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骨科的常见伤,多发伤,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人口发展的老龄化,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我院自2001年-2007年1月应用动力髋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患者平均年龄67岁,合并其他部位骨折50例,心脑血管疾病76例,骨质疏松80例,糖尿病21例,肺内感染5例。全部采用动力髋内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通过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及早预防,患者有5例肺内感染疾病在术前得到控制,12例患者术后有下肢静脉栓塞,通过药物及功能锻炼均改善了局部组织的代谢,有效的加速了下肢静脉的回流;压疮、泌尿系感染均未发生;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对位,内固定失败2例,再骨折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延迟愈合1例。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及健康指导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普遍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对治疗持怀疑态度,反应消极,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术后康复知识的了解及支持度低,对愈后缺乏信心,且多有抗拒手术的心理。护士应热情接待刚入院的患者,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的姓名、科室、环境及卫生制度等,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的特点,由主管护士反复宣教并告诉患者有不明白之处可随时询问,使患者消除陌生感。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感,术前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方法、优点、成功率,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通过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表述思想情绪的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
2.1.2 术前牵引护理
患者入院后术前给予骨牵引,注意维持有效牵引和患肢的功能位,患肢置于外展10~15度中立位。下肢垫软枕,观察牵引装置是否在同一轴线上,牵引锤是否脱落,足底有无抵着床尾,致使牵引针孔感染,注意牵引针有否滑脱,观察针孔处皮肤有无发红、疼痛、渗出等。每日用75%酒精滴孔2次,并随时保持针孔处皮肤及敷料的清洁干燥。密切观察伤肢血运,观察伤肢末梢皮肤有无出现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
2.1.3 术前健康指导
因多为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下降,反应迟钝,活动不便;多合并内科疾病,指导患者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及健肢蹬床、抬臀部,训练床上大小便,对无力抬臀的患者,可用双手托住患者臀部,协助将整个骨盆托起,保持床铺的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定时按摩骶尾部防止压疮形成。指导患者扩胸,深呼吸,咳嗽,有痰尽量排出,以锻炼肺功能,必要时叩击胸背部,做腹式深呼吸,有助于排痰。鼓励患者进行术前肌力锻炼,如足背伸及跖曲运动,股四头肌等张收缩。
2.2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2.1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出血量、观察切口的渗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头晕、恶心、呕吐等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患肢内收、外旋、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防止内固定器脱出。术后病人常因术后疼痛而烦躁不安,适当给予听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进行健肢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给予止痛剂。
2.2.2 饮食指导
术后进食前,应先饮少量温开水,无呕吐者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先喝点清粥,少食多餐,适应肠胃功能。早期宜清淡饮食,以预防便秘;中后期可服补肝补肾、补血补气食品,并给予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洋参、枸杞、牛奶、豆腐、鱼类等,利于骨组织的形成,促进肌体恢复。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在术侧肢体下方垫适当厚度软枕,使髋、膝关节稍屈曲。术后早期积极活动,进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髋、膝、踝关节被动按摩,有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下肢血运的观察:肢体肿胀的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可反应下肢静脉的回流情况。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肤色,肢端有无剧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青紫等征象,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2.4 功能锻炼
术后3天患肢制动,待术后疼痛减轻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收缩练习,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10秒,放松5秒,以保持肌张力,同时促进血液循环,3天后逐步开始踝关节主动活动,视病人情况主动屈伸髋、膝关节,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减少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开始时活动范围5~15度,每天增加10~15度,1周后鼓励患者坐在床沿,小腿下垂床边,伸曲膝关节;2月后经复查X线片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扶双拐下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