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的进一步加剧,关节外科正成为骨科领域内发展最为迅速的亚专业之一。从理念更新到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再到制造技术和手术技术的快速进步,广大关节外科医生和科研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在过去的数年中,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的统一领导下,关节外科学组以推动全国骨科关节专业的发展,促进各省市医院的学术交流,规范各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每年举办2-3个热点问题的专题研讨会,2次人工关节置换规范化培训学习班和每年一度的COA关节会场和国际会场的学术大交流,学组活动始终把关节外科的规范与提高作为工作重点,既注重现有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又加强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掌握,对一些热点问题始终关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摩擦界面的选择
摩擦界面的选择是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关节假体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使用较多的界面材料有金属、聚乙烯、陶瓷等,由此构成的摩擦界面组合有金属对聚乙烯、陶瓷对聚乙烯、金属对金属、陶瓷对陶瓷、陶瓷对金属等。目前,大量的年轻关节置换病人的出现和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都对假体的长期生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鉴于此,关节学组分别在2007年12月在成都举办行“2007年人工关节磨擦界面专题研讨会”,2010年1月在成都举办“全髋关节置换中陶瓷应用高峰论坛”, 对陶瓷对陶瓷、陶瓷对金属、金属对金属等几种新型摩擦界面的发展进行重点讨论。
1. 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第三代氧化铝陶瓷(BIOLOX forte)和第四代氧化铝基复合陶瓷(Biolox delta)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陶瓷材料的抗碎裂性能和耐磨损、耐相变性能,另一方面,氧化铝陶瓷磨损颗粒具有低级的生物活性,由此激活产生炎症因子TNF-β、PGF2等明显低于聚乙烯颗粒。陶瓷-陶瓷体外磨损试验表明,容积磨损率为0.5mm3/106周次。临床病例分析,陶瓷-陶瓷线性磨损率为0.001mm/年,是金属-聚乙烯配伍界面的1/2000,是金属-金属配伍界面的1/100。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主要适应证为:年轻、关节活动量相对较大的患者;而术后易导致假体撞击碎裂的患者应慎重。
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目前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体碎裂和高调摩擦音的问题。陶瓷假体碎裂主要与假体设计、关节安放位置不良有关,目前由于陶瓷材料和假体设计的改进,其发生率已经从26/100 000降到4/100 000以下。术后关节异响的发生率大约在4%~20%;出现原因可能为撞击、带状磨损或边缘承重,髋臼安放位置不良时也易出现;但其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摩擦音的出现多数不影响功能和使用。
2. 陶瓷对金属摩擦界面:近年来,在金属对金属以及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陶瓷对金属模式的摩擦界面。这种摩擦界面的主要适应证为: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但对于育龄期女性患者、合并有较严重全身性疾病或肾病患者以及对金属过敏的患者应慎重。从理论上讲,与金属对金属摩擦界面相比,这种界面组合模式可以降低金属磨损和减少金属离子的释放;而与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相比,又可以增加股骨头假体的直径。临床随访研究发现,患者术后短期血液、尿液中金属离子水平均明显低于金属对金属界面,而与陶瓷对陶瓷以及金属对聚乙烯摩擦界面接近。虽然陶瓷对金属模式的摩擦界面显示出较好的短期效果,但由于其出现使用的时间较短,病例数较少,因此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和评估。
3. 金属对金属摩擦界面:第一代和第二代金属对金属摩擦界面由于存在假体材料不良、设计缺陷、制作工艺粗糙等缺点,假体植入后短期失败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第三代金属对金属摩擦界面假体的出现,其在降低假体磨损率、缩小假体与骨的弹性模量差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使金属对金属假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势。金属-金属摩擦界面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使用大直径股骨头,但究竟选用多大直径股骨头最合适,目前尚无定论。此外,金属-金属可用于表面置换。因为相对较薄的金属臼杯可以保留更多的骨盆骨量。金属对金属摩擦界面的主要适应证为:年轻、对关节功能需求较高、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并除外育龄期女性患者、合并有较严重全身性疾病或肾病患者以及对金属过敏的患者。
