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是常见的外科手术,主要通过对断裂的ACL修复,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目前适用于ACL重建的自体移植物只有腘绳肌肌腱、股四头肌肌腱和骨-髌韧带-骨(BTB),其中,BTB在骨对骨的隧道修复中占有优势。
术中通常将移植物以等长的形式放入患者体内,此种方式的移植物可以将前膝的稳定性控制在1mm的范围内。解剖性的ACL重建已经表现出可喜的临床效果。对ACL的解剖学重建需要关注一点:解剖性的重建移植物在膝关节运动期间受过多的拉伸力影响,降低了自身的等长性。应用影像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ACL解剖学重建移植物的理论长度变化值为3-6 mm。
日本大阪大学的Yasuhiro Take医生等人开展了相关研究,比较了BTB移植物在两种ACL重建术式中的长度变化,两种方法分别是等长圆形骨隧道(IRT)和解剖性的矩形骨隧道(ART)术式。该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等长和解剖学重建ACL 的原理,在其长度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比较患者接受不同方法的生物力学差异。
研究人员将133例ACL重建的患者纳入研究,均行BTB移植手术,其中IRT式22膝,ART式111膝。前者移植物长度变化量为1.0 ± 0.7 mm,后者移植物长度变化量为3.4 ± 0.9 mm。根据Mann-Whitney U试验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01)。
本研究结论为ACL自身的长度变化为3-6 mm,接受ART术重建的ACL与其自身ACL的生物力学性能更接近。
(本文源自:Asia-Pacific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 Arthroscopy, Rehabilitation and Technology 2 (2015) 85-89)
审阅编委:臧建成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跟随秦泗河教授学习和践行外固定肢体延长、肢体矫形与功能重建技术。师从张洪教授专攻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保髋重建及复杂关节置换。致力于先天和后天各种骨关节畸形、发育不良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各种肢体畸形的矫正与重建,应用外固定技术治疗各种肢体畸形,以及严重创伤,运动损伤及创伤后遗症的微创治疗等。 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修运动医学,在清华大学垂杨柳医院研究Ilizarov技术。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政府资助课题3项,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级骨科学术研讨会。兼任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中国部委员,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 中国部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委员会(CEFS)委员,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肢体功能重建与外固定工作委员会秘书,《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