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伴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椎间盘突出伴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972#
2010-01-06
我要评论

    有关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治疗已有不少报告〔1~3〕,然而椎间盘突出伴有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则鲜为报告,现就本组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35~62岁,平均45 5岁。L4、5椎间盘突出16例,L5~S1椎间盘突出10例,L3、4椎间盘突出4例,L4、S1同时突出6例;病史从3~8 a,平均3 8 a,均有反复推拿、按摩及椎管封闭史,其中6例作了化学髓核消融术。临床特征:除突出椎间盘压迫相应神经根所表现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外,还有蛛网膜囊肿压迫、刺激相应神经根的症状与体征,但症状随体位变化而缓解。影像学特点:CT、MR除明确突出椎间盘外,在MR的T1、T2加权像均清楚显示囊肿的大小,其所在椎管均呈侵蚀性扩大;20例位于脊神经的背侧,10例环绕整个脊神经,6例位于脊神经的腹侧;其蛛网膜囊肿均位于突出椎间盘的远端.
    2蛛网膜囊肿
    2 1 椎间盘突出伴脊神经背侧蛛网膜囊肿手术入路
    显露椎板,依据病情需要,可作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摘除突出椎间盘,显露硬脊膜,采用细线缝合提起,切开硬脊膜,显露蛛网膜囊肿,用神经剥离子轻柔地分离,把粘连、贴附在囊壁上的马尾神经分开,并用棉片加以保护,把囊肿剥离至蛛网膜疝口处,予以结扎、切除。
    2 2 椎间盘突出伴脊神经腹侧或环绕脊神经之蛛网膜囊肿手术入路
    在常规切除突出椎间盘同时,对蛛网膜囊肿所在节段一侧椎弓根和相应的后外侧椎板予以显露,以神经根为导向,用尖嘴咬骨钳咬除一侧椎弓根。显露前侧硬脊膜下的蛛网膜囊肿及其上下缘,切开硬脊膜。牵开,细线缝合、提起囊肿壁,采用头低脚高位,使来自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返回,囊肿高压解除,把贴附其上的神经根轻柔分开;逐步分离囊肿至神经根袖处,细线结扎蛛网膜的疝口,以免脑脊液漏,至此完全切除囊肿。术中切取髂骨H形骨块植入,对累及关节突、存在较大范围骨缺损的病例,在切除椎间盘与蛛网膜囊肿的同时,均行椎弓根内固定,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3 结果
    36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5 a,平均3 5 a。术后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定位症状消失,感觉、运动及反射均恢复正常;术前蛛网膜囊肿所引起的体位性脊神经压迫症状消失,便秘、间歇性尿失禁均消失;经3~12个月摄片,见植骨块愈合良好,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病例,其固定确实,未见椎体失稳,所有病人均恢复了日常生活自理,或恢复了原有的工作。 
    4 讨论 
    就本组病例的诊治,似有以下体会:(1)病程较漫长,症状时轻时重,易被忽视。本组36例,病史均在3 a以上。(2)曾有长期保守治疗史,如按摩、推拿、封闭,其蛛网膜囊肿形成与其反复的按摩、推拿、封闭导致蛛网膜粘连有关,加之突出椎间盘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均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促使蛛网膜囊肿的形成。(3)临床特点与诊治,除有突出椎间盘压迫相应神经根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外,还存在蛛网膜囊肿压迫、刺激相应脊神经的症状与体征,而这种临床特性随体位改变而出现,如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头低足高位时完全缓解。明确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的改变,在MRI,T1加权像上囊肿显示低信号,近似脑脊液信号,T2加权像上囊肿为高信号,其形状呈梭形、圆柱形,压迹串珠样改变,囊肿所在节段椎管、脊神经孔骨质呈侵蚀性扩张、变大。(4)治疗选择。术中除摘除突出椎间盘外,对蛛网膜囊肿也应切除干净,因囊肿疝口来源于蛛网膜下腔,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严密缝扎疝口,避免脑脊液渗漏,对漂浮在囊肿内、粘附在囊壁上的脊神经应仔细分离、保护,为了增强椎体稳定性可选用椎弓根钉进行固定,并附以髂骨植骨。 
      参考文献: 
    〔1〕刘兴炎,葛宝丰,甄平.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0(5):370 371. 
    〔2〕方健,田瑞霞,侯铁胜.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杂志,1997,4(5):392 393. 
    〔3〕Revuelta R,De Juambelz P,Femandez B,et al.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 27 month old:case report[J].J Neurosurg(Spine),2000,92:96 100.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