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颈椎损伤后截瘫病人的护理与治疗方法,观察气管切开手术及护理,对减少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2例高原颈椎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分为AB二组,每组16例。A组采用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与护理,B组常规治疗与护理。对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死亡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死亡率A组分别为25%、12.5%、12.5%,B组分别为62.5%、62.5%、62.5%。经χ2检验,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A组均小于B组。结论 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及护理可以明显减少高原颈推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死亡率的发生。
【关键词】 高原 颈椎损伤 截瘫 护理救治
颈椎骨折合并截瘫是临床脊柱骨科常见多发病,70%合并脊髓损伤。我院地处3200米的西藏高原,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如何更好的救治与护理此类患者是一大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均系我院骨科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住院病人。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16~60岁,平均(34.5±6.5)岁,均为外伤导致颈椎损伤合并截瘫,为C3~C7椎体骨折,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8例,合并伤失血性休克16例,其他部位骨折21例,颅脑外伤5例。常规:补液、输血等抗体克、颅脑牵引、甘露醇脱水、抗感染、积极治疗合并症,病情稳定及时进行颈椎外科手术内固定及时对症与营养支持治疗。A组16例,入院时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加常规治疗与护理;B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未及时行气管切开。
1.2 护理方法
(1)平卧硬板床、垫软褥,臂部置气圈,骨突处及受压部位用乙醇按摩,采取早期每2小时一次,晚期每4小时一次。(2)留置导尿,膀胱冲洗2次/日,定时夹管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床上大便。(3)防止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吸痰,行雾化吸入4次/日。呼吸训练(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练习、吹水泡)3次/日,每次10~15分钟,气管切开病人等脱机后进行,早期急救病人给予吸氧。(4)双下肢被动运动,肌肉按摩3次/日,每次10~15分钟。(5)头颅牵引护理:抬高床头15°~30°,头两侧用沙袋固定,枕部放棉圈,颈椎屈曲型骨折保持颈部略过伸位,伸展型骨折保持中立位,翻身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直线水平。(6)气管切开术后及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呼吸,防止呼吸道阻塞与压迫。体位过多不变动,头、颈上身保持同一直线,翻身或改变体位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脱出。注意创口及导管内有无出血,皮下气肿或血肿,防止伤口感染,更换创口敷料2次/日。随时吸痰,清除套管内分泌物,每2~4小时清洗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无菌内套管1~2次、每2~4周更换一次外套管,套管口盖双层湿纱布,抗生素+糜蛋白酶+生理盐水行雾化吸入4次/日。气管切开辅助呼吸患者,防止套管气囊破裂或滑脱,每4~6小时放气一次。术后进流食或半流食,早期呼吸困难及呛咳者先行鼻饲,病情稳定后再自行进食。自行呼吸功能恢复正常,先完全堵管24~48小时以上,呼吸及排痰功能良好,不发热,予以拔管,创口用凡士林纱布换药,贴蝶形胶布。根据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及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7)颈椎外科手术内固定术后护理 ①应用持续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直至平稳。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吸痰、雾化吸入。③保持头、颈、驱干同一直线进行翻身、移动、必要时用颈围成枕颌带牵引制动。④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渗血及引流液,保持引流通畅,有活动出血及时上报。
2 体 会
颈椎损伤合并截瘫极易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更易发生肺部感染,早期救治与护理,防止并发症对减少死亡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原缺氧,早期救治与护理显得更为重要。经过本组病员的救护结果,我们的体会是:经及时气管切开并辅助机械通气的患者,较未及时行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各项指标均明显低,表明及时行气管切开并使用机械辅助通气是早期救治颈椎损伤合并高位截瘫病人的重要手段,与国外相关资料报道一致[1]。防止与减少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发生,从而减少病人死亡极为关键。因为颈椎损伤合并高位截瘫病人,呼吸具有不同程度瘫痪,痰液不易咳出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最终引起死亡。及时行气管切开,便于吸痰,行雾化吸入,便于呼吸机的使用,加上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从而减少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的发生。而未及时行气管切开的患者,痰液不易咳出,不利于雾化吸入呼吸机的应用,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增高,导致死亡率显著增高。因此,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早期抢救颈椎损伤合并截瘫病人的十分必要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Eng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