于判别性质的脊柱占位病变,可考虑进行术前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活检主要有切开活检或穿刺活检。如病变位于椎体,在椎旁无法取到活检样本,可选择经椎弓根的穿刺活检,但其风险较大。
对于首发于椎体,同时又分化比较好的转移癌,可根据活检或切除后的标本,识别其组织来源,如甲状腺癌、肝细胞癌等。
(四). 实验室检查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沉、肝肾功、血清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尿钙及尿磷等。脊柱转移癌患者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血红细胞减少、血白细胞计数略升高、血沉增快、血浆蛋白下降和白蛋白与球蛋白倒置。溶骨性骨转移先在尿内有尿钙显著增多,若病情进展血钙将进一步增高。
2.肿瘤标志物 根据原发肿瘤的不同可有一些不同的肿瘤相关标志物,如CEA、PSA、CA199、CA120等。
3. 生化标志物 研究发现血清含有多种反映骨代谢早期改变的生化标志物,与溶骨反应相关的有I 型胶原C 末端(C-telopeptide of collagen I)、α1 链C 末端(C-telopeptide of an α1 chain)等;与成骨反应有关的有: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前胶原ⅠC 末端前肽(procollagen I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前胶原ⅠN 末端前肽(procollagen I N-terminal propeptide)、吡啉啶等。然而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溶骨性标志物还可用于双磷酸盐治疗骨转移的疗效评价。
三、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
(一)手术治疗原则
脊柱转移性肿瘤是脊柱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也是脊柱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方面。然而患者一旦发生脊柱转移后,其生存期有限。对于何种患者应于何时行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研究的焦点问题。脊柱转移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肿瘤病理类型、转移情况、脊髓压迫情况、患者一般状况及基础疾病等。相对而言,骨髓瘤、淋巴瘤和部分软组织肉瘤转移生存期较长。腺癌转移中,以乳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前列腺癌生存期相对较长,肺癌和肝癌生存期则较短。一般认为准备行手术治疗时,患者的预期存活时期一般不应短于半年。
手术目标:目前认为脊柱转移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目标是:
恢复或保留充分的神经功能
缓解疼痛
切除肿瘤或肿瘤减压
(4)确保即时的或永久的脊柱稳定。
手术适应证:一般认为脊柱转移肿瘤手术主要适应证为:
预期生存寿命大于6 个月
(2)脊柱不稳与畸形或椎间盘、骨折片压迫脊髓、马尾和(或)神经根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
(3)顽固性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转移灶对放、化疗不敏感或经放、化疗后复发引起脊髓压迫;
(5)切开病理活检明确椎体病变性质。
一些学者将肿瘤学的治疗概念引入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认为手术选择应与患者的预后相联系,并尝试建立一些脊柱转移癌预后的评分系统,以更好地选择治疗方式。如Tokuhashi 评分、Tomita 评分、van der Linden 评分等等。
如Tomita 等建立了一种脊柱转移肿瘤的评分系统,由3 种预后因素组成,包括1、原发肿瘤病理分级 : 生长缓慢—1 分,中度—2 分,生长迅速—4 分;2、脏器转移情况:可治疗—2 分,不可治疗—4 分;3、骨转移情况:单发或孤立—1 分,多发—2 分。每例累计总分。每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策略依据其治疗目标:1、生存期长,需长期局部控制(评分为2~3 分),行广泛切除或边缘切除;2、生存期中等,需中期局部控制(评分为4~5 分):行边缘或病灶内切除;3、生存期短,仅需短期局部控制(评分6~7 分):行姑息性手术治疗;4、终末期(8~10 分):仅行非手术支持治疗。作者以此评分系统进行前瞻性研究,治疗61 例病人,其中52 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43 例(83%)获得椎体转移灶成功的局部控制。这一治疗评分系统不单纯从外科治疗出发决定病人的治疗选择,而是立足于肿瘤治疗的综合治疗概念决定病人的治疗方式。进一步推广有待于更多的研究。
Tokuhashi 等也发明了一个评分系统(表2)。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原发癌的部位、是否合并瘫痪、体力状况评分(卡氏评分,百分法)、脊柱外骨转移肿瘤的数量、椎体转移肿瘤的数量和内脏转移肿瘤的数量,总分为0-15(从预后差到预后良好)。因为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所以侵袭性越小的肿瘤其评分越高:甲状腺癌、乳腺癌和类癌均为5 分,肺癌、骨肉瘤、胃癌、膀胱癌、食管癌和胰腺癌均为0 分。Tokuhashi 评分为12-15 的患者应行手术切除肿瘤,9-11 分的患者应行姑息性手术,而8 分及以下的患者应行保守治疗。他们前瞻性的研究了118 例患者,发现预测评分和生存期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图1)。
表1 Tomita 脊柱转移肿瘤分期
表2. 修订版Tokuhashi 评分系统
图1. 不同评分患者的治疗策略
(二) 手术入路的选择
1. 前方入路
最常见的是经胸或腹膜后前外侧入路。适合于病变位于椎体的单节段或两个相邻节段的转移瘤。能够对椎管前方致压物进行充分显露、切除与减压,缺点是手术难度与创伤大。且不适合有肺部、纵隔或腹膜后病变的患者。另一缺点是椎管前方减压操作接近完成时才能看清神经组织,增加了神经损伤的风险。
2. 前后联合入路
此入路适合于病变同时涉及椎管前、后方或造成脊髓环形受压的患者,可以对脊髓进行全面减压,进行更大范围的全脊椎切除。以获得具有安全边界的肿瘤完整切除,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可以分一期或二期完成。此入路曾经受到一些学者的推崇。他们强调更具侵袭性地切除转移瘤,以期获得更好的症状改善、局部肿瘤控制甚至生存预期。
3. 后外侧入路