金属对金属摩擦界面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①体内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其中脑、肺、肝和脾被认为是金属离子聚集较多的部位。如此高的金属离子浓度聚集在患者血清、重要器官以及假体周围,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尚不清楚。②金属离子的过敏问题,可能与金属离子引起体内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等因素有关。虽然发生率极低,但必须对此足够重视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③骨溶解和炎性假瘤,国外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金属-金属负重界面并不能避免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术后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溶解;此外,有部分患者术后发生假体周围炎性假性瘤样肿。由于金属-金属负重界面存在以上问题,国内最近1-2年倾向于金属-金属不做首选负重界面组合,表面置换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医院关节置换中心开展研究。
4. 高交联聚乙烯摩擦界面:自Charnley于1962年将超高分子聚乙烯应用于人工关节领域以来,金属-聚乙烯配伍一度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摩擦界面模式,但是普通聚乙烯颗粒诱发的骨溶解是THA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后逐渐发展至高交联聚乙烯的开发应用,高交联聚乙烯使材料抗磨损性能大大改进,从目前国内外随访资料显示,高交联聚乙烯线性磨损率、溶剂磨损率均较高分子聚乙烯大大降低,因此理论上讲,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也会降低。近年来出现的采用退火加工和射线照射交替作用制成的第二代高交联聚乙烯(X3HXPE),其抗氧化性和抗磨损性能均较第一代高交联聚乙烯明显增强。此外,还有采用高压晶体化法在较小的照射剂量下获得更好的交联,或在聚乙烯中加入抗氧化剂维生素E来降低自由基存留对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金属-高交联聚乙烯摩擦界面的主要适应证为:老年、对关节功能需求一般的患者。
二、髋关节方面的热点
1.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在亚洲人群中一直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ONFH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始终备受关注。从2006年开始,中华医学会关节外科学组已举办四届“全国骨坏死及髋关节疾病研讨会”,以专题讲座和学术论文交流的方式,重点探讨与骨坏死和髋关节疾病有关的临床、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由于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普遍认为外科分期治疗是ONFH主要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要优于保守治疗。外科治疗能够治愈ONFH或延缓ONFH疾病进展,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范围在20%以内,周围有硬化带的病例宜行髓芯钻孔减压;对缺血坏死范围超过1/3以上的病例可行带血管蒂骨移植或吻合血管游离骨移植等手术,临床有效率在78%~90.6%之间,能有效推迟患者接受全髋置换手术的生理时间。截骨治疗ONFH的目的是通过截骨使股骨头坏死区偏离负重区域,使软骨完整的、有活性的股骨头部承载应力,同时截骨还可降低股骨头髓内压。截骨术由于手术操作技术难度大、临床效果差别较大,以及远期失败后增加人工关节置换难度而未被广泛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肯定,有股骨头表面置换、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三种方式。近年来随着假体设计和假体材料的不断改进,高交联聚乙烯、金属-金属、陶瓷—陶瓷负重界面的广泛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满意,使以往认为的不惜一切代价保留股骨头的理念正在发生改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中期随访(5~8.2年)显示,107例115髋髋臼和股骨假体的生存率为100%。但对于少数<30岁的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治疗方式上仍有争议,对于腓骨移植、钽棒置入、生长因子或干细胞移植、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法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根据病情分期进行中远期观察。
2.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一度是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关节技术,具有不切除股骨颈,不破坏股骨上段的骨髓腔,最大限度地保持髋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特性的优点,而且其术后并发症较普通关节置换少,活动度好,较少发生脱位。主要适用于股骨头破坏较轻,股骨头旋转中心高于大转子平面,头颈直径比值>1.3的年轻病人。由于该手术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学习曲线长,国内大宗临床病例随访时间较短,加之近年来多家国外公司由于短期高失败率对产品陆续召回,在今年的学组活动中,学组专家建议应慎重选择病人,慎重在大型关节置换中心开展该项手术,已获得中国人自己的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随访资料。
3. 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溶解是指THA术后系列X线片上显示假体周围骨进行性破坏过程,影像学表现为假体—骨或骨水泥—骨界面渐进性增宽的透亮线或腔隙。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处理,骨溶解进展最终引起假体松动,假体固定失败。早期骨溶解无临床症状,直到进行性骨丢失导致假体稳定性受影响,主要表现为活动、负重相关疼痛,休息后缓解。X线检查是诊断骨溶解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多角度联合投照可提高阳性率。消除金属伪影的CT扫描,可以大大提高骨溶解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骨溶解需要与假体周围感染、应力遮挡、无菌性松动以及部分肿瘤相鉴别。
