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怀信教授
他是华西医院骨科的奠基人和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内开展膝关节加压融合治疗全膝关节结核的手术第一人。在我国率先进行骨水泥的研制及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他也是毕生热爱教育的医学教育家。他积极进行教改,耐心、细心、手把手地教学,他在每一个弟子身上都用尽全部精力,带一个,成才一个。
他重视人材培养与学科发展。早在80年代,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并着手骨科亚专业的细分,华西骨科如今成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正是源于这一坚实基础。
他就是沈怀信,全国著名骨科专家,西部西医骨科和华西医院骨科的奠基人,从医执教70余载, 92岁还坚持英语查房,为医学奉献了三根手指……沈怀信把闪光的人生献给了华西医院、献给了患者、献给了祖国。而就在3月4日上午8时20分,他因病逝世,享年94岁。
先生已逝,但他却留下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把病人当亲人的崇高医德,让后人为之景仰。
华西骨科的引路人
在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裴福兴的眼里,恩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深爱的骨科医学。
沈怀信于1919年7月出生于上海,1938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就读,成为中国培养出的第一批骨科医生。1953年任华西医院医务处主任兼骨科主治医师。1954年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外科副主任,兼骨科专业组长,1979年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及外科主任。为推动我国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患有膝关节结核的病人很少做手术,都是通过用药、卧床休息进行治疗,效果不佳,国内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并没有取得较大成果。沈怀信却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投入到研究中。他认真查阅资料,钻研学习,在1954年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膝关节加压融合治疗全膝关节结核的手术。
70年代,沈怀信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关节置换,当时国外的产品进不来,国内又没有合适的产品,他大量查阅资料,不断研究。1979年,他在我国率先进行骨水泥的研制及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骨水泥”的研究成功,使很多骨折患者重新站立起来,也填补了西南地区无法开展骨关节置换手术的空白。
1956年沈怀信被任命为骨科组组长。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院只有一台30年代进口的X光机,老式设备发射的X射线量很大,为了给病人进行闭合式复位,沈老常用左手托住患者的骨折部位,X光会穿过他的左手。由于长期积累,他的左手患上了放射性皮炎,为了防止扩散,手指必须切除。从上世纪70年代起,沈老陆续接受了多次手指切除手术,截去了3根半手指,左手只有大拇指是完整的。
他的学生沈彬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到沈老师时,惊讶于他手指的残缺:“外科医生最重要的不就是手吗?”
200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赵以甦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随后得知沈怀信教授60年一直坚持不戴铅手套为病人手术的事情后,为之所感动。得知老人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培养更多的骨科专家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即决定以沈怀信的名字捐献一座图书馆。这个“沈怀信纪念图书馆”里几乎全是关于骨科研究的英文杂志,共计万余册。这也是西南地区首个以个人名义捐赠的图书馆。
医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师
手指被切除后,虽然没法再上手术台,但沈怀信依旧用他残缺的手,坚持门诊、指导学生、查病房,把工作重点转向了教学、科研、育人。
裴福兴主任说,沈老师是他职业生涯的规划师和指导者。“在我第一次出国学习时,沈老师就告诉我,‘你的目标是多看、多学、多做,打好基础’。第二次出国时,沈老师又给我谋划,‘你去学习关节外科,回来把华西医院的关节外科搞起来,开展好’。按照他的指点和要求,我才能有今天在关节外科所取得的成绩。”
沈怀信培养了无数学生,大家都评价他是“好老师”。无论他是做外科主任,骨科负责人,或退休以后作为一个普通的骨科医生,他都将精力投入到骨科工作中。直到92岁高龄,都坚持到病房参加英语交班,指导年轻医生论文撰写。
在熊恩富教授的记忆中,沈老师都是手把手教学。在他刚开始独立管病床,第一次上手术台做一个脊柱骨折损伤的手术,沈老师特意来到手术室,站在他的旁边,手把手教他如何剥离椎板,如何切开,非常耐心仔细。
骨科宋跃明副主任是沈怀信的博士研究生,当时宋跃明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出现了困难,沈老师不断给予指导,和他一起查阅大量文献,确定论文题目。
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沈怀信致力于学科发展,并为之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华西骨科在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划分亚专业,骨肿瘤、人工关节、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正、创伤、脊柱这5个专业在当时已经被独立划分。随着专业的细分,他要求骨科每一个高年资医生选择自己的亚专业,从这时开始,每个骨科医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职业生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华西骨科也逐渐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80年代,沈怀信还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作,开展骨科、生物力学交叉学科探索,双方共同授课,安排医生专职到成都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学习相关知识。
在康复科刚成立时,沈怀信也给予了大量的关心,推动着骨科与康复科之间的学科融合。熊恩富教授回忆到,从94年离开骨科来到康复科后,有了困难,熊恩富都要询问沈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康复科的年终总结,沈老师也会积极参加,对每一位医生都给予评价: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需要改善,如何改善,他都积极指正。
康复科主任何成奇说,骨科的康复应该怎样去做,要往哪个方向去走,往哪个方向去努力,沈老师都会给我们好的建议,在他的帮助下,90年代末,康复科的临床康复和学科交叉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70余载的从医生涯,沈怀信教授有快乐,有忧愁,有成功,有坎坷。在他眼里,患者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学生没有聪明与愚笨之说,他一视同仁。
94载的人生历程,他爱工作,爱生活。他与夫人陈翠霞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同道,相互支持与敬重,把生命才智倾注到人类健康事业中。
先生虽走,风范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