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黄栀洗液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为黄栀洗液观察组和75%酒精对照组(各30例),疗程4天,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肿痛及血流变变化。结果 分别对疼痛、压痛、肿胀度及血流变等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黄栀洗液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第4天,能明显改善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降低血流变指标,减少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黄栀洗液;临床疗效
术后肿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术后并发症,尤其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处理不及时易引起小腿骨筋间室综合征、小腿挤压综合片等,后期切开减压术、截肢、急性肾衰竭等。所以“筋骨并重”,必要时“治筋重于治骨”。笔者自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采用黄栀洗液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60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黄栀洗液观察组与75%酒精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8)岁;损伤因素车祸18例,重物压伤6例,机械损伤6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3±10)岁;损伤因素车祸22例,重物压伤6例,机械损伤2例。性别、年龄、损伤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中“中药新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中医骨伤学》(第6版)[2]制订:(1)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患者。(2)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局部肿胀,重者张力性水疱,指(趾)端血、感觉、运动较健侧差,肢体活动功能障碍。(3)辅助检查:X线提示骨折术后改变,排除骨病、脱位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接受试验药物剂型,完成全部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者;(2)不愿意或不支持本方案,自行应用其他外用制剂或接受其他治疗方法;(3)合并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脏器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5)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确切评价者。
1.5 治疗方案
1.5.1 药物制备 观察组:黄栀洗液,规格每瓶100 ml,生产批号081016,湖南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对照组:75%酒精(湖南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分别将无菌纱块浸泡制备液体中,备用。
1.5.2 治疗方法 术后两组均采取常规抗炎、止血、补液、功能锻炼等对症处理。两组分别用黄栀洗液纱块或75%酒精纱块外敷创面或周围,用绷带包扎。
1.5.3 疗程 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
1.6 观察指标
1.6.1 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诊断标准[3]如下:出现与骨折不相称的剧烈痛及被动牵拉试验阳性。后者尤为重要,在没有测压的条件下,它是确立诊断的主要依据,且是定位的标志和手术减压的指征;高度肿胀;骨折远端部分有静脉回流障碍或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局部有麻木,蚁走感或肌无力。
1.6.2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VAS法对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即采用一条长约10 cm的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让受试者自己标出能代表本次疼痛程度的相应分值来评价疼痛程度。
1.6.3 压痛程度评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中“中药新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将压痛按照6级分类进行评分:无压痛(0分);有压痛,尚可忍受(2分);压痛明显,皱眉称痛(4分);稍压即痛,拒绝触摸(6分)。
1.6.4 肿胀度测量 在骨折端做标记,测量伤肢周径C伤,同时测量健侧肢体相应位置周径C健,(C伤-C健)/C健×100%即伤肢肿胀度。
1.6.5 血流变检测 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检测仪器及方法: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浓度为10~20 u/ml,采用北京赛科系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SA-5000自动血流变测试仪,37 ℃测试,标本离体后30 min~4 h内完成测试。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OCS)的发生率 两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可见观察组的发生率为3.3%,而对照组为26.6%,且组间比较,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