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创伤骨科学组在桂林召开全体学组会议,主要议题是:1、总结去年COA工作,2、确定今年COA主题发言题目与人选,3、讨论创伤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疼痛指南,4、总结学组基层教育情况。
一、2009年COA在苏州举办,创伤骨科分为两个分会场,这是学组第一次尝试两个分会场,主要目的是增加更多的自由发言,让基层医院医生有更多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问题:1、受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基层医院文章的质量和水平有限。2、年复一年的COA会议新临床进展与基础研究工作不多。3、听众往往随发言题目的兴趣走,所以有时存在两个会场一个冷清一个火爆的现象。4、对当前骨折治疗的热点问题有模糊的概念。譬如,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关节置换还是内固定观点不统一。5、发言者发言后不参加讨论。针对上述五种基本情况,学组在桂林会议上提出2010年COA会议如下改进:1、恢复创伤学组1个会场的发言格局;2、规范专题发言与自由发言;3、对骨折治疗的某些理念开展专题辩论性的讨论。譬如今年COA会议上将开展股骨粗隆间骨折关节置换或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的辩论;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邱贵兴院士倡导,由骨关节组组长裴福兴教授、创伤骨科学组组长王满宜教授负责组织。相信通过这种辩论形式开创COA 年会的新热点,吸引更多的医生参与讨论,从而明确一些基本概念。4、设立发言者的席位,这样发言后发言者停留在座位上等候问题回答。
二、学组基层教育情况
由学组秘书罗从风教授总结了过去一年创伤骨科学组基层教育情况,此项工作自从2006年启动以来已有5年的历史。创伤骨科学组在全国各地中小城市开展数十次基层教育学习班,目前已有一万多名基层医院医生参加这种培训。通过这种培训,使得基层创伤骨科医生在处理急诊病人时能够遵循正确的原则,减少骨折手术的治疗的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关于创伤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疼痛问题的讨论
术前与术后止痛问题始终未获得国内多数医生的重视。很多医师与患者均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的。近年来术后止痛概念已在国内某些医院开展起来。“无痛病房”一词值得商榷,但止痛的意义与使用方法应受到重视。在桂林学组会议上,由云南省二院创伤骨科主任陈仲介绍他们的经验,全体委员参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许多委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建议,但一致认为创伤骨科病人围手术期止痛是一项有意义的临床工作,同时指出创伤领域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值得讨论。例如,创伤骨科病人的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有自己的特点,制定骨折病人DVT的预防与治疗非常重要。
四、2011年工作展望
1、重视教育工作
教育创伤骨科学组工作中始终是最重要的环节。创伤骨科学组已经成立了教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查基础教育的幻灯。因为学组全国委员来自不同的省份,水平也大有不同。每位委员的发言是代表学组表达在骨折治疗某一方面的理念,尽量介绍成熟的理论与经验。所以从幻灯的制作、发言的质量、观点的正确与否均影响全国创伤骨科医生对骨折治疗的理念。我们相信此种措施是对听众负责的态度,也体现了学术上的严谨性。
另外,在明年的COA会议前创伤骨科学组准备开展住院医师培训班,讲师由创伤骨科学组委员承担,采用低收费的办法。收费的目的是使大家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体现这种培训的价值。这种培训班将涵盖全部创伤骨科的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等项目(如:外科切口的缝合、石膏技术、人工骨操作等)。学组相信将在明年的COA会议上成为又一亮点。
2、创伤骨科领域与相关的学科合作的创新
目前创伤骨科的发展处于平台期,在骨折的治疗上无明显实质性的突破,因此需要我们参与到其他学科里寻找亮点。譬如今年COA我们开展了股骨粗隆间骨折关节置换与内固定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辩论,实质上是骨科领域内部的一种讨论。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一个热点问题。这样可以全面地反映骨科领域里对一种治疗方法产生不同效果的评价,减少学科的过细划分带来的弊病。同时也要到非医学领域找到可利用的价值,譬如工业领域机器人导航等方面用于骨科的发展。创伤骨科学组提倡创新精神,我们要在自己已经非常熟悉领域里更开阔我们的眼界,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伤学组组长 王满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