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宣布了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
获奖名单中,7个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26名同志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51名同志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其中,医疗卫生行业的获奖团队有3个,奖章获得者有2名,奖状获得者有33名。在骨科领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张英泽院士
张英泽院士从医执教48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骨科疑难问题为重点,针对我国骨折流行病学领域空白、四肢复杂骨折和骨盆髋臼骨折常规诊疗技术局限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治难点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原创研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创建了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原创研发四肢骨折微创复位固定系列器械和手术技术,研发骨盆髋臼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新技术;率先发现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骨折类型,被称为张氏骨折;原创提出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和骨动态形变定律,并据此设计了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腓骨近端截骨可吸收垫片植入手术及配套器械,为广大骨关节炎患者提供微创保膝治疗,并使医疗费用降幅超过30%。
带领团队完成首次全国骨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纳入102.9万例数据,获得了我国骨折、脱位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权威数据。四十余项数据和七项原创技术写入《外科学》、《骨科学》等国家规划教材。
郭卫教授
40年来,郭卫带领团队知难而进,在骨肿瘤领域深耕不辍,解决世界性难题,引领中国骨肿瘤治疗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疗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极大改善了恶性骨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术后功能,通过专利成果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带领中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走向国际市场。
原发恶性骨肿瘤是导致青壮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肢体及骨盆恶性骨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高位截肢,手术给患者造成巨大身心创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让患者有尊严地站立行走,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梦想激励着郭卫和团队向手术“雷区”宣战,以不服输、勇于创新的劲头,在骨肿瘤保卫战役中,从无到有,从好到精,一点一点突破,一项一项创造。
郭卫引领中国骨肿瘤界建立了中国恶性骨肿瘤规范化诊疗体系,创立起一整套骨肿瘤整块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理论方法,彻底改变了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术后功能和预后,90%以上患者保留了健全肢体,70%以上的患者长期生存。
雷光华教授
雷光华教授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主任、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紧密对接“健康老龄化”国家战略,长期致力于骨关节炎的临床防治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他建成了我国骨关节炎领域稳定随访且拥有多组学数据的大样本自然人群队列,明确多种国人骨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创新并规范轻中度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策略,写入国际权威指南,指导临床用药;创新重度骨关节炎手术治疗关键技术,研发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相关器械,牵头制定首部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和手术专家共识;他主编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5部,成果写入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等27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组织临床指南和共识。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社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表彰周期为3年。
全国创新争先奖被认为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是国家科技奖项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据介绍,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表彰过程具有突出价值引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