此入路特点是可以同时对椎管前、后方充分显露,以完成环形减压以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特别适合病变明显向后柱扩散的广泛脊椎转移患者、因全身情况衰退或已行原发瘤手术无法耐受前路手术者。其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前后联合入路的较高风险与并发症,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有人认为后外侧入路比前方入路有更宽泛的视野,不必通过前方结构即可辨认硬膜囊。能够向邻近节段延长显露以从正常的硬膜外间隙切除肿瘤.沿侧方易于辨认和分离神经根,这些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该入路的缺点是不能获得硬膜前方的直视显露。
4. 后方入路
传统的后方入路适合于多发病变、生存预期短、全身情况差的姑息性手术或病变局限于椎管后方者,包括后路肿瘤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路固定术或二者结合。其缺点是不能有效解除椎管前方致压物,而仅局限于后方的病变并不多见,因此实用价值有限。过去盲目进行后路椎板切除手术,神经功能改善率仅为38% 50%。在后外侧入路实现由后方切除椎体肿瘤、脊髓减压基础之上,随着全脊椎整块切除概念的发展,Tomita 等逐渐完善了特有的后路手术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后路手术,采用特制的线锯行双侧椎弓根截骨,将脊椎后半部整块切除。以椎弓根螺钉系统稳定脊柱,通过对侧方神经、血管的必要处理及向前方剥离椎体,于上下椎间盘水平以线锯离断脊椎前半部,从侧后方取整块椎体,同时重建前柱缺损 此技术用扩大切除范同的后方入路能够完成全脊椎切除术。
(三) 手术方式选择
1. 脊柱转移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
(1) 姑息减压手术:主要为椎板切除,也可在同时行后路稳定性重建。但疗效较差,并不优于放疗。
(2) 肿瘤切除术:
①囊内切除(Intracapsule excision)或病灶内切除(intralesion excision):指在肿瘤的包膜或反应区内行肿瘤切除术,肿瘤切除不彻底。
②总体切除(en bloc excision): 包括:
a. 广泛切除(Wide excision)一般指在肿瘤包膜或反应区以外切除肿瘤。脊柱肿瘤由于毗邻大血管、重要的脏器和脊髓等重要的结构,常常难以实现。
b. 边缘切除(Marginal excision)沿肿瘤包膜或反应区的切除。
③全椎节切除(Complete Spondylectomy):完整切除1 个或多个受累脊椎。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合适的患者行全椎节切除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全椎节切除术一般通过前后联合入路,一期或二期完成。Tomita 等曾报道24 例脊柱转移癌,经后路一期全椎切切除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全椎节切除手术难度较大,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全椎节术后的重建是手术的一个关键问题。Itaru 等经生物力学测试,认为腰椎全椎节切除术后前路Cage 重建内固定+后路短节段内固定优于前路Cage 重建+多节段后路内固定及前路Cage 重建内固定+后路多节段内固定,在提供充分的前柱稳定性的同时避免了多节段的固定。
Crockard、Harms 及Tomita 等等国际知名的脊柱肿瘤外科专家成立了世界脊柱肿瘤研究小组(Global Spine Tumour Study Group, GSTSG),该小组旨在为脊柱肿瘤外科的治疗策略提供正确的导向。GSTSG 也为脊柱转移癌的手术策略的选择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标准(图2),外科手术策略可以分为姑息性减压、瘤体切除和全椎节切除。手术方式分为分块切除和整块切除。肿瘤的转移和切除方式密切相关,分为病灶内转移,和广泛转移/病灶外转移。对手术医生而言,准确、系统的选择手术策略和手术方式是很重要的,要用尽量普通的手术方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图 2 世界脊柱肿瘤研究小组制定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前,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的最新理念强调了全脊椎切除手术在单发脊柱转移瘤治疗中具有治愈意义。虽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与标准的切除减及重建手术相比,其可能会有更好的局部肿瘤控制及术后生存结果。
Halm 等强调,脊柱单发转移肿瘤同脊柱原发恶性肿瘤一样.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达到根除而不仅是局部控制病灶, 根除手术强调经病灶外(边缘性或广泛性)整块切除病灶。包括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必要时加上辅助治疗,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重要影响。手术根除转移灶可能性取决于肿瘤大小与位置,具体手术策略应以脊柱WBB 分区系统为指导。
Abe 等认为符合以下条件的孤立性脊柱转移瘤,才具备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适应证,即:(1)有脊髓受压症状或严重顽固性背痛;(2)原发瘤为非肺癌且已被根治性切除;(3)患者生存预期大于6 个月;(4)孤立性转移灶不超过相邻的两个椎体范同;(5)无其他重要脏器的转移:(6)脊柱病灶尚未侵犯硬膜囊、主动脉、下腔静脉等重要组织;(7)患者一般情况较好
(四)微创治疗
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经皮注射PMMA 到转移癌致塌陷的椎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疼痛和塌陷的方法。椎体成形术包括直接注射PMMA 到椎体,也可先用球囊扩张,然后注射PMMA。脊髓硬膜囊受压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症。对于无条件手术的患者,行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是一项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手段。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很少,大都和PMMA 渗漏有关。最近的一项关于脊柱病理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研究发现,其疼痛的完全缓解率达84%,没有一例有并发症发生。此项手术是安全且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对放疗敏感的肿瘤。椎体成形联合放疗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相关性疼痛是非常有效的。但值得注意是,它不适用于治疗有脊髓压迫症状患者,而在联合后路固定手术治疗时,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的有效的稳定脊柱前柱的治疗手段。
