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盘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疗进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2024盘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疗进展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号 : #139622#
2025-02-17
我要评论

福祸相依: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关切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在享受远超先祖的平均寿命、体验更加广阔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伴随老龄而来的衰老性疾患正潜移默化、如影随形、暗藏杀机。骨质疏松症以及由此导致的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CF)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幸福的痛苦,沉默的杀手。

迫在眉睫: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当前形势异常严峻:1、老龄化增速;2、老龄人口世界第一;3、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4、未富先老;5、养老压力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三高一低:OVCF发病率高,未诊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同,OVCF有其独有的特征、危害和诊疗困境,结合当前我国国情,OVCF防、诊、治、知工作任重道远。

后患无穷:OVCF发生后,患者活动减少致肌肉萎缩,骨量进一步丢失,再骨折发生率高,陷入骨折-卧床-骨量丢失-再骨折的恶性循环,许多患者因长期卧床并发症而死亡,“躺平=死亡”。

大数据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椎体骨折发生率从2013年的85. 21/10万增加到2017年的152. 13/10万,增长了1. 79倍,且椎体骨折总的发病人数增加了4. 82倍,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预计2030年我国OVCF患者将达到8000万。椎体骨折后1年的超额死亡率从1.9%到42.0%不等[1],4年死亡率高达49.4%,先前患有椎体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人群的1.78 倍[2]。发生一次椎体骨折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是未发生过骨折病人的6-12倍。

可防可治:积极响应“健康骨骼”专项行动,倡导OVCF早诊早治,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普及认知,防治未病。OVCF微创治疗体系可快速止痛、改善功能,打断恶性循环,为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赢得时间,显著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目前已经成为治疗OVCF的首选[3]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1990年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202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21-2030年为“健康老龄化十年”,并将肌肉骨骼健康作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3]。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5.33亿人罹患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其基数庞大,影响面广,危害深远。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CF)是指患者在轻微外力或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发生椎体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OVCF不仅发病率高,未诊率高,知晓率低,更为重要的是死亡率高,影响巨大,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负担。随着椎体强化术(PVP/PKP)的问世,OVCF的治疗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OVCF领域的相关研究发展日新月异,感谢骨科在线的邀请,感谢同行精彩绝伦、意义非凡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OVCF领域相关的论文检索、指南共识、大数据研究、诊断进展(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治疗进展(手术治疗技术进展、加速康复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Kümmell病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骨不连及相关危险因素等,对2024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盘点,为广大同行、医疗人员以及人民群众提供学习和参考,若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感激不尽。

一、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领域相关的论文检索

在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以“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F”,“OVCF”,“kyphoplasty”,“vertebroplasty”等关键词检索,经过人工筛选后,2024年共发表OVCF领域相关论文675篇,其中N Engl J Med,JAMA Netw Open,J Bone Joint Surg Am,Spine J等中科院一区论文48篇,二区论文128篇。OVCF的相关研究中,单篇研究涉及病例数最高为637303例。据统计,2024年OVCF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作者依次是:杨惠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hinji Takahashi(大阪都立大学),Hiroaki Nakamura(大阪都立大学),William D Leslie(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市曼尼托巴大学),Yì Xiáng J Wáng(香港中文大学)。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五位的机构依次是:首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哈佛医学院。

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的指南共识

2024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领域发表了指南与专家共识14部。指南共识聚焦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预防、治疗、修复,涉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中西医诊疗、疼痛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涵盖内容全面细致,提供了最新的权威参考,以下为研究进展总结。

1、骨修复干预时机要尽早

OVCF急性期可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在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避免卧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效果较好。OVCF若未经及时临床干预,将会产生急性骨量丢失和快速肌萎缩,甚至产生骨不连、脊柱后凸畸形,疼痛也将迁延成慢性腰痛。这表明对于急性症状性OVCF,早期及时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对病人康复和骨折愈合将会产生更积极影响[4]

