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外科作为骨科学的的重要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材料学、制造技术、生物力学的迅猛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节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术式、新器械层出不穷,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和膝关节疾病的较为成熟的有效治疗举措。
我国关节外科技术起步较晚,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关节置换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随着我国学者在国内的学习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与国内外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我国关节外科技术与国外差距逐渐缩小,某些方面甚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美国,已成立了单独的髋膝关节外科协会及肩肘关节协会,在欧洲部分国家,关节外科也已经作为独立的学术组织进行学术培训和推广。
新一届的中华骨科学会成立后,相继对各学组进行了改选。新一届的关节外科学组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当选的关节外科学组组长,对于未来的工作有如下的设想和安排:
1. 将关节外科学组进一步细化成为髋关节工作组和膝关节工作组。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组对于后续诸如继续医学教育讲师的委派、专业培训大纲的编写。
2. 推动关节置换技术标准化以及准入制度等指导性文件的制定工作。进一步规避医疗风险。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并发症较多手术,一旦手术失败则很难补救。因此开展关节置换术应有规范化的术前准备、标准化的手术流程、术后相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而且,由于关节置换手术需要在高洁净度和层流手术室进行,因此对开展关节置换手术所需硬件设备与条件的规范化同样相当重要。因此,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应当制备严格的准入制度。
3. 仿效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关节置换等级制度建立中国关节置换等级制度和工作站。 瑞典于1979年即开始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关节置换登记制度。通过登记系统可以获得完善的关节置换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导致手术失败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技术并促进假体的设计、制造水平,客观公正的平价不同假体的临床效果。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登记制度。通过建立关节置换登记制度,可以逐步积累形成容量巨大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成将对关节置换技术的提高、对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全国性/或跨区域性的关节登记制度,以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水平的整体提高。
4. 加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
5. 进一步开展专科教育工作。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相继在广州、长沙、郑州、南昌等地举办关节外科标准化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采用专家讲座和手术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反响较好。与中国骨科医师协会进行专科基础教育的宗旨不同,中华骨科学会的工作重心在骨科专科医师的高级培训以及高水平学术论坛和研讨。在2012年,中华骨科学会关节外科学组拟在全国各城市举办多场次专科教育学习班,建立关节外科医师培训示范基地,编写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关节外科医师,提高关节外科医师专业技能。 择期进行髋关节、膝关节专题研讨会和学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