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已经成为社会最流行的慢病之一,骨质疏松防治的终极目标是骨折的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与临床普通骨折不同,它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疾病存在的前提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变,属于病理性骨折。全球每3秒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我国现已面临骨质疏松的高发期,对其骨折的干预迫在眉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在线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多年来坚持响应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学术会议探讨的需求,并于2019年7月27日在南京共同主办并召开了第六届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大会。
会议现场
与会嘉宾合影
林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林华教授简短致辞,并逐一介绍与会嘉宾。
专家论坛:大咖多维度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
主持人风采
王坤正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在授课中强调,TKA精准医学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更关注个性化假体,加强微创单髁技术、数字化骨科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以及加速康复理念的融合,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指南,指导精准医疗关节外科的发展。
夏维波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借用三个临床病例带来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路径的思考。50岁和70岁绝经妇女有骨折风险时治疗的优先级?患有脆性骨折时,1年和5年骨折史治疗的优先级?骨折高风险者,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的优先级?他讲到要遵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CSOBMR)2017年指南,考虑风险分层管理,重视骨折、特别是新发骨折。
刘强教授授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前任组长、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对于如何提高关节置换的假体生存率,提到假体选择、手术技术和药物防治方面都是关键要考虑的问题。对应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他强调到目前认为钽金属材料是骨长入、骨整合最好的假体;在手术操作中要注意残余骨的骨量保留;以及在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添加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可有效提高假体的骨整合度和减少假体周围的骨量丢失,减少早期松动。
钱齐荣教授授课
上海长征医院钱齐荣教授对OA疼痛的基础研究做汇报,并强调了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性。他讲到OA疼痛机制知之甚少,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与OA疼痛相关的关节局部、涉及OA疼痛的神经机制和影响OA疼痛的一般因素。
专题论坛:骨质疏松骨折防治结合、基础临床密不可分
专家授课
南京鼓楼医院林华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又佳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包丽华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茂伟教授围绕本专题作报告。我国大部分人群伴有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活性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及其诊疗指南跌倒干预中的价值不可估量,还可联合应用双膦酸盐、降钙素和HRT,但是要关注不良反应和伴发疾病。对于围手术期患者还应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估,综合管理,从而降低骨折风险;此外,围手术期应用唑来膦酸可干预内植物松动。在临床治疗中,维生素K₂可以促进骨钙素羧化,引钙入骨;阿仑膦酸钠也进行了多个临床研究,效果显著。专题还呼吁骨科医生关注男性骨质疏松患者。
临床技能:关键性应用
专家授课
北京积水潭医院程晓光教授重点介绍了QCT在髋部骨折的术前骨质评估的优势。他总结道,定量CT(QCT)具有诊断骨质疏松、监测疗效和病情、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预测、骨科术前评估和作为骨质疏松相关研究手段方面的应用。
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吴斗教授在授课中从微观改变讲到内固定重建,对内固定的嵌插固定、角度固定、宽支撑固定等方面提出手术技术改进的策略。他强调在力学强度的影响上,骨微结构的变化引起的骨小梁强度下降比骨量丢失引起的效果更大。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专家就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椎体骨折和疑难病症的处理进行了互动和探讨。
刘强教授宣布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工作委员会四肢骨折防治学组成立仪式,并由王坤正教授、林华教授、刘强教授和陈允震教授为学组组长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吴斗教授、副组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吴昊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伟栩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培训教授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我国骨科和骨质疏松专业的顶级专家,共聚一堂,全面探讨了骨质疏松及其骨折防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强调了我国老龄化人群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