2、抗骨质疏松治疗既要规范、长期又要个体化

OVCF病人应当进行规范、长期、个体化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加速骨折愈合,降低再骨折风险。骨修复战略着眼于围手术期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减少OVCF病人术后骨丢失,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有效预防再次骨折[5]。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基本补充剂、抗骨吸收药物以及促进骨形成药物、中成药等[6]。药物治疗至少应坚持1年,在治疗前和停药前都须全面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并对患者进行骨折风险分层管理,为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赢得时间。

治疗个体化取决于开始治疗的具体适应证,包括是否近期发生过骨折,骨折的数量和部位,椎体骨折的严重程度、骨密度、年龄和其他骨折的高危因素。这些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快速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骨折风险。患者基线T值≤-2.5时,建议最低治疗目标为T值>-2.5,若患者合并骨折史等危险因素时,建议治疗目标的T值应更高,为-2.0甚至-1.5。若患者基线T值>-2.5时,建议治疗目标为提升T值绝对值,全髋T值增加0.2,腰椎T值增加0.5。

3、成骨先行,序贯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推荐根据患者的骨折史和骨密度T值选择合适的达标治疗方案。若患者合并椎体、骨盆或者髋部骨折病史,首先推荐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等)治疗,在治疗1-2年后评估治疗目标是否实现,后续达标后需要维持骨密度,推荐序贯骨吸收抑制剂(如地舒单抗、双膦酸盐等)进行治疗[7]

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的大数据研究

本年度大数据盘点主要聚焦于药物治疗相关的评估,包括N Engl J Med、Spine J等权威杂志,研究涵盖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等药物。研究评估主要针对药物预防早期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降低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再骨折风险、OVCF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停药后的临床结果,以及丹麦OVCF的发病率统计,凸显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老年妇女每12至18个月使用一次唑来膦酸钠可预防骨折,且对骨密度和骨转换的影响持续超过5年,但是唑来膦酸钠能否预防早期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的发生尚不清楚。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在N Engl J Med杂志发表重要研究[8]。该研究进行了一项为期10年的前瞻性、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涉及早期绝经后妇女(50至60岁),共1054位患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在基线和5年时接受5mg剂量的唑来膦酸钠输注(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组),在基线时接受5mg剂量的唑来膦酸钠输注,在5年时接受安慰剂输注(唑来膦酸-安慰剂组),或者在基线和5年时同时接受安慰剂输注(安慰剂-安慰剂组)。分别在基线、5年和10年拍摄脊柱X线片。主要终点指标是椎体骨折,对其进行半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每5年或每10年接受一次唑来膦酸治疗可显著降低早期绝经后女性的椎体骨折风险。这种间歇性治疗策略为关注骨质疏松风险的女性提供了一种临床可行的治疗选择。

OVCF患者人数逐年增加,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家庭社会也带来沉重负担。经皮椎体强化术作为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可以达到疼痛的即刻缓解和伤椎的稳定,让患者短期内重新投入社会活动中。然而,我们强化的是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椎体,事实上,其他椎体也都是骨质疏松的椎体,因此,术后再次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一定存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在Orthop Surg杂志发文[9],进行了地舒单抗用于降低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再骨折风险的真实世界研究,从MarketScan和Optum数据库中分别纳入了13451和21420名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椎体强化术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的风险较高,椎体强化术后继续地舒单抗治疗与骨质疏松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较低相关。因此,地舒单抗可作为椎体强化术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选择。该研究的优势有:1、它利用了大量真实世界的人群,排除标准有限,反映了当前医疗保健实践中的患者概况;2、该研究在两个独立的数据库中进行,实现了研究结果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可重复性;3、该研究不仅描述了椎体强化术后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而且还评估了在真实世界中应用地舒单抗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有效性,以及显著减少再骨折的可行性,为脊柱外科医生的实践提供证据。

另外,中国台湾学者在Spine J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停用地舒单抗或双膦酸盐后的临床结果》[10]。该研究共纳入2858例患者:地舒单抗组1123例,双膦酸盐组1735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需要住院治疗和手术干预的OVCF患者,持续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低于接受双膦酸盐或非持续性地舒单抗治疗的患者。然而停用地舒单抗仍会增加后续骨折的风险。因此,对于使用地舒单抗的患者来说,坚持治疗至关重要。

