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月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海涌教授两名在读博士生潘爱星和张扬璞,即将踏上赴美求学的航班,远赴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分别开启为期半年和一年的留学历程。
两个月后,海涌教授另一名在读博士生韩超凡,也将飞抵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跟随李国安教授展开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涯。
喜讯!同年三弟子公派留学
海教授与三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潘爱星(左一)、张扬璞(左二)、韩超凡
收到留学通知书一刻
他们都是凭借在读期间的优异表现,而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公派留学资助而将赴国外著名院所学习深造。据悉,获此奖学金的一般都是统招在读博士,在读期间参加过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发表,英语考试过关,有确切的出国研究计划,并有欧美正规院校或研究机构的接收函。申请到该奖学金的在读博士,可以在国外学习一年。
“2018年让我特别开心,一年当中我有3名博士生申请该项目获批。”喜讯传开后,天南地北的同道向海涌教授道贺,因为此前尚未听说过哪位导师一年当中能有3名博士生同时获批该奖学金。
“他们出国的研究方向,都是我跟他们将在美国跟随学习的导师共同商定的。”海涌教授说,学生们出国研究的方向,有的是国内研究方向的扩展,有的是美国导师正在进行的研究。
留学,年轻医生成长的阶梯
海涌教授和学生们的月度科研会议
2011年,海涌教授自己筹集资金,将其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周立金送到美国德克萨斯腰椎研究所和TRSH医院学习了一年。第二个博士生陈小龙,也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半年。第三个博士张希诺也已于今年完成在美国底特律大学的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在北京朝阳医院工作了。
“在读博士和年轻医生出国学习非常有意义。”海涌教授认为,年轻医生出国学习在不同阶段的目的和收获各不相同。
在读博士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积累的阶段,作为年轻的住院医师,他们出国主要是到国外环境中感受国外的医学和临床状况,了解国外医生的培养过程,以开阔眼界为主,这对提高他们看问题的高度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所有的副主任医师和高年资主治医师,必须有3个月到半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他们在国外某个著名院所就某个专业领域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在临床某个领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海涌教授要求科室所有副主任医师以上及博士毕业人员,每年至少发表一篇SCI论文,每3年至少有一项科研课题。为此,他会创造各种途径让年轻医生出国深造,包括申请AOSpine、NASS、SRS、国际腰椎研究学会,以及关节和创伤等各专业协会的奖学金,助其实现出国访学计划。
除此之外,海涌教授鼓励科室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申报医院的人才培养基金。北京朝阳医院规定,中青年骨干提出申请并通过选拔后,在欧美国家找到接收的院所,就可以出国学习一年。在此期间,医院每月发放1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费。骨科每年会有两三名中青年医生得到这个学习机会。
“培养中青年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未来,他们如果不到国外拓展视野,今后的发展就会受限。”海教授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些年来,北京朝阳医院骨科着力培养中青年医师的科室人才建设方针已见成效,科室获批的科研课题、发表的SCI论文均逐年上升。
艰辛,20年前境遇并非故事
海涌、赵杰(右一)留学期间与两位美国导师合影
海涌与袁汉森教授(左一)夫妇、Lee教授夫妇合影
与学生们相比,海涌教授青年时代的留学生涯就艰苦得多了。1986年从第一军医大学(今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年轻的大海医生开始了他的军医生涯。
1995年底,他怀揣多年积蓄和夫人资助兑换的6000美金,“公派自费”留学美国,在新泽西医科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跟随两位著名的导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骨科博士后和脊柱外科博士后研究。
在美国学习的第一年,大海医生跟随曾担任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的韩裔学者Casey Lee教授看门诊和做手术。Lee教授经常启发大海医生从病人的一个临床问题或临床现象当中,找出有一定共性的问题来设计一个研究并完成它。
为此,他查阅了导师十多年积累下来的四五千个病例和影像片,通过回顾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病例,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篇腰椎研究论文。
第二年,大海医生跟随也曾担任过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的华裔学者袁汉森教授学习。“他的眼界和思维特别超前。跟他学习期间,我见到很多他发明的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并参与临床应用。”
