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5大专题7个领域,北医三院脊柱团队倾囊相授

首页 >> 会议报道 >> 正文

聚焦5大专题7个领域,北医三院脊柱团队倾囊相授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39057#
2023-09-17
我要评论

金秋九月,学术领航。为促进国内脊柱外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交流,2023年9月15-16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办的“2023年全国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于北京成功举办。

会场掠影

本次学习班设置了腰椎、胸椎、颅颈椎、脊柱畸形、脊柱肿瘤5大专题,腰椎微创、腰椎翻修手术及并发症处理、胸椎管狭窄症、脊柱畸形、脊柱肿瘤、颅椎经典技术与创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个脊柱外科细分领域的内容,结合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邀请来自北医三院脊柱外科40余位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以期为同道们分享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

李危石致辞

北医三院骨科主任李危石首先对各位骨科同道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北医三院最早开展脊柱外科学习班是在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且不断更新。学习班旨在将北医三院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的临床经验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他介绍,此次学习班将举办两整日,专题设置丰富,期待与大家交流共进,也欢迎大家借此机会感受北大医学部的校园。

腰椎微创

讲者风采

李危石报告了脊柱微创手术北医三院的应用经验、历史沿革及脊柱外科发展的新方向,认为骨科医生应同时掌握微创及开放手术技术,个体化应用,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曾岩以融合术式的发展历史出发,比较4种融合技术的优劣势,认为OLIF技术更好融合。他通过6个病例,特别提出应注意患者肋缘髂嵴位置椎间盘高度及椎间隙情况个体化治疗

姜帅分享了PEID手术治疗LDH的适应证及技术要点,强调术前精细阅片、明确判断解剖位置关系的重要性,汇报了北医三院在机器人导航自主识切椎板方面的工作进展。

钟沃权作为腰椎内镜治疗LDH中的“侧路派”,结合病例分享了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提出关于体位、定位、麻醉等内容的独特观点,强调重度脱垂和髂嵴过高的L5-S1患者不推荐侧路手术。

孙垂国通过多个期刊文献内容,分析了腰椎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三种不同术式的适应证与入路选择策略。他建议骨科同道可通过熟练手术技术来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姜宇讲述UBE与PEID技术的切口选择、手术区域显露、术中止血、水流控制、并发症处理等技术细节,提出应选择最熟悉的手术操作、重视操作细节,明确镜下解剖标志的重要性。

腰椎翻修手术及并发症处理

讲者风采

李危石介绍了腰椎术后椎间孔区狭窄的常见病因及诊断等内容。他结合相关病例,提出手术医师应充分掌握椎间孔的解剖结构,当术后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明确是否存在术后椎间孔狭窄。

郭昭庆针对腰椎翻修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多种情况,提出”翻修三部曲”概念。他从术中不同环节,结合个人诊疗经验,汇报了腰椎翻修手术中的减压技巧、椎间植骨的标准操作等实用内容。

齐强对腰椎融合术后Cage移位现象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由此介绍了北医三院骨科在腰椎术后Cage移位中的诊疗经验及处理策略。

周思宇以实例为基础,对腰椎术后症状性血肿的临床表现及体征、预防、治疗等内容进行了报告,提出对术后24小时内的患者症状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郭新虎针对两个因腰椎术后感染导致翻修的案例进行汇报,提出在无法确认是否存在感染时,进行宏基因组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分享了北医三院针对该并发症的诊疗经验。

邹达通过病例分析,认为骨质疏松与植骨量过少是术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术前对患者进行CT值测量可以评价患者骨质情况,预测术后螺钉松动的风险。

胸椎管狭窄症

讲者风采

陈仲强胸椎环形减压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出发,比较其与侧前方入路、前路直接减压等技术的区别,指出若该术式应用得当可有效解除胸脊髓的前后压迫并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刘晓光报告了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治现状,为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他提出新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分型方法及基于新分型的不同治疗策略。

孙垂国讲述了胸椎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与疗效评估方法,讨论了揭盖式椎管后壁切除术对治疗单节段TOLF的中远期效果,强调脊柱内镜治疗胸椎OLF虽微创可行,但应谨慎开展。

王龙杰结合多篇文献中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病例的结果,强调应高度关注危险因素,尽快诊断、尽早清除,才能实现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