对无临床症状、柄稳定的骨溶解患者,可清除病灶、植骨,更换股骨头和聚乙烯衬,保留假体柄。对柄松动的骨溶解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翻修假体柄。髋臼侧骨溶解手术治疗的指征是进展性骨溶解、PE由于磨损不对称、股骨头磨穿PE。髋臼侧骨溶解在手术治疗时,不仅要处理骨溶解病灶,更重要的是消除诱发骨溶解的磨损颗粒的产生。具体治疗包括清除骨溶解病灶、骨移植材料填充骨缺损,更换PE衬和股骨头,臼杯松动时翻修臼杯。可以通过髂骨开窗直视下清除病灶、植入骨填充材料(自体或异体骨、脱钙骨基质、骨替代材料如硫酸钙骨水泥等)处理骨溶解病灶,也可通过X线或CT监视下骨溶解区注入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然后另取入路更换PE内衬和股骨头
4.髋关节翻修手术: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髋关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2002年美国髋关节翻修率占全部髋关节置换的17%,瑞典占7%,澳大利亚占14%。我国目前尚无具体数据,从华西医院病例数显示,髋关节翻修占髋关节置换的10%,而且逐年增加。导致失败原因:2002年国外依次为骨溶解、无菌性松动(69%)、 关节不稳(14%)、感染(7%)、假体周围骨折(5%)、其它(5%)。2008年美国髋关节翻修原因分析表明,关节不稳已成为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翻修主要原因。我国(华西医院病例)依次为骨溶解、无菌性松动(53%)、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9%)、感染(14%)、假体周围骨折(11%)、假体断裂(3%)。
翻修手术存在许多复杂问题,其重建技术包括取出失败的髋关节假体和骨水泥,评估和处理髋臼和股骨的骨缺损,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和假体,难点在于骨缺损的重建以及选择合适的翻修假体。为此,关节学组分别于
2008年3月在武汉召开“2008年全国人工关节翻修学术论坛”,于2010年3月在南京召开“假体周围骨折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于2010年4月在上海召开“关节置换高级课程”,达成以下共识。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主要有:AAOS分类,Paprosky分类,Gustilo分类和Gross分类等,相比较而言,AAOS分类简单,容易为广大医生掌握,在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髋臼骨缺损常常采用骨移植进行修复,根据供体来源分为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根据骨缺损类型分别采用结构性骨移植和颗粒骨移植。骨小梁金属的出现是材料学进步的又一大佐证,临床疗效证实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对于缺损不是很明显的节段型骨缺损,可以不进行骨移植而使用比原来假体稍大的非骨水泥型假体或骨水泥型假体;较严重的AAOS分类Ⅰ型和Ⅲ型髋臼骨缺损,通常需要结构性骨移植,其优点在于能够对假体提供结构性支撑和恢复缺损处的解剖结构。但应注意,采用大块结构性骨移植者一定要使用髋臼增强环和骨水泥臼杯,以避免结构骨短期内过度负荷,导致结构骨吸收。腔隙型骨缺损如果较小时,可以选用大直径的生物学固定髋臼杯,按照初次置换技术安装髋臼假体。修复较大的腔隙型骨缺损主要使用颗粒骨移植,颗粒移植骨起到充填和支架作用。在植入颗粒骨过程中,常常使用打压植骨技术(impact graft)。骨盆连续性中断型骨缺损的修复是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最难处理的问题,可以采用钢板将髋臼前后柱固定,或者使用髋臼增强环,并且在骨缺损处植骨。
股骨骨缺损的分类方法包括AAOS分类法、Paprosky分类法、Cross 分类法及Gustilo 分类法等。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是Paprosky分类法。Ⅰ型骨缺损采用普通初次置换非骨水泥假体即可;Ⅱ型和Ⅲa型骨缺损建议采用远端固定的非骨水泥假体,近端必要时可髓内植骨;Ⅲb型和Ⅳ骨缺损的难度最大,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采用髓内打压植骨+非骨水泥广泛涂层柄或组配式柄或骨水泥长柄、异体骨复合长柄人工关节(APG)。非骨水泥广泛涂层股骨假体具有既可承受轴向压力,也可承受抗旋转扭力的特点,可提供即刻假体稳定,并为骨长入创造了条件。但如果假体直径过大(大于13.5mm),则容易应力遮挡现象,导致股骨近端骨吸收风险。组配式柄,例如S-ROM以及MP假体的设计理念是同时追求假体近端和远端的最稳定化,通过干骺端锥形外套与股骨柄组合,提供良好的股骨近端和远端匹配。以往单纯采用骨水泥长柄治疗股骨Ⅲb型和Ⅳ骨缺损的方法已不再推崇。
对于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首先要对骨折进行分类,Vancouver分类法将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和骨质条件相结合,是目前国际上首选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法。Vancouver分类法将骨折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和C型骨折由于不影响假体柄的稳定性,可以按常规骨折处理。B型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尚无定论,B1型骨折一般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或记忆合金环抱器或异体骨板钢丝捆扎内固定。B2型骨折骨质条件好,处理的重点在于股骨假体柄翻修和骨折的治疗,是否行异体骨移植需根据假体取出后骨缺损的程度来定。B3型骨折最难处理,一般应采用长柄假体翻修,髓腔内松质骨粒打压植骨,并同时做异体皮质骨板移植,提高假体柄固定的强度及股骨侧皮质骨量。
