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自媒体时代让医生大有可为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21444#
2015-06-04
我要评论

  自媒体时代扑面而来。医生也不例外,同样写微博、发微信、晒照片、发表对热点事件的看法。然而,同是晒照片,有的医生收获了公众赞许,有的医生却遭遇谩骂、处罚;同样是发微博,有的医生收获百万粉丝,许多好医生却是仍然默默无闻。医生如何使用互联网为自己加分?如何借助自媒体维护自身形象?又如何防范自媒体可能带来的伤害?

  
同是“医生手术室自拍” 两个结局截然相反
  2014年6月,一条3名医生累瘫在手术台边的图片新闻成为热门话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建屏、陈靖、陈松三名外科医生,为一名脑部患多处肿瘤的病人连续做了32小时的手术。手术成功后,三名医生累得散了架,直接躺在了手术台边。此照片爆红网络,公众纷纷为医生点赞,呼吁理解医生的辛苦。有人称赞这是“以生命换生命”的奉献。

  同样是2014年,另一组手术室自拍照片却没有那么幸运。12月21日,西安某医院,一组医生在手术台前的自拍照在网上热传。随即引发网友争议,舆论一边倒地痛骂医务人员。不到一天,西安市卫生部门迅速成立调查组,并快速处分、免职了多名医务人员。接下来,医生含泪道歉,拍图过程进一步清晰。原来照片拍于几个月前,因刚刚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为患者保住了腿,免于截肢,且因手术室即将搬迁而拍照留念。

  同样是手术成功后的“手术室自拍”,医生也都是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但照片公布出来的效果却截然相反。是何原因呢?

  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和分享自身记录与新闻的途径。它一改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让传者与受众随时改变角色,形成点对点(Peer to Peer)的“互播”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所有参与者均以个人身份参加,并随时可以更换角色,新闻不经过中间人(Mediator)且不经过滤,直接传播给受众。

  正是自媒体的“互播”,使两次“手术室自拍”事件显得截然不同。从拍照者的角度理解,两次“手术室自拍”所表达的情感相似,都是医生在艰难的手术终获成功之后留下真实写照。然而,在自媒体的“互播”过程中,人们对照片的理解和“传播”不需要向拍照者求证,也不需要任何过滤。而是按照发布者自己的理解直接传播给其他受众。这是手术室自拍者所始料未及的。在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中,由于照片的手术台上还躺着病人,于是种种批评蜂拥而至,从违反手术室规定、侵犯病人隐私,直至草菅人命的,指责愈演愈烈。最初拍摄者想表达的情感已被批得“体无完肤”。

  可见,自媒体时代,拍医生工作照一定要谨慎,要了解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和风险,避免受到公众的指责。患者隐私保护一定不能忽视。拍照时涉及患者隐私之处应特别注意:1、处理发生时间:推迟或虚化发生的时间,不要让读者“对号入座”,保护患者隐私;2、隐去或虚构年龄、地域、性别、姓名;3、尽量虚化患者场景;4、避开敏感的角度;5、脸部隐私要尤其注意保护。

  医生需要互联网为自己加分
  当今中国老百姓看病普遍“认庙不认人”。同样一名优秀医生,在协和医院就门庭若市,走出协和可能会变成门可罗雀。

  然而,也有例外: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就是不同的一个。她利用微博爆红网络,粉丝数超三百万,即便她离开了协和这座庙,依然能获得老百姓认可。

  张强是另一个成功使用互联网的医生。这位Smile医生自由执业和组建医生集团,被业内同行和主流媒体称之为“中国医疗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标杆性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不仅增加了张强医生血管外科专家的个人知名度,使他的“体制外行医”之路走得更扎实,也牢固地确立了他在执业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阶段。好医生更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做“时代的医生”。

  微博和微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互联网必将使医院和医生越来越活跃。2011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大批医院纷纷开设官方微博,许多医学专家也开设了实名认证微博、微信。活跃医学专家的微博粉丝人数也越来越多。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大潮,毋庸置疑,医生们急需努力学习和掌握自媒体的新知识,将自身的专业优势恰当地融入互联网传播。通过沉默寡言来明哲保身是行不通的。因为,当一张不会说话的图片与高度自由的舆论环境碰撞时,公众对图片的不同解读就会空前膨胀,或称赞、或贬低、或客观、或主观、亦或歪曲……

  自媒体时代呼唤医生发声
  自媒体时代,医生的声音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极为重要。因为只有让患者了解医生的工作,才能使他们理解医生。医生需要主动呈现医学的真相。

  去年,湖南湘潭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起初,媒体的片面报道使舆论一边倒地将矛头指向医院。很快,相当多有正义感的医生,通过微博和微信发表科普文章和评论,从专业角度对产妇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这些评论说到了点子上,理性、平和兼而有之。通过及时引导,避免了公众陷入“自言自语”的情绪宣泄困境,最后舆论起于喧嚣止于理性。

  相反,201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恶性伤医事件,医生1死3重伤。当晚,某网站刊登该新闻并附带调查。调查中选择“高兴”的竟占到6成以上。难道真是网民都“幸灾乐祸”吗?其实这只是表象,调查结果和片面报道直接相关,更和医院专业、及时通报的缺位有很大关系。

  移动互联网的新应用,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医生有机会给更多的患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也有机会建立“医生品牌”。自媒体时代无疑将让医生大有可为。同时,医疗行为专业性极强。当医疗事件发生,各种观点弥散网络时,来自医生专业的、有立场、有担当的声音必须及时到位。医院和医生要勇于在第一时间提供“第一信息”。由医生发布专业性的分析,可以帮助网民甄别真假、判断是非、合理引导舆论,同时满足网民对事件完整信息的需求,建立医生品牌。

  自媒体时代的医生——今天你发声了吗?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