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孙卫东:拇外翻防治知识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3750#
2010-02-26
我要评论

    拇外翻是临床上常见足病。我国发病率约10-20%,在我国近1亿病人,95%集中在女性,本病除畸形外,常合并有拇囊炎疼痛、锤状趾、足底胼胝体疼痛等症状。,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此类病人的治疗意愿在不断增强,将成为新的一个现代化疾病。拇外翻是临床的常见病,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女性,在国外有些国家可高达50%,我国近年来穿高跟鞋的女性增多,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许多病人长期受到拇外翻疾病的困扰,不能参加社交活动,甚至行走也出现困难,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有的病人由于美观的原因,甚至出现自卑感。但在拇外翻得到治疗后,患者重新能够活跃在社交场所了。小切口手法治疗拇外翻是一种简便、高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劳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拇趾外翻?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撇,而拇趾的跟部又向内移,使得前脚象个三角形的“大蛇头” ,这就是拇外翻(北京俗称“脚觚拐”)。大拇趾外撇严重者可以位于第二、三脚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脚趾顶起来,日久可形成锤状趾。大拇趾跟部(实际上是第一跖骨)内移后,使得该处突起,容易与鞋形成磨擦,天长日久,该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红肿,滑囊形成,而产生拇囊炎。引起疼痛,甚至局部溃烂坏死造成感染,拇外翻病人因为前足生物力学异常,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硬茧子或“鸡眼”) ,走路引起疼痛,给工作、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而且也影响外形美观。 
二、拇外翻是怎么发生的?   
    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呢?首先有先天性遗传,据我们研究统计,有80%的患者有遗传因素且多数为母系遗传。后天因素有不适当的负重、站立行走过久、外伤、穿用鞋帮较硬的尖头鞋、高跟鞋等原因,使行路时足前方受力,拇趾挤向外侧,促进和加重拇外翻的发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因关节破坏形成半脱位,呈拇外翻畸形。 
三、拇外翻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多见于成年人,有遗传因素者,在青少年时期即可发生,中、老年后由于足肌肌力减弱,拇外翻常可加重,且女性多于男性,国外发病率高于国内,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这与穿高跟鞋与尖头鞋的习惯有关。近代由于西方鞋文化的侵入,我国中、老年的女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拇外翻通常由患者自己发现,其症状最多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的拇趾长轴与跖骨长轴形成尖角,这个夹角约15°。第一、二跖骨间也有9°以内的内翻,如果拇趾倾斜超过如上角度,且合并有拇囊炎疼痛,才可诊断为拇外翻。疼痛是主要症状,也是治疗的主要依据,疼痛主要来自第一跖骨头内侧,步行时疼痛加剧。有些患者二、三跖骨头跖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与疼痛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显,但痛感并不十分明显。再者,第二、三趾锤状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体征。 
四、拇外翻是如何进行治疗呢?  
    手术治疗拇外翻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一种主要手段,其手术方法有200多种,可归纳为五类:第一类:截骨术(伴与不伴软组织的松解术)。其优良率在76%-93%之间并有截骨处迟延愈合及骨不连的报道,国内报道优良率达84%。但上述手术均要大切口开放截骨,需用内固定或/和石膏外固定,术后病人需卧床,不能下地活动3 ~4周左右,且手术操作较复杂,软组织损伤较大,病人恢复慢。第二类,骨突切除术(伴与不伴软组织手术)。目前较为运用广泛是McBride手术,临床所见术后复发病例时有发生。另外因切断拇内收肌,造成新的肌力平衡失调,术后可形成拇内翻畸形。第三类,关节融合术,一般用于年龄较大、严重拇外翻,但术后跖趾关节功能丧失,约10%病人发生趾间关节疼痛性关节炎,内固定物引起骨感染。第四类,跖趾关节形成术,严重拇外翻合并有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者已逐渐淘汰关节融合术和跖趾关节成形术,取而代之是足部的硅橡胶人工假体运用。第五类:单纯软组织手术,单纯软组织手术疗效果欠佳,术后复发率高,运用不广泛。第六类,人工关节置换术。  
    综上所述,国内外目前对拇外翻治疗主要运用大切口,术中术后均应采用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慢,术中对前足的软组织损伤大,术后使足的负重受到影响,造成很多的合并症,其方法虽然有200余种,但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研究出一种术式简便、矫形满意、畸形不复发、术后少痛、不做内固定、术后能下地活动、恢复快、合并症少的新方法,将是本病治疗的趋势。 
五、小切口治疗拇外翻是怎么回事?  
    拇外翻的治疗是矫形外科界尚未解决的问题。医学界认为:拇外翻手术方法越复杂,疗效越差。拇外翻的手术方法应越简单越好。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医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