三、膝关节方面的热点
我国的TKA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TKA在我国正蓬勃发展,国际上最新的关节假体、设计理念、手术技术与方法、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已经及时地在国内得到了传播与应用,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与鼓励下,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膝关节外科医师已经活跃在人工关节领域,国产人工膝关节产品也在迅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TKA数量逐年递增,已突破4万例/年。
与TKA技术进步相伴随的不仅仅是临床疗效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包括①患者年龄结构和社会学特征的变化,对TKA提出更高的要求;②如何处理各种重度膝关节畸形和既往被认为是TKA相对禁忌症的特殊病例,并获得同样良好的疗效;③多种不同设计理念的部分或全膝关节假体的选择;④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早期诊治;⑤膝关节翻修手术的原则与技术;⑥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的利与弊;⑦计算机导航下的TKA疗效,等等。上述问题,有的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有的仍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围绕上述问题,关节学组分别于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在北京召开“全国膝关节置换专题高级研讨会”,于2009年7月在大连承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膝关节外科高层峰会”,共同交流近年来我国在膝关节外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膝关节外科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
1.TKA术后高屈曲度:高屈曲假体VS高屈曲技术
TKA术后屈曲度被认为是影响人工膝关节功能评定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仿生学的发展及对膝关节运动学研究的深入,为获得更大的术后关节活动度,各大公司纷纷设计出了高屈曲度全膝假体。这些假体各具特色,但在设计上也具有以下共性:①加厚、加长股骨后髁关节面,使膝关节在高屈曲时与胫骨关节面的接触面积仍较大;②加宽、加高髁间柱,降低髁间柱与股骨凹槽的接触点,使股骨后滚更肯定,且不易脱位;③加深聚乙烯垫片的前方切迹,使髌骨和髌韧带在极度屈曲时仍不与胫骨前缘撞击;④加深、延长髌股沟,避免髌骨轨迹不良,减轻伸膝张力。目前争论焦点是高屈曲度假体能否使患者获得更高的术后屈曲度,对此我们进行了文献检索,Nutton, Wohlrab,McCalden,Seon等学者近年发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均未发现使用高屈曲假体会比使用标准假体屈曲度更大,而使用常规假体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屈膝效果。
目前认为,获得术后高屈曲度,首先是病人选择,术前活动度好的病人,术后活动度可以增加,部分病人达到高屈曲效果;而术前活动度差的病人术后活动度可以增加,但很难达到高屈曲效果;其次,应保证良好的手术技术,要做到4个避免:①避免关节力线不良;②避免关节线高度明显改变;③避免屈曲间隙过紧;④避免后方撞击;⑤避免膝关节前方填塞。
2. 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更精准的手术技术
对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作用聚焦在2个问题上。一个是计算机导航是否提高了假体位置安放和下肢力线对位的准确性。另一个是对其假体位置安放和下肢力线对位的准确性的提高是否提高临床疗效和假体使用寿命。前瞻性的随机研究证实计算机导航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截骨和假体安放的精确度,避免传统器械定位可能产生的误差,从而提高术后疗效,延长假体寿命。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征基本同传统的TKA,所有适合传统方法置换的病例均可在导航辅助下完成手术,尤其对那些在关节外存在严重畸形的病例较传统方法更显示出其优势。
计算机导航辅助对于TKA手术而言,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仍然要求熟练掌握基本手术理论和技能。要注意影响导航系统准确性的诸多因素:1、注册准确性:其失准较难估计,且无简便可靠的方法发现;2、定位技术:易受手术室背景光线和其他反射物的干扰;3、影像漂移:即手术进行中组织结构移位导致导航系统影像与真实位置的误差,这是导航系统最大的弊病。因此,术中要依靠熟练的传统手术技术,随时与导航技术相验证,不能盲目依赖导航。从目前骨科发展趋势来看,导航手术有着美好的前景,今天的投入,也许是明天的革命。
3. 单髁置换
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关节炎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由于失败率较高而弃用。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成熟、假体设计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膝关节单髁置换近年来逐渐增多。因为单髁置换提高假体生存率和手术创伤小,对关节结构破坏小;假体失败后转换成全膝置换不会造成过多的骨缺损,而且转换成全膝置换术后不会增加TKA的失败率。单髁置换的手术适应证包括非类风湿性关节炎且不伴随严重畸形的膝关节单间室退变,年轻、活动量相对较大的单间室膝关节疾病。单髁置换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在开展,其中、远期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4. 膝关节翻修
