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患之一。传统教科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的纤维环( a n n u l u sfibrosus)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至今为止,尚无体内临床研究证实相关解剖学机理。
作为2013年度国际腰椎学会(ISSLS Prize Winner)临床研究论文获奖学者,印度Rajasekaran教授通过设计严谨的前瞻性研究提出了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解剖学机理。他所报道的前瞻性多途径体内临床观察研究选取1 8 1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同时与700例非手术病例比较,通过术前CT、MRI平扫和增强造影扫描、术中观察以及术后组织学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源于终板(endplate junction)的损伤和破裂,而非纤维环破裂。该研究运用临床影像学的诸多途径和方法,在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病例中观察到钙化的椎间盘或明显的终板骨性缺损,进一步的组织学研究发现软骨或骨性终板组织中可见突出的髓核组织,从而证实三分之二(6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主要源于终板的损伤和破裂。终板损伤和破裂主要包括四个类型:椎体边缘撕脱(46例),上缘缺损(30例),骨性撕脱(24例),以及上下终板同时损伤(4例)。该研究成果是首次在人体内临床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例可能是源于终板的破裂和损伤,而非既往观点的纤维环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