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834#
2009-02-19
我要评论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 TDR)是近年来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方法,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它不仅切除了病变椎间盘,而且同时恢复了该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理论上可避免腰椎融合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目前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探索,文献中评述的疗效各异[1-8],可能与假体类型、适应证选择、手术熟练程度、假体安放准确度及术后康复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假体类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假体类型较多,如SB Charité ⅢProdisc ⅡMaverickFlexicore等。临床最早应用的人工腰椎间盘是Link公司的SB Charité,为目前唯一的非限制型假体,由三部分构成,上、下为钴铬合金制成的凹形终板,中间为一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凸圆形滑动核,终板以六个尖齿固定于椎体软骨下终板。Blumenthal[1]对照研究了单节段腰椎TDR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2年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的疗效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DR在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时间上优于椎间融合。但Putziter[2]报告了最长17Charité-TDR的随访,发现其术后自发融合率达60,且融合假体的结果明显好于可活动假体,由此他们认为,目前的证据无法说明TDR的长期随访与融合术一样好。Link[3]阅读此文章后指出,早期的TDR经验与成熟的融合术缺乏可比性。Charité的发明人之一 Büttner-Janz [4]建议以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来证明。近几年,SB Charité假体的脱位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有较高的翻修率,其应用范围有所减少。
   Prodisc假体是由法国骨科医生Thierry Marnay设计的半限制型假体,第一代由两个钛合金终板,一个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衬垫三部分构成,每个终板上以矢状龙骨样结构固定于椎体,19901993Marnay临床应用了64例(93个假体),平均8.7年随访了较好的远期效果[5],随后推广应用。1999第二代Prodisc Ⅱ(也称作ProDisc-L)上市,2001年开始在美国器械获准研究(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IDE)20068FDA批准L3-S1的单节段TDR进入临床[6] Zigler[7]报告了单节段ProDisc-L360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