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的重点,也是治疗的难点。髋臼目前按照Letournel和Judet分型分为1 0 型, 主要包含5 种基本型和5种复杂型。后壁骨折是一种简单且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据L e t o u r n e l 统计的9 6 0 例髋臼骨折中,后壁骨折占髋臼骨折的24%。近20年来,随着创伤骨科内固定技术及影像专业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手术治疗移位的后壁骨折。根据AO原则,提倡解剖复位,重建稳定性及早期安全功能锻炼。随着手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类难治T型骨折的外科治疗不断被报道,后壁骨折被认为是髋臼骨折中最为简单的手术。但是,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真的很简单吗?
髋臼骨折往往由于高能量损伤,对于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 T i l e - C 3 ) 的患者, 往往需要优先稳定血流动力学。出血可来自动脉损伤,骨盆周围静脉丛的损伤、破裂。及时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止血。目前盆腔止血最常见的方法是骨盆外固定架固定、腹膜外骨盆填塞、血管造影栓塞术。血管造影栓塞术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控制动脉出血的最优方法。T a n i z a k i 等认为, 6 0 m i n内的早期骨盆栓塞治疗有助于提高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存率。文章指出对于这类患者早期行血管栓塞术可改善患者预后。但介入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在手术前就进行处理?对于T i l e - C 3 型骨盆骨折患者来说,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但经急诊抢救后直至患者恢复到能耐受手术,往往需要1~2周时间,患者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髋臼骨折手术时机(3~7d),从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并且增加了术后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