四、脊柱转移瘤的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方法。淋巴瘤、骨髓瘤和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乳腺癌、前列腺癌对放疗中度敏感。尽管某些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较短,但是合理的运用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手段,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期。根据放疗的方式可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根据放疗的时机可分为:术前放疗、术中放疗和术后放疗。
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主要目的为:1、局部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直接杀灭肿瘤细胞;2、缓解疼痛 约60~80%的患者在行放疗后其疼痛能得到有效地缓解。研究表明放疗后2 个月后可见到溶骨性破坏出现重新钙化。一般总剂量在50Gy 左右,超过这一剂量则可能引起放射性脊髓炎。
对于放疗的时机,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论。一些研究表明术前的放疗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主要为感染、切口不愈合等。主要原因为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了正常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同时局部的胶原组织增生、疤痕化所造成的。Tomita 等认为放疗对于椎体肿瘤软组织侵犯有效,但一旦病理性骨折发生,放疗对于预防椎体进行性塌陷是无效的。
目前认为,对于放疗时机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该病人的治疗方式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该病人拟行手术治疗则应先行手术,辅以术后放疗。
五、内科治疗
脊柱转移癌的内科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疗法。
(一)激素及内分泌治疗
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在脊柱转移癌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减轻脊髓水肿,保护神经功能,防治截瘫;②对于淋巴瘤、精原细胞瘤及尤文氏瘤有较为显著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以皮质类固醇单剂治疗髓外淋巴瘤可发现明显肿瘤负荷减小。
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是激素治疗敏感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对于这两类肿瘤,早期单用内分泌治疗对于改善神经功能及抑制肿瘤生长有重要意义。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尤其是绝经后和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激素治疗更有意义。70 年代以后,三苯氧胺和等新型内分泌药物应用于临床,因其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而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性激素药物。目前主要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为:三苯氧胺、氨鲁米特、孕激素及芳香化酶抑制剂。对于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目前内分泌治疗包括睾丸切除术、雌激素类药物。雄激素阻断类药物可用于二线内分泌治疗,主要有尼鲁米特、氟硝基丁酰胺等。
(二)化疗
对于全身化疗敏感的肿瘤如淋巴瘤、骨髓瘤、精原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对于转移性肿瘤,手术即使能从边缘广泛切除的瘤体,但不能消除所有的亚临床病灶。单纯依靠手术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亚临床病灶的存在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存活的主要原因。全身化疗可以对原发瘤本身进行治疗,同时能有效地消灭亚临床病灶,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目前多主张行多药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尽量降低肿瘤耐药性。
化学药物很多,目前多主张行多药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尽量降低肿瘤耐药性。化疗方案可根据肿瘤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案。
(三)骨溶解抑制剂
脊柱转移癌引起的溶骨性破坏可导致明显的骨痛、病理性骨折及高钙血症。近年来研制开发出了多种双磷酸盐。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羟基磷灰石的溶解,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进而阻止骨质的吸收。对脊柱溶骨性转移有明显止痛作用,并可治疗高钙血症。主要药物有①氯甲双磷酸二钠 骨膦 ②帕米膦酸二钠 博宁 ③帕米膦酸钠 阿可达
(四)免疫治疗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肿瘤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活性细胞输注以及基因转移技术等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成为现实。生物反应调节剂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奠定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肿瘤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主要与肿瘤患者突变的基因并没有成为有效的免疫靶点、病人的免疫状况个体差异及各自特异性免疫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尽相同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