日本朝日总医院研究团队在Geriatr Gerontol Int杂志发表了一项全国性数据库研究,利用日本国家健康保险理赔和特定健康检查数据库的医疗保险数据,探讨了在真实世界中是否药物治疗与继发性椎体骨折(SVF)之间的关系[11]。该研究分析了637303位女性患者资料,2年SVF发病率为73.5/10000(n=4687)。共有288733例(45.3%)患者在初次骨折登记后未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属于无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服用药物的患者发生SVF的风险低于未服用药物的患者。该研究显示将近30万例、接近一半的初次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患者未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提示抗骨质疏松治疗认知、重视、规范任重道远。

Spine杂志刊登了一项来自欧洲学者研究团队的基于多个国家登记处关联数据的队列研究,该研究描述丹麦OVCF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健康特征,以及近十年的发病率,并确定与没有椎体骨折的匹配队列相比的差异。研究分析了20262名VCF患者资料,结果表明 OVCF发病率从2010年的86/1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42/10万人。2018年,区域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20至154人患病。超过20%的患者在骨折前正在工作,77%的患者提前退休或领取养老金。OVCF患者比对照组有更多的合并症,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在过去十年中,医院诊断的OVCF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存在地区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超过20%的OVCF患者仍是尚未退休者,这凸显了OVCF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2]

四、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诊断相关进展

2024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进展继续聚焦于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研究。最新研究有助于实现骨折风险评估和实行个性化治疗、提高椎体骨折的诊断准确性和预测能力、有效鉴别急性症状性OVCF、自动准确地对OVCF椎体进行分割和鉴别、预测脊柱再骨折或相邻椎体骨折等。

1、人工智能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挑战。尽管已有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在骨折高风险人群中应用不足,亟需更好的病例诊断方法和骨折风险评估策略。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杂志刊登观点论文,描述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有望通过从医疗记录、成像和可穿戴设备中提取数据的有用特征,增强对骨折高风险个体的识别。AI-ML可以实现椎体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的自动机会筛查,以家庭为基础的监测和针对生活方式因素的干预,并整合多模式特征来进行骨折预测,最终有助于改善骨折风险评估和实行个性化治疗。AI-ML算法的临床整合可改变骨质疏松症的管理,提供更个性化的方法来减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负担[13]

随着椎体骨折患病率的增加,准确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来自英国伦敦的研究团队在Sci Rep杂志发表了一项meta分析研究,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评估了人工智能在诊断和预测椎体骨折方面的有效性。该研究通过对主要数据库的全面搜索,选择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椎体骨折诊断和预后研究。在最初确定的14161项研究中,纳入了79项,其中40项进行了荟萃分析。诊断模型按病理分为:非病理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椎体压缩性骨折。结果发现,AI技术在提高椎体骨折的诊断和预测方面显示出较大的潜力和优势,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然而,观察到的异质性和研究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应侧重于标准化人工智能模型,并在不同的数据集上验证,以确保临床效用[14]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有着患病率高,漏诊率高,未治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如何提高OVCF诊断的准确率,早期有效地干预疾病进展,成为了众多研究的热点。目前,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技术在诊断和预测椎体骨折方面显示出较大的潜力。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团队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X线影像数据的深度学习放射组学模型,用于预测和分类OVCF,研究纳入了多家医院的病例,采用ResNet-50模型架构进行深度迁移学习,并结合放射组学特征,以MRI显示的骨髓水肿作为急性症状性OVCF的金标准,结果显示该模型在鉴别急性症状性OVCF方面表现较为出色[15,16]

尽管深度学习在诊断脊柱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还缺乏在CT图像上对胸腰椎骨折进行自动分割和分类的AI模型。因此,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用于胸腰椎CT扫描中压缩性骨折的自动分割,该研究发表于Eur Spine J杂志[17]。该训练数据集包括238个椎体,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自动准确地对压缩性骨折椎体进行分割,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做出临床决策。