脊柱畸形

讲者风采

如何判定脊柱畸形的主要部位和设计正确的手术方案?陈仲强从代偿机制的分析、矫形的策略及顺序、截骨部位的选择、外科目标角的定义等内容进行详细解答。

李危石结合退变性腰椎侧弯的鼓楼分型,分享了DLS冠状面矫形的核心策略,指出术前L5TA15°是术后发生冠状面失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比PCO+UCS技术和APSO技术的优劣势

孙卓然对比东西方人群的矢状位参数,表明矢状位序列重建要遵循国人特点及标准,腰椎前凸“大小”与“形态”同等重要,强调术中固定棒曲度调控、术中透视评估在恢复腰椎前凸中的重要性。

严重腰椎脊柱畸形的治疗充满挑战,岩强调了该种畸形造成神经症状的原因,指出手术中应基于畸形顶椎位置选取不同减压和截骨方式,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于淼讲述了S2AI螺钉骶骨骨盆固定技术的迭代历程、S2-AI和S2 alar螺钉的区别等内容,并提醒临床医生密切观察可行患者,尽量避免经关节面的内固定植入。

如何界定胸椎后凸尚缺乏统一标准,王永强对比了SK、Late OVCF、DDD的固定节段选择的区别,介绍了胸腰椎后凸畸形远端固定椎的选择方法。

周思宇针对一例合并神经损害的DLS的3种手术方案进行探讨,分享现存的争议,指出DLS应进行个体化、非影像化的治疗。

李危石在专题总结时提出,对于腰椎退变性侧弯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冠状位、矢状位的平衡下的矫形策略,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诊治。

脊柱肿瘤

讲者风采

刘忠军首先介绍了脊柱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共识和核心理念,引用多个国内外病例进行阐述,最后明确了脊柱肿瘤综合性治疗的重要性。

吴奉梁对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的诊断、评价、手术指证、手术方式、放疗、核素治疗、药物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讲述,同时介绍了北医三院对于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瘤的诊治经验。

韦峰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的历史沿革,由最初的“解剖学切除”逐渐发展到“不经瘤切除”的理念转变,随后分享了北医三院在践行该理念过程中的经验。

姜亮汇报了脊柱肿瘤的微创治疗的经验,同时以脊柱侵袭性血管瘤为例,探讨了脊柱侵袭性肿瘤的诊疗经验,最后针对9类脊柱肿瘤,分别给出自己的治疗建议。

讲者风采

周华分享了3D打印假体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阐述了这是腰椎肿瘤术后椎体稳定重建的新技术,并对椎体重建的未来进行展望,表示该技术是可行的、可靠的。

党礌着重讲述了脊柱原发肿瘤矢状切除治疗过程,分享脊柱肿瘤矢状切除的北医三院经验,表明该种治疗方式切除边界可靠、生存率满意,传统内固定或3D打印假体均可获得满意的术后稳定性。

刘晓光分析了脊柱肿瘤各类诊断技术的优劣势,表明脊柱肿瘤的诊断应坚持“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原则,重点强调CT监测下脊椎病变经皮穿刺活检是术前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对制定综合治疗方案起重要作用。

李彦分析了伴严重脊髓损害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研究结果,总结出对于此类患者,即使神经功能损害病程较长,手术治疗依然有可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讲者风采

刘啸李梓赫唐彦超胡攀攀王奔五位医师分别报告了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脊柱软骨肉瘤脊柱骨巨细胞瘤多节段脊柱横纹肌肉瘤柱侵袭性血管瘤5种脊柱肿瘤的北医三院诊疗经验。他们从诊断标准、临床特点、用药等国内外诊治策略等方面进行分享,引起在场学者积极交流。本节的最后,韦峰对脊柱肿瘤专题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术前的明确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十分重要,对于良性或可以暂时观察的肿瘤、脊柱转移癌,要进行综合治疗。希望大家不断丰富对疾病的认识,总结经验,针对脊柱肿瘤的问题也欢迎大家继续交流探讨。

颅椎经典技术与创新

讲者风采

王圣林回顾了椎弓根钉技术的来源历程,通过手术视频演示如何剥离后方肌肉与韧带以显露寰椎与枢椎的椎弓根,阐明了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引导精准置钉、术前行血管影像学检查制定严密方案的重要性。

