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强 郑加法 赵昌明
目的 观察长段神经移植后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长段周围神经缺损中,移植神经再血管化过程以及与神经再生的关系。 方法 取6 ~ 8 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0 只(体重2.0 ~ 2.5 kg,雌雄不限),制备左前肢正中神经约3 cm 缺损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n=30)。对照组行正中神经原位吻合;实验组行正中神经原位吻合同时与肘静脉伴行,将移植神经外膜与血管外膜用神经吻合线缝合。术后1、2、4、8、12 周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12 周行透射电镜观察,对比分析神经移植段再血管化过程、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大体观察示,实验组术后1 周出现再血管化,术后2、4、8、12 周再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观察示,术后8、12周,实验组神经纤维再生速度、质量、数量均优于对照组。术后2、4、8、12 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0.32 ± 0.94)、(13.14 ± 1.22)、(22.68 ± 1.16)、(24.09 ± 1.27) m/s 和(9.18 ± 1.07)、(11.12 ± 1.03)、(19.81 ± 1.37)、(20.67 ± 1.19) m/ s,术后2、4、8 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 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01)。术后12 周透射电镜观察示,实验组髓鞘大小相近,鞘板脱层少,雪旺细胞形态正常,富含细胞器,其内可见正常微丝、微管及轴索内线粒体,轴索内线粒体无肿胀、空泡,嵴膜清晰,神经原纤维走行趋于正常。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面积、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分别为(5.93 ± 0.94) mm2、(0.72 ± 0.12) μm、(3.12 ± 0.12) μm,对照组分别为(5.28 ± 0.72)mm2、
(0.65 ± 0.09) μm、(2.98 ± 0.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6,P=0.002;t=3.271,P=0.002;t=4.533,P=0.001)。 结论 与周围静脉伴行的神经移植可促进兔移植神经段血管生成,对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