AI模型预测脊柱再骨折的研究仅限于骨密度、X线和一些常规的实验室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此外,缺乏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具体指标和能反映骨质量的影像学因素,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Orthop Surg杂志刊登了一项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团队的研究,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骨转换标记物和CT的预测模型,以识别脊柱再骨折患者。对383例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显示T-P1NT是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的3D-FULL模型在预测脊柱再骨折高危人群方面表现更好。该模型具有自动分割和自动检测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真实世界转化[18]

目前,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是否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难以及时准确地判断,因此,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团队利用T1序列MRI影像建立了一种预测模型,以准确判断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是否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该研究结果发表在Spine J杂志上,他们开发的NaiveBayes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骨质疏松,有助于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加快了向医务人员提供重要骨质疏松症数据的速度,优化了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选择,有望显著提高诊断精度和患者预后[19]

为了建立全面有效的OVCF风险预测模型,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团队在Eur Spine J杂志发文,通过整合人口特征,骨密度和CT资料,利用ResNet-50进行机器学习,构建了一种OVCF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证实骨密度、椎旁肌的CT值和椎旁肌的横截面积是OVCF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应用价值[20]

临床工作中,OVCF经常需要与其他椎体疾病进行鉴别。因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诊断系统,利用CT图像对多种椎体疾病进行诊断。系统可准确识别OVCF、陈旧性椎体骨折、Kümmell病等脊柱疾病。该研究采用两阶段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实现了高准确率的疾病诊断,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为临床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21]

部分患者在OVF后会出现功能障碍,这就使得功能评估和预测尤为重要。Sci Rep杂志近期刊登了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OVF入院后新发功能障碍的预测模型,并比较其性能。在训练数据集中,作者开发了三种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梯度增强决策树和深度神经网络)和一个传统模型(逻辑回归),并比较了这些模型的预测性能。共有31306名患者被纳入研究队列。结果显示,在测试数据集中,所有模型都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梯度增强决策树优于传统模型。该团队成功开发了OVF入院后新发功能障碍的预测模型,有助于在这个OVF患病率不断上升的时代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22]

2、影像组学

相邻椎体骨折(AVF)的风险评估值得进一步探索。虽然影像组学在脊柱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评估经皮椎体强化术(PVA)后患者AVF风险方面的应用仍然有限。来自上海东方医院的研究团队在Eur Spine J杂志上发表研究,利用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的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和验证预测模型,以评估PVA后AVF的风险。该研究选择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组成影像组学模型,同时确定5个临床特征用于临床模型。结果表明,影像组学和使用术后CT图像的机器学习建模在评估PVA后AVF风险方面能力显著[23]

临床工作中,许多腰椎OVCF患者可能还伴有胸椎骨折,若是出现漏诊,仅治疗腰椎骨折可能会导致胸椎骨折恶化或术后症状未愈。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 Neurointerv Surg杂志发表研究,探讨了腰椎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前进行胸椎MRI的必要性。该研究纳入了700例患者,其中96例(13.71%)新发胸椎骨折伴腰椎骨折,结果表明,腰椎OVCF患者术前进行胸椎MRI检查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避免遗漏胸椎骨折,防止损伤恶化,并确保更好的疗效[24]

椎体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在老年人群中达到高峰,识别椎体脆性骨折高危人群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在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 DXA的T值评分已被证明可以预测脆性骨折。同时,有研究报道基于MRI的椎体骨质量(VBQ)评分,与DXA T值评分相比,对脆性骨折有更好的预测性。因此,来自中国台湾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Neurosurgery杂志。该研究探讨了VBQ评分与DXA T值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验证VBQ评分对OVCF经骨水泥强化术后继发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受骨水泥强化术治疗的OVCF患者中,VBQ评分与DXA T值评分显著相关,可以作为继发脆性骨折可靠的预测指标[25]

另外,Eur Radiol杂志刊登了一项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的meta分析报道。该研究旨在确定Hounsfield单位(HU)值、椎体骨质量(VBQ)评分、双能X线(DXA)测量的骨密度(BMD)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的有效性,以区分有无椎体骨折。研究结果表明,HU值、VBQ评分、QCT测量BMD、DXA测量BMD四种方法均能有效区分椎体脆性骨折患者。其中,QCT测量的骨密度在鉴别椎体骨折方面表现更为优秀。VBQ评分和HU值在区分老年患者椎体骨折方面具有相当的效应[26]

