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骨化是指在软组织逐渐形成骨组织。多半发生在大关节周围,例如髋关节、肘关节等。诱早期局部有明显肿痛,关节活动受限。晚期由于骨组织形成,导致关节活动限制。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原始细胞增殖活跃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钙盐沉积,最终形成骨组织。
目前就创伤后截肢所致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及手术取出后的预后报道较少。
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骨康复科Potter教授等回顾了2001年9月11日至2005年11月30日之间因创伤和战伤所致截肢患者213例截肢案例的临床记录以及影像学资料,并且对其中的需要典型病灶切除的24名患者的25个肢体进行了额外的分析。同时对于其发生机制、损伤范围、截肢程度、取出术的时间、防止复发的预防措施以及其他的变量因素都进行了测定。通过确定临床和影像学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和随访期间止痛药使用以及患者对假肢的适应能力,发现在136个患者的213个残肢中出现了异位骨化,其中有25个病灶需要摘除。对异位骨化的程度和发展情况而言,在受损区域的最终截肢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他们断定:创伤相关截肢导致的异位骨化比较常见,特别对那些在原发损伤部位截肢,许多病人都表现不典型,或者可以通过假肢的调整来成功地控制。对于出现顽固性症状的病人而言,手术摘除可以带来低复发率、显著减少的止痛药用量以及可以接受的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