闫明从枕颈的解剖、不同固定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出发,强调了椎动脉走行与C2螺钉的位置关系,表明在保证牢固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纳入固定范围的颈椎节段,首选枕骨-枢椎固定术,同时注意避免固定物过度后凸。

许南方通过丰富的国内外文献,回顾了Magerl钉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与Harms技术进行对比,阐述了该技术的实施要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应对措施。

讲者风采

范东伟从颅颈交接区的解剖和毗邻关系引出寰枢椎畸形中的“三明治畸形”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对该疾病病因探究的必要性,鼓励一众同道参与如体节发育、分解时钟等脊柱胚胎发育学前沿研究。

日前,经典后路寰枢固定融合术存在众多实际问题,王圣林由此引出改进该技术的必要性,通过国内外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入路技术的回顾,证明该创新微创术式在多方面具有优越性。

许南方阐述了两种寰枢非融合固定术治疗齿突骨折的方法,详细对比了后路寰枢临时固定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各项指标,以II型齿突骨折为例,分享了北医三院骨科应对该种疾病的处理过程及术后效果。

为克服传统寰枢后路常规固定的局限性,国内外均提倡在寰枢侧块间植入Cage。田英轮表示,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单侧Cage与钉棒联合的融合固定可以简化手术操作,降低血管神经的风险。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讲者风采

陈欣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流行病学、病因机制等出发,根据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家族性遗传性聚集的倾向,结合已知的治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基因遗传在该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刁垠泽讲述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手术减压的经典术式及适用情况,对经典的K线适应证判断法的应用条件进行补充,同时认为减压在一定情况下需要覆盖和超过受压迫节段。

潘胜发对比了传统肉眼直视和显微镜下视野手术操作的差异,以此引出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的操作要点,指出应暂时保留椎体后壁皮质骨等,以手术录像提示了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孙宇表明,后路椎管扩大术依然是高椎管侵占率OPLL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当前方存在压迫时,前路是唯一选择。椎体次全切联合钛笼植入的术式中,可尝试3D打印空隙金属人工椎体避免钛笼下沉和移位。

周非非以经济学中的“科斯定律”联想治疗高侵占率后纵韧带骨化症中,不同术式选择的临床效果对比、潜在损失及成本,列举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只有以患者获益为考量的术式选择才是符合循证医学的经济方案。

张凤山汇报了近年来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合并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升高的原因,列举出造成造成该病的医源性原因和预警临床表现,提供了应对脑脊液漏的处理方式,提示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赵衍斌分析了后路手术后的C5神经根麻痹的高危因素,发现术前测C4-5神经根管<3.3mm是最显著的提示,援引日本学者预防性神经根管扩大术,表示该术式并不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远期恢复率较高。

夏天通过检索既往研究表示,术后使用NSAIDS药物使得OPLL后路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增大数倍,通过建立一万八千多位患者的病例数据库,得到后纵韧带骨化累及节段是SSEH的独立危险因素。

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情评估以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日益受到关注,但多项联合量表繁杂,较难施行,由此,李舒扬分享了北医三院骨科加入AO Spine牵头的JOACMEQ单量表的探索性多中心前瞻研究结果。

“细节决定成败。”孙宇分别总结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9个讲题,表示应了解日前公认科学的有效方法的优略势,以实现患者的满意度为首要目标。学习班的选题设置十分丰富,经过两日的学习,希望大家通过北医三院骨科五个专业组精心呈现的授课内容,满载收获而归。

周非非引用乔杰院士曾提出的北大医学“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的办学精神,指出骨科作为北大医学最突出的专业之一,始终秉持着厚德仁术、求实创新的原则。同时感谢大家对北医三院骨科的信任,期望通过骨科同道的不懈努力,秉持严谨求知的态度,持续为我国骨科事业贡献力量。


会场花絮


“看脊梁铁铸,担当社稷,精神玉炼,照映乾坤”至此,2023年全国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圆满召开。相信通过此次学习班的成功举办,将推动我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也期待脊柱外科领域的同道凝心聚力,持续为我国脊柱外科事业贡献力量。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许南方、袁磊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屈若木、陈锐、周帅、高国栋提供学术支持。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