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年10期导读

第一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编号 : #113989#
2014-11-27
我要评论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又称为骨折不愈合,其发病率为5%~10%。骨不连治疗的前提是稳定的固定,目标是促使正常骨组织生长。由于自体骨植骨可提供力学稳定性、骨诱导性及骨传导性,因此,目前骨不连的治疗多以内固定联合自体结构植骨为主。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植  骨块优势的问题,薛汉中等撰写的“断端成骨能力区域划分对锁定钢板桥接技术联合植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意义”一文,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从3个方面将骨不连断端分为瘢痕组织、硬化死骨组织和正常骨痂形成组织,将前两者重新定义为成骨失活区、正常骨痂形成组织定义为成骨活跃区;同时提出在治疗骨不连时,植骨块应完全跨越成骨失活区,可最大程度发挥成骨效应,并将此理念应用于138例骨不连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在治疗骨不连时应彻底清除瘢痕组织和游离死骨、保留仍具有骨传导作用的硬化死骨。虽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未与常用的植骨方式进行疗效比较,但其提出的成骨能力区域划分的治疗理念为加快骨不连愈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骨质疏松、骨折较粉粹、血供破坏严重且骨折愈合能力差等原因,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和(或)合并骨折脱位、头劈裂骨折或解剖颈骨折的治疗对临床医生是一大挑战。目前多主张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姜春岩等撰写的“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一文,尝试采用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较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术后大、小结节的愈合率。作者认为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的设计可使三角肌作为肩关节前屈上举的动力直接发挥作用,进而替代部分肩袖肌肉的功能;同时,这种反球型设计可通过反转盂肱关节的对位关系,使盂肱关节的旋转中心内移,降低了肩袖肌腱的张力,从而更有利于大、小结节的愈合。尽管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并不能完全改善肩关节内、外旋转功能不良,也可能发生肩胛骨撞击、关节不稳或脱位等并发症,但仍可作为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肩胛骨体部骨折属于关节外骨折、临床较少见,以往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但部分明显移位的肩胛骨体部骨折畸形愈合后可能造成肩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和稳定性,出现外展无力、肩部疼痛等并发症,故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手术治疗。敖荣广等撰写的“外侧柱单钢板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的初步疗效”,对于肩胛骨体部骨折患者,尝试采用外侧柱单钢板治疗,不仅获得了满意复位和相对稳定的固定,也未出现肩关节持续性疼痛等并发症。作者认为治疗的关键点在于肩胛颈与肩胛体解剖关系的恢复、肩胛骨外侧柱的稳定固定以及不宜过早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偏短,只是总结了初步疗效,其确切的手术指征和远期疗效还有赖于多中心、大样本、长期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进行验证,但作者总结的治疗经验为这种临床较少见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