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锁骨中外1/3段骨折内固定治疗216例分析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658#
2010-01-19
我要评论

 锁骨中外1/3段骨折发生率高,内固定治疗以克氏针和钢板最传统普遍,但两者疗效有显著差异。我院1994年以来对185例患者行克氏针内固定,对31例患者行钢板内固定。现将疗效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克氏针组:男162例,女23例,年龄16~68岁,平均40.5岁,均为闭合骨折,单纯骨折45例,粉碎骨折117例,3例有臂丛神经损伤,91例合并其他部位创伤;钢板组:男26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36岁,早期使用麦氏板、1/3环钢板,近年使用锁骨钢板、锁骨钩板,均为闭合骨折,单纯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22例,9例合并其他部位创伤。

  1.2   治疗结果:克氏针组骨愈合时间4~12周,平均6周,有7例发生弯针,13例发生克氏针游走,其中5例在20周左右愈合,1例脱针后发生骨折端骨吸收,骨缺损约2.0cm,经植骨治疗后8周愈合。本组术中切口一般不超过5.0cm,术中基本不做骨膜剥开,碎骨块不做软组织剥离。在锁骨恢复连续以后,以缝合软组织的方法使碎块回位。钢板治疗组骨愈合时间6~16周,平均8.5周,其中5例发生钢板弯曲导致锁骨畸形愈合,12例有螺钉松动或脱钉,出现锁骨畸形愈合,术中要做充分的切开显露,骨膜破坏面积大。两组在愈合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锁骨骨折自然愈合时间约4周左右,非手术病例都能顺利愈合,一般不主张内固定治疗,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要求手术治疗者增多,各种手术带来的并发症状也随着增多。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总结经验教训,选择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本病。本组治疗结论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来恢复骨折处的连续性即可,不必要求坚强的内固定(钢板螺钉法),使软组织的破坏大大减少,骨折愈合时间更接近自然愈合时间。钢板治疗组术中必须充分剥开骨膜,钢板两端要长出骨折端至少2个螺孔,置钢板时塑形困难,螺钉有时不能上在最佳位置上,骨折处血供破坏重,术后骨痂形成缓慢,钢板弯曲,脱钉的机会增加。克氏针组优势是切口小,少剥离或不剥离骨膜。只要看到骨折端就可穿针复位,碎骨块较多时,只延长皮肤切口,对碎块及两侧骨端仍基本不做骨膜剥离,先以克氏针恢复两断骨的连续性,中段碎骨如有骨腔残存也一并串过,恢复连续性,再将碎骨块表面软组织缝到对侧,使骨折块接近即可。本组7例发生弯针就是由于早期操作经验少,骨膜剥离多,骨愈合时间延长而发生。再有就是克氏针一定要穿过骨折两侧的皮质骨,才能保证骨折处稳定愈合。本组13例发生针游走,有10例就是由于针钻向对侧时由于操作困难未钻过骨皮质,在术后2~3周发生的。故克氏针组有4点经验:①锁骨中外1/3处是棱柱状向扁平状的移行区,后壁皮质骨增厚,穿针困难,当针尾留在胸前时必须穿透该处才能保证术后稳定。②碎骨块无论大小,只要与软组织相连就不做剥离,也不做单独的固定(钢丝、线等捆绑),只要在两断端连续后能找到骨碎块即可。通过缝合软组织使碎块归位,碎骨块间不要求紧密接触,实践证明碎骨块间3mm左右的间隙术后能正常愈合,X线片上见不到畸形。否则会加重损伤,延长手术显露时间,延长愈合时间。③针尾方向的选择:正确处理针尾方向,可提高术后稳定性,减少脱针的发生。术前分析X线片,使进针点和出针点距骨折处距离相差不多,术中再根据进针、出针情况,选择针尾在前胸还是在肩背部。当近折端较长时,针尾放胸前最佳。本组这种方法无1例并发症发生。当近折端较短时,针尾放后肩部,此时针尖多由近胸锁关节处穿出,稳定性略差,但避免了由于离骨折端太近发生骨裂脱针情况。此时要注意针尾不可留长,否则会受肩部肌肉收缩的影响,针向前游走穿透皮肤引起感染,因针尾在肩背部的长度不易掌握,在前胸的长度易掌握。本组有4例由于肩后部针尾长,向前游走,针尖由前胸部穿透皮肤引起感染。④克氏针的选择:只要不是骨质很疏松的病例,选择2~2.5mm的克氏针最理想,太粗的针加大操作难度,使骨折处不能很好对位,钻孔时间过长,局部产生高温导致骨坏死;太细则易弯曲。本组固定后做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可见骨折处非常稳定。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