磁共振成像虽然是诊断OVCF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可及性和成本效益,X射线成像,特别是正位和侧位视图的使用仍然较为普遍。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在Sci Rep杂志发表回顾性研究,评估基于正位图像的深度学习的性能与使用横向图像的性能是否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分析了两所三级教学医院的X线图像,采用基于EfficientNet-B5算法对OVCF组和非OVCF组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使用正位X线图像的EfficientNet-B5算法与侧位图像相比,在OVCF和非OVCF分类方面具有相当的功效[27],有助于提高OVCF的确诊率。

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

本年度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手术、药物治疗和加速康复方面。椎体强化术(PKP/PVP)仍然是治疗OVCF的主流手术方式。机器人辅助椎体强化术和O臂机导航技术有助于建立最佳穿刺路径以及治疗严重脊柱畸形病例,为追求更好的疗效以及安全守护保驾护航。此外,椎体强化术在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方面的长期疗效也正在探索中。药物治疗主要涉及特立帕肽、Romosozumab、双膦酸盐类和地舒单抗等,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急性疼痛管理、新发椎体骨折的影响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

1、手术治疗技术相关的进展

OVCF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PKP和PVP是治疗OVCF的主要微创手术方式。随着人工智能设备的发展,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在骨科疾病的诊疗中应用逐渐变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烟台山医院团队在J Robot Surg杂志发表研究,纳入了202例OVCF患者的资料,比较了传统PVP、机器人辅助PVP(R-PVP)和机器人辅助PVP联合靶向封堵(R-PVP+TP)治疗OVCF的疗效。结果表明机器人辅助手术可减少透视频率、骨水泥渗漏及术后再骨折发生率[1]。另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在Pain Physician杂志回顾性分析了接受PKP手术的151例OVCF患者资料,比较了机器人辅助单侧PKP(RAUPK)、透视辅助单侧PKP(FAUPK)和透视辅助双侧PKP(FABPK)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研究结果证明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通过单椎弓根入路建立最佳路径,有效降低血管神经及皮质骨损伤的潜在风险,且RAUPK可使骨水泥分布更均匀,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更佳,远期疗效优于FAUPK[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目前仍有争议。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OVBF)不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禁忌证,但其最佳治疗方法仍值得商榷。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团队在Spine J杂志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为了明确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OVBF的长期疗效。该研究纳入51例OVCF和45例OVBF,平均随访时间为74个月。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随访中,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OVBF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3]

尽管C臂透视下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但使用传统C臂透视获取OVCF合并脊柱畸形患者术中的高清图像难度很高。O臂导航系统可提供术中及时三维高清图像,完成精确导航,但是在OVCF合并脊柱畸形的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因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团队探索了O臂导航和C臂导航在PKP治疗OVCF合并脊柱畸形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O臂导航辅助PKP手术相比C臂引导的PKP手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治疗OVCF合并脊柱畸形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4]

2、加速康复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加速康复外科(ERAS)计划能够帮助患者在术后更快更好地恢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5],该研究评估了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加速康复相关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对于PKP术后的患者,ERAS方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可有效减少住院天数、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促进患者康复。

OVCF经常引起严重的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迫切需要有效的疼痛管理来恢复功能和改善预后。为此,欧洲学者们通过高质量的荟萃分析评估了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案在处理与OVCF相关的急性疼痛中的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 Netw Open杂志上。该研究通过检索Pubmed、Embase、Scopus和CINAHL数据库,纳入急性OVCF保守治疗的前瞻性比较和随机临床试验,包括20项试验,涉及2102例患者,评估了治疗VCF的各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非甾体抗炎药和特立帕肽可能是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管理的首选治疗方案。虽然降钙素也被证明是有益的,但它的安全性和潜在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6]