TKA翻修术前必须明确初次TKA术后失败的原因,否则翻修术后会很快重蹈覆辙。TKA术后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与时间和地区差异有明显的相关性。欧美国家早年使用铰链式假体时,翻修的原因常常是感染、假体松动和关节失稳。15-20年前,髌股关节并发症导致的翻修是全部病例的50%。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欧美国家TKA翻修的主要原因是聚乙烯磨损。假体松动、不稳和髌股关节并发症导致的翻修位居其次。在我国,由于TKA手术起步较晚,各地区技术水平差异大,目前最常见的TKA翻修原因仍然以感染为主。提示我们加强手术无菌技术、术前感染筛查以及合理应用预防性抗生素。TKA翻修术前明确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的另一目的是做好详尽的术前计划,包括人员的准备,工具和假体的准备。尽管TKA翻修过程中常常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这种意外情况会越来越少。
膝关节翻修目前主要在一些大医院、大的关节外科中心开展。在假体周围感染的二期翻修、假体周围骨折、严重骨缺损重建等翻修方面,采用各类技术包括假体取出技术、骨缺损重建修复技术、假体选择植入以及中远期随访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四.关节感染
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感染发生与否,取决于进入伤口的细菌的数量与毒力和肌体杀灭这些细菌的能力之间的对决。所有的措施之中,预防是关键。预防的措施在术前、术中、术后都应该贯彻实施。对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患者这种抵抗能力低下的患者应该特别重视,在手术之前必须纠正这些异常的内环境。对手术部位有真菌感染、备皮时产生微小创口、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存在的患者,也应该先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后再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全身性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手术中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层流手术室,限制手术室人员的走动,使用双层手套并及时更换,娴熟的手术技术以减少手术时间,避免手术中的暴力牵拉。手术后的预防工作同样不能马虎,血肿的及时清除,皮肤坏死、侵袭性操作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咽喉部的感染都应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像牙科手术、其它侵袭性检查等可能引起细菌入血的情况,都应该常规、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对感染性关节疾病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指针还存在争议。总的来说手术的适应症一定要严格把握:病人全身情况好,没有活动性的感染病灶,血沉小于20mm/h,C反应蛋白低于5mg/L,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条件良好等。在病灶清除时,尽量清除干净,对于感染病变的活跃性有疑问的,应果断地采用分二期置换的手术方式。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处理的方式总的来说有: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清创保留假体;一期或二期关节再置换;关节融合甚至截肢术等。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只适用于感染早期,且培养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的患者,但其作用有限。清创保留假体适用于病程3-4周内,无假体松动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原菌对抗生素敏感的患者。有时需要反复清创。一期再置换有住院时间短、瘢痕孪缩程度轻等优点,但对清创和无菌手术的要求非常高,手术后再感染的机会相对较大。二期置换术是普遍认为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关节融合是对顽固、持续的感染或局部骨与软组织条件太差,估计感染复发可能性大的患者的补救手术,控制感染仍是融合成功的关键。截肢手术是最终极的选择。对于加入骨水泥中的抗生素主要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几种,β-内酰胺类、红霉素、夫西地酸、多粘菌素等也有掺入骨水泥中使用的报道,但在掺入比例、对骨水泥的强度的影响、致敏性等方面都有尚未确定的地方。
五.关节登记随访制度
建立完善的关节登记制度和高质量的随访制度是一个国家关节外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登记系统可以获得完善的关节置换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导致手术失败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技术并促进假体的设计、制造水平,客观公正的平价不同假体的临床效果。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登记制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关节登记随访制度,关节的登记随访常常是单个医院或个人的单独行为。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全国性/或跨区域性的关节登记制度,以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水平的整体提高,从今年初开始,卫生部已在部分医院实施人工关节登记制度,这对于获得完善的关节置换资料,建立全国联网的登记系统,方便患者随访大有裨益。
关节外科学组组长 裴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