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魏威, 林剑浩, 寇伯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
目的 分析前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及其治疗策略。
方法 2000-2010年,我科同一组手术医师连续进行了3000余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所有手术均采取外侧皮肤切口,前方手术入路。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4例,发生率为0.47%。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手术时平均年龄65岁(43-90岁)。其中初次手术11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例,假体无菌性松动2例。术后6w之内发生脱位的11例,6w以后发生脱位的3例。脱位方式包括前方脱位11例,后方脱位3例。脱位1次7例,脱位2次4例,脱位3次1例,脱位4次1例。
结果 术后6w之内发生脱位的11例中,初次置换术8例,翻修术3例。术后6w之后发生脱位的3例均为初次置换术。14例脱位病例的处理方法包括:单纯手法复位2例; 麻醉下手法复位9例,其中复位后石膏短裤固定4-6周5例; 切开复位3例,其中1例更换髋臼假体。最新随访到13例患者,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5.5年(1.5-8年),13例脱位患者再未出现脱位,关节功能良好,平均Harris评分83.2分(75-90分)。影像学X光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透亮线及关节松动迹象。
结论 前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包括高龄肌肉张力差、翻修手术导致软组织损伤、先天性脱臼发育不良解剖结构变异以及术后一些不恰当的关节活动。对于多次脱位的病例采用麻醉下手法复位联合石膏短裤固定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