Romosozumab是一种结合硬化蛋白的新型单克隆抗体,具有增加骨形成和减少骨吸收的双重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香港中文大学团队在J Orthop Translat发表了一篇meta分析来评估随机对照试验中Romosozumab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7]。该实验涉及13507名参与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omosozumab组新发椎体骨折的可能性显著降低,而与仅使用抗骨吸收药物组相比,使用Romosozumab 12个月后再序贯抗骨吸收药物治疗24个月时新发椎体骨折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另外,与对照组相比,使用Romosozumab的严重不良事件和致命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Romosozumab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都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预防骨折的主要药物。然而直接比较两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折预防的安全性试验仍然很少。韩国学者通过国家的索赔数据库对地舒单抗和双膦酸盐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发表在J Bone Miner Res杂志[8]。该研究使用的数据库覆盖了韩国健康保险审查和评估服务处按年龄和性别分层抽样的1000万人,占韩国总人口的20%。结果显示,在按年龄分组的亚组分析中,70岁以下的地舒单抗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明显低于70岁以下的双膦酸盐组,且在反映临床实践的真实数据中,地舒单抗和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相当。

六、Kummell病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骨不连

Kümmell早在1891年报道了一种未被深入认识的疾病,后来人们称其为Kümmell病,并将该病分为三期:I期,直接或间接暴力脊柱疼痛,以后疼痛逐渐消失;II期,数周或数月后相同部位会再次出现疼痛;III期,逐渐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即龟背征。推测机理可能是外伤致椎体营养障碍,进而导致骨萎缩并逐渐出现椎体压缩骨折。从Kümmell的报道早于伦琴发现X射线的1895年和以上描述来看,当时仅从临床症状、体征的角度分析,实际上Kümmell病应该相当于低能量损伤引起的椎体骨折,或者也可以说,Kümmell病I期相当于椎体骨折, III期相当于多个椎体骨折,而II期应该相当于椎体骨折骨不连,即椎体未能有效愈合,导致疼痛复发和结构性不稳定。骨质疏松椎体骨折骨不连多见于老年人,与四肢骨折骨不连有所不同,其可能涉及骨的新陈代谢、血供以及生物力学等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针对Kümmell病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的研究持续涌现,在临床诊疗的策略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对于I期和II期Kümmell病,PKP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已经被推广应用。虽然PKP已经广泛应用于Kümmell病的治疗,但是仍存在骨水泥渗漏、骨折和移位等诸多挑战。为此,长沙医科大学团队在Sci Rep杂志发表研究,探讨了PKP与网状骨填充容器在该疾病中的应用。结果显示,PKP与网状骨填充容器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复位质量,确保足够的骨水泥填充,并减少骨水泥渗漏、骨折和移位相关的问题[9]

据报道,目前OVCF骨不连绝大多数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而对于伴有椎体后壁塌陷的严重OVCF骨不连,采用传统的内固定方法治疗不仅手术创伤大,而且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内固定容易失效。若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由于椎体后壁不完整,使得骨水泥渗漏的可能性变高。为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团队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10]。该研究探讨了PKP和PKP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PPSF)治疗严重OVCF伴骨不连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缓解严重OVCF伴骨不连的疼痛。与PKP相比,PPSF+KP可以获得更满意的椎体复位效果。PKP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PPSF+KP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KP创伤小,在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等方面更有优势。尽管存在严重的椎体塌陷和椎体后壁不完整,根据我们的经验,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对决定是否使用椎体强化术非常重要。术中精确的穿刺技术、适度的球囊扩张和理想的球囊放置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采用过伸体位促进病变椎体复位。对于椎体骨不连患者,最佳穿刺路径需同时靶向进入骨不连腔隙以及邻近正常松质,双侧穿刺更佳,以实现后续骨水泥灌注和弥散均匀可靠,实现坚强骨锚合,增加稳定性。合适的骨水泥灌注量有助于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一般骨水泥注入量略大于球囊扩张量时较为适宜。对于术前影像学上提示有前壁缺损的患者,我们采用骨水泥分级灌注,使用封堵-骨锚合技术和温度梯度灌注技术治疗,显著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率,提高了疗效。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系统的、个体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这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非常重要。