袁教授20多年前的这些创新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些至今依然长盛不衰,如球囊椎体成形术等技术。正是他的这种超前思维,让大海医生有幸站在学界潮头,提前领略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在此学习期间,他一半时间在临床,一半时间在实验室做研究。他在实验室除了开展日常实验,还负责养老鼠、养羊等动物,半夜三更经常要赶到实验室按点取标本、做分析,数九寒冬还要到凉风飕飕的露天取动物标本。实验室的工作虽然艰苦,但是亲历和见证了很多重要研究的全过程。
对于青年医师来说,亲自参与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体验和经历。
“跟随这两位导师学习的那两年,我收获特别大。他们的性格不同,又各有所长,一位教会了我在临床试验当中如何发现问题并设计研究的方法,另一位引领我如何站在学术前沿进行创新。”
如今,海涌教授的研究生毕业课题多数与临床相关,少部分与其担任的国自然课题以及团队创新项目相关。由此可见,当年他留学的后续影响之大,一直延展到培养学生上。
师父,鱼儿们遨游的方向
海涌教授的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昵称,叫“大海里的鱼儿”;鱼儿们和科室年轻医生对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昵称,叫“师父”。
2008年,大海教授招收了他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周立金。现在,他每年招收统招、推免和国际港澳台硕士研究生各一名,统招和推免博士研究生各一名。如今,由其弟子和科室年轻医生组成的“大海里的鱼儿”群已有78人,其中统招、在职的学生至少有五六十人。
与有些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跟导师谋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不同,大海教授与“鱼儿们”每个工作日都会见面并带领他们学习。
每周一上午出专家门诊,海涌教授要求所有在骨科轮转的学生必须跟随出诊,以培养他们临床诊断的思维和查体方法等技能。
每周二至周五,每天早晨6:40,学生们来科室吃完师父提供给他们的免费早餐,7点便在师父的带领下准时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这种习惯已经坚持了七八年。
每周二早晨7点,海教授带领脊柱外科的弟子们大查房。查房之前,学生不仅要牢记所负责患者的年龄、检查情况、病情、病史等资料,还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其中至少一个病例必须用英文来汇报。因此每周二上午,很多攥着小纸条的学生会紧张得手心出汗。
每周三早晨7点开始全科晨读,一般由各专业的一名高年资医师和一名低年资医师作专业报告。
气氛轻松的英语俱乐部沙龙
每周四早晨7点开始脊柱外科研究生的读书报告和英语俱乐部沙龙。读书报告建议学生们尽量使用英文,以提高他们的英文表达能力。
每周五早晨7点开始脊柱外科上周手术病例汇报和下周疑难病例讨论。
海教授带领学生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腰椎会议
到了周六日,有些学生还会跟着师父前往各地参加学术交流。
这些良好的学习风气,吸引着从骨科到其他科室轮转的学生,到了每天早晨7点,他们还会回到骨科参加科室学习。而从其他科室轮转到骨科的研究生,也对在这里每天能见到老师感到惊奇。
大海教授与“鱼儿们”在新加坡参会
“我看他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海教授在专业上对弟子们倾注了满满的心血。学生们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的投稿如果被采用发言,海教授都会安排他们参会。2018年5月,在新加坡召开的AOSpine环球骨科大会上,除了刘铁这样的高年资医师,陈小龙、潘爱星、刘景伟也去作了大会发言。
海涌教授与2018首医骨外科学系英文学术演讲比赛获奖学生合影
春播秋收,在9月27日结束的2018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青年医师英文学术演讲比赛中,“大海里的鱼儿们”没有辜负师父的辛勤培育。在不知道参赛者单位的情况下,经十余名专家评委匿名打分,朝阳骨科团队占据了前十名中的六席,并囊括前四名。
自古严师出高徒。学生犯了错误,海教授会及时指出并加以惩罚,比如手术准备不足或PPT做得不合格,都会被罚50个俯卧撑。
海教授办公室温馨一隅
海教授对学生既是严师,也是益友。作为一个开朗阳光的性情中人,他乐于同学生们交流当下热点话题,分享他所了解的非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产品,一款新手机、有意思的APP的问世,热映电影的剧情等都会在第一时间与弟子讨论,师生沟通话题涉猎很广。
海教授和学生到玉树义诊
持续12年来,海教授带领团队赴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高原地区开展“大海脊柱拯救行动”,在救助贫困地区脊柱侧弯患者的同时,还增加了青年医生学医的信心和责任感,对他们身心也是一次次洗礼。
如今,大海教授的学生毕业后遍布各地,也各自取得了好的成绩。硕士毕业后,汪文龙和另一名师弟前后脚到首钢医院骨科工作。“你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学术研究的风气,这是从未有过的。”该科多位主任的反馈,令海涌教授甚为欣慰和自豪。
海教授足踝骨折后坐轮椅出席学生毕业典礼
天道酬勤,“海家军”的大海已是波澜壮阔。
“大海里的鱼儿们”或徜徉其中,或遨游四方,修炼着各自的本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海以爱育才,期盼“鱼儿们”跨越龙门,五洋斩浪,去追寻各自的诗和远方。
“鱼儿们”说——
刘铁(博士后)
有幸成为在大海里遨游的鱼儿,海老师的言行举止让我们如沐春风。
他总说:“年轻人眼光不能太狭隘,要