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CT引导PLD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00例效果分析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549#
2010-02-02
我要评论

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传统采用手术治疗,易对患者造成创伤及出血,痛苦较大。而CT下引导经皮穿刺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创伤面积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系数大,病人恢复快等优点,实现了真正的微创技术,对神经根压迫症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得到解除,且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乐意接受治疗。我们选取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开展CT下引导经皮穿刺激光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00例,效果满意,现将穿刺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性55例,女性45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51岁,腰腿伴下肢疼痛52例,单纯下肢疼痛40例,跟腱反射消失5例,膝腱反射消失3例,L3-4椎间盘突出的25例,L4-5椎间盘突出55例,L5-S1椎间盘突出20例。全部病例均有CT或MRI资料,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相符。

  1.2  定位支架的制作  前期采用不锈钢丝10根,每间隔1cm排列,用胶布固定作为定位支架,经使用发现不锈钢丝在CT下成像易产生放射状的伪影,从而影响CT成像质量。后采用废去的圆珠笔芯,将其灌入硫酸钡粉剂,将其两端密封,以上述同样的方法制作定位支架,避免了CT下金属伪影的产生,提高了CT成像质量,提供了清晰的查穿刺路径。

  1.3  CT引导穿刺方法、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CT检查床,用枕头垫于患者的腹部,使患者体位舒适,将定位支架置于患者腰椎棘突正中向右侧摆放(见图一),做腰椎定位扫描,再做被治疗椎间盘横断扫描,层间距2~3cm,层厚2cm,选择1层椎间盘显示最佳作为定位图像,以椎间盘中心点向椎体后上方至皮肤表面作垂线,此线作用是测量进针角度的垂直坐标,再以中心点通过右侧小关节间隙至皮肤表面作连线,将连线至皮肤终点处作出标记,将此作为进针点,将两条线的夹角作为进针角度,将椎间盘的中心点通过右侧小关节间隙至皮肤表面的连线作为进针深度(见图二),穿刺点在棘突旁开约4~6cm。根据患者胖瘦及腰椎节段不同而定,不要求针尖必须达到髓核中心位置,只要位于椎间盘后三分之一处即可,并用CT横断扫描记录针尖位置(见图三)。我们使用的是Nd:YACT激光治疗仪,在CT引导下将直径为18G的穿刺针导入髓核,再将400um的激光光导纤维通过穿刺针导入髓核,利用激光发射的能量,将髓核瞬间汽化,空针抽吸于体外使其形成空洞,从而形成髓核的负压,使椎间盘内压大幅度下降,使突出的髓核组织回缩到正常位置,解除对硬膜囊(脊髓和(或)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愈或缓解椎间盘症状的目的,腰椎间盘治疗采用总能量控制在1200~1500焦尔,个别时候达到2000焦尔以上,功率12~15W,脉冲持续与间隔时间1.0s。经治疗的患者保持平卧6小时,卧床休息1~2天,酌情应用抗生素2~4天,一周左右方可恢复正常工作。

  2  结果

  2.1  疗效评判标准  100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穿刺成功率100%,经PLDD治疗后6个月疗效评估,1年追踪疗效评估,以疗效良好、较好、差为评定的标准。良好: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受限,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CT复查椎间盘突出回缩,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征象解除。较好:症状明显改善,偶有疼痛,能做轻微的工作,CT复查椎间盘突出有回缩,神经根压迫明显减轻。差:症状缓解不明显,CT复查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征象无明显变化,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2.2  治疗结果  1年时疗效评估,100例中,穿刺成功率100%,6个月疗效评估,良好50例、较好42例、差8例,好、较好率占92%,差占8%。良好占45例,较好占40例,差15例,好、较好率85%,差15%。

  3  讨论
   
  PLDD技术可在CT或X线C臂引导穿刺,利用CT引导穿刺最大的优点是:CT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可清晰的观察目标椎间盘的椎体、神经根以及邻近的肌肉、血管、腹部脏器等结构,尤其是解剖变异,能准备提供最佳的穿刺路线。利用C臂引导穿刺,操作医生要吸取大量的X射线,因普通X线的密度分辨率低,对椎间盘、神经根、肌肉、血管及腹部脏器不能显示,无法保证最佳的穿刺路线,还可能造成腹部脏器、神经、血管的损伤。

  3.1  PLD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  通过激光光导纤维产生的能量将髓核汽化、炭化,使其形成空洞,降低椎间盘的压力,或负压抽吸解除,降低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可能与纤维环软化及汽化腔瘢痕的收缩,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缩,永久消除了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达到治疗目的。远期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年轻疗效越好,年龄小于40岁,有效率最高[1],本组病例统计分析,17~45岁年龄段好、较好率达90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页面

返回顶部
订阅 RSS -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