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足踝外科蕴含在骨科学范畴内。建国59年来随着我国骨科专业的蓬勃发展,足踝外科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足踝外科的发展,首先要追溯到八十年代我国骨科界对大量儿麻后遗症的治疗。1987―1991年中国政府拨款治疗经济困难的残疾人,中国残联组织全国骨科界专家积极参与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治疗工作,使十余万儿麻后遗症患者得到矫形治疗,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由邬华彬、宁志杰等专家创办的《小儿麻痹研究杂志》,促进了全国各地治疗儿麻后遗症防治经验的交流,加强了该专业科研成果的报道,有力的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开展儿麻后遗症的矫治与研究,有了数以百计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足踝外科发展奠定了有力地基础。
我国足踝外科的创始人陈宝兴教授,他对足踝外科的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决心要使我国的足踝外科水平尽早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为我国足踝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于1987年10月至1990年9月分别在北京组织了两次中美足踝外科学术交流会,引起了我国骨科界对足踝外科的兴趣,使广大骨科界同仁开始重视与涉足足踝外科专业。经过陈宝兴教授几番努力,1992年6月在时任中华骨科学会王澍寰院士、主任委员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分会足踝外科学组,任首届和第二届足踝外科学组主任委员。并先后组织了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和4次全国性足踝外科学习班,有千余名来自全国的骨科医师参加了会议和学习班。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足踝外科事业的发展。从此我国足踝外科事业的发展解开了新的篇章。
1992年我国第一部代表足踝外科理论成果的专著《足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为我国足踝外科基础理论的确立与临床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又有陈宝兴教授引进十几项美国“小切口术式治疗拇外翻”等技术获得成功,并对小切口足外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田德浩译《白氏小切口足外科图解》(华夏出版社,1994年)的出版,对我国足踝外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足踝外科的发展和在全国树立示范作用。陈宝兴教授在北京种了“样板田”。他于1994年协助原北京冶金医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足踝外科研究所和足踝专科门诊;并任教授,亲自坚持临床与科研第一线工作进行传帮带。1998年他又帮助指导北京同仁医院骨科建立了足踝外科专科门诊,成立了足踝外科专业组并引进新的治疗技术40余项;为国内外近万名足踝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为我国足踝外科的发展贡献了他的毕生精力。也激发了国内仁人志士对足踝外科事业的追求与研究探讨。
1998年陆宸照的《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提高踝足创伤诊治水平无疑起了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
2003年毛宾尧教授排除传统观念经过7年多的潜心研究与实践,以人工踝关节置换39例的经验为基础,参阅了世界特别是近5年的近百篇文献,写就《人工踝关节外科学》一书(人民军医出版社),引起了骨科界的广泛兴趣,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人工踝关节的发展。
2006年王正义会同全国足踝外科专家,共同编撰了《足踝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加之唐康来和王正义的《足踝外科手术学》(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年),初步勾画与奠定了中国特色的足踝外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对我国足踝外科的成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9月毛宾尧教授主编的《踝足外科学》(科学出版社)与2008年1月张建中教授主编的《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在总结他们各自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了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理论与新的科研成果,将我国足踝外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足踝外科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两部巨作与上述《足踝外科学》和《足踝外科手术学》一起对我国足踝外科的成长和发展必将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足踝外科学组成立以来,在全国广大骨科同仁的支持下,每1―2年举行一次的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交流会,迄今已召开11次,举办足踝外科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在全国骨科学术会上演讲、推广足踝新技术和新理念达数十次之多。以上学术交流与各种培训促进了全国足踝外科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取得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1、陆宸照教授在撰写了《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之后,没有停止对踝部骨折治疗的研究。他们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发现,对双踝骨折,X线片显示合并有下胫腓分离的患者不一定常规施行下胫腓固定手术。术中对双踝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后,如果行踝关节应力试验证实踝关节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