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组合式股骨假体在全髋翻修术中的应用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3973#
2010-01-21
我要评论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

  随着第一代人工股骨头和人工髋关节使用寿命的到期,目前国内外全髋关节翻修的患者日渐增多,这就给骨科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髋关节翻修的手术本身难度远大于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已经有了了一次或以上的手术经历,手术区域疤痕组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往往使得医生在手术中遇见术前没有预料到的解剖变异,不利于术野显露,并易于损伤重要的组织器官(如坐骨神经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病人由于长期行走不便、假体松动下沉导致骨质量低下,骨缺损范围广泛,也会给髋关节翻修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全髋关节翻修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假体—宿主骨的一体化来提供关节稳定性,通过假体耐久性为患髋的骨与周围软组织长期重塑提供条件,恢复患肢长度和运动机能,以确保最好的生活质量。

  最早的全髋关节翻修假体与骨水泥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假体类似,仅仅由单纯长柄股骨假体和髋臼盖组成,由于假体与骨水泥、髓腔与骨水泥之间由于应力集中产生的相对运动,以及磨损的碎屑很容易引起骨内膜硬化与骨缺损增加,导致了骨水泥型长柄全髋翻修股骨假体的失败率很高。

  随后发展出的非骨水泥型全髋翻修股骨假体其近端表面有多孔涂层,与干骺端压配后有利于骨长入,在初次全髋关节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翻修术中,干骺端骨质常常已经缺损与硬化,这就使得假体不能与足够多的健康骨紧密接触,达不到生物固定的效果,很难获得稳定的假体—宿主骨一体化结构。所以近端多孔涂层的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也不安全。

  广泛涂层股骨假体在设计上更进一步,它能越过近端骨缺损部位,通过与更多的远端健康宿主骨紧密接触来获得稳定固定。这种类型假体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然而,由于本身结构单一导致的尺寸搭配不佳(假体柄直径过大或骨量减少)和近端应力集中,时常会使患者出现股痛,影响生活质量。

  单件式股骨假体由于有可调式干骺端涂层套筒和远端沟槽,减少了尺寸搭配不佳比率,使得相关股痛的发生率与使用加长型股骨假体相当。这种类型假体可以更好的适用于股骨解剖变异的,近端股骨出现骨溶解和假体松动的翻修病例。但是往往由于需要翻修的患髋干骺端与股骨干的骨丢失变异度很大,甚至出现股骨骨折,软组织缺损情况也不尽相同,使用任何类型单件式假体都很难通过正确的股骨颈长度,股骨偏距,颈干角和前倾角定位股骨头中心,维持正常的软组织张力,这样的人工关节并不可靠,术后再脱位时有发生。

  正是由于上述假体的种种不足,导致了组合式股骨假体的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组合式股骨假体拥有可随意搭配的近、远端假体柄,通过近远端假体柄不同的长度组合、直径组合、解剖弧度组合(当假体长度越过宿主股骨峡部时)、颈干角与前倾角组合,在维持合适软组织张力的同时,获得最佳股骨髓腔吻合度,并确保正确定位稳定的股骨头中心,这样就给骨科医师在手术进程中选择最适合患髋的个性化假体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保证每一名患者都获得与自身髋关节结构高度一致的人工关节,从而最大限度恢复患肢长度和运动机能。组合式股骨假体与宿主骨髓腔吻合度高,假体植入后起始与长期稳定性好,通过近端柄干的调整可获得稳定,运动功能佳的人工髋。

  协和医院骨科在杨述华教授的带领下,从80年代初期就致力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研究,在初次关节置换和关节翻修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组合式假体用于全髋关节翻修术后效果满意率达到95%以上,并已经有平均6-7年的随访,结果鼓舞人心,目前为止尚无再次翻修病人。尽管还需要更长期随访观察,但是组合式假体的出现已经极大改善了全髋关节翻修的临床结果。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