七、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年度呈现了OVCF对患者的长期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多米诺骨牌级联多发椎体骨折、脂质代谢、继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肌肉质量等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椎体压缩性骨折(VCF)对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在J Bone Joint Surg Am杂志发表研究,通过检查VCF后的长期临床结果,并确定持续性疼痛和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该研究纳入18392例VCF患者,平均年龄为80岁,76%的患者是女性,中位随访期为670天。研究揭示了VCF对老年人的实质性影响,先前存在护理依赖的个体比独立的个体更有可能在VCF后出现功能下降,这强调了需要为依赖护理的患者群体适当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11]

多米诺骨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涉及在初始OVF愈合之前同时或依次发生的多个OVF。然而多米诺骨牌OVF的危险因素和长期临床结果尚不清楚。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在Spine J杂志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为了确定与多米诺骨牌OVF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研究纳入8家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急性OVF患者190例,随访一年。结果表明,严重的椎旁肌脂肪变性是多米诺骨牌OVF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多米诺骨牌OVF有影响的是椎旁肌肉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早期评估椎旁肌肉脂肪变性对于预测多米诺骨牌OVF的进展至关重要[12]

目前已知脂质在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尚不明确。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在Spine J杂志发表研究,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这项研究包括了318237名50岁或以上的参与者,他们的HDL-C水平位于10到200mg/dl之间。此研究发现,HDL-C水平与男性和女性椎体骨折呈正相关。因此,监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脂检查可能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13]

PVP和PKP是治疗OVCF的常用术式,其优势在于微创、可快速缓解疼痛。然而,部分患者在PVP或者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目前PVP/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研究团队在Eur Spine J上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了绝经后女性OVCF经皮椎体强化术后继发椎体骨折(SVF)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OVCF行经皮椎体强化术后SVF的发生率为14.66%,BMI、使用类固醇、既往椎体骨折史、术后椎体后凸角、HU值是绝经后女性OVCF行PVA术后SVF的独立危险因素[1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Eur Spine J杂志上发表研究,该研究发现术后1年内,有72例患者发生再骨折,发生率为25.1%(72/287),分析结果显示脊柱的BMD、ODI、PNI(预后营养指数)评分和mFI(改良脆性指数)评分是老年OVCF患者术后再压缩的独立危险因素[15]。另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Spine J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胸腰椎骨水泥强化椎体再次塌陷与低骨盆入射角(PI)、椎体裂隙征和低BMD有关。PI小于43°是椎体再次塌陷的良好预测指标[16]

除了再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虽然多数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上明确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东莞市中医院骨科团队在Int J Surg杂志发表高质量荟萃分析研究,该研究确定了12项符合严格纳入标准的队列研究,其中共包括2388名患者和3392个椎骨。在1132个椎骨中发现了骨水泥渗漏。结果揭示了皮质骨完整性、椎体裂隙征和骨水泥体积是OVCF患者经皮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渗漏风险的重要因素[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肌少症是影响PVP疗效的危险因素,然而对OVCF患者来说,评估肌肉力量难度较大,这使得以前的测量技术效果变差,因此亟需新的诊断肌少症的替代指标。九江大学附属医院团队在Sci Rep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18],探讨腰大肌体积对OVCF患者PVP术后预后的影响。该研究纳入163例老年患者。通过MRI测量腰肌至腰4椎体指数(PLVI)以评估腰大肌体积。结果表明,体积较小的腰大肌会降低OVCF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是椎体骨折再发的危险因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疗任务艰巨,但是我们对其的认识和研究正不断深入。在“健康老龄化十年”的战略背景下,需要重视老年人群的骨骼肌肉健康问题,尤其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秉承加速康复理念,遵循骨质疏松综合治疗的原则。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专业手术机器人可加大引入,对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评估、决策和诊疗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体化治疗,为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赢得时间,我们愿与同道们一起努力,共同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再次感谢同行学者的累累硕果,是大家众志成城的无私奉献和精彩研究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带来福音。本次盘点未能涵盖数据库中所有出类拔萃的研究成果,在叙述上也可能存在欠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