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本期期刊的正文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BMSCs 来源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研究

第一作者:郝增涛 编号 : #65338#
2012-05-17
我要评论

郝增涛   冯卫   郝廷    余斌

目的 探讨大鼠BMSCs 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植入大鼠桡骨缺损处的成骨作用和成血管作用。 方法 取分离培养至第3 代的SD 大鼠BMSCs 行成骨和成内皮细胞诱导并鉴定。分别将内皮细胞(A 组)、成骨细胞(B 组)、混合细胞(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比例为1 ∶ 1,C 组)均匀滴加于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上制备3 组细胞- 支架复合物,MTT 检测支架内细胞增殖活性。取2 月龄雄性SD 大鼠30 只,制作大鼠桡骨5 mm 长缺损模型并分别植入3 组细胞- 支架复合物(n=10)。术后4、8、12 周分别取移植物行HE 染色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RT-PCR 法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mRNA 表达。 结果 BMSCs 成骨诱导7 d 后ALP 染色可见细胞质内蓝染颗粒,细胞核呈红染;内皮细胞诱导14 d 后,CD34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棕色颗粒。MTT 检测示3 组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HE 染色示,术后12 周A 组未见明显类骨质形成,而有较密集的微血管结构及较多纤维组织形成;B、C 组可见均质的类骨质,呈条索状和岛状分布,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存在。术后各时间点A、C 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B 组(P < 0.05);A 组术后12 周微血管密度高于C 组(P < 0.05),其余2 个时间点A、C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 组3 个时间点OPN 和OPG mRNA 表达水平均较低,与B、C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C 组分别于术后8、12 周OPN mRNA 表达达峰值,4 周时OPG mRNA 表达达峰值。 结论 BMSCs 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按1 ∶ 1 比例共培养于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可以促进大鼠桡骨缺损部位骨的形成和血管化,促进骨缺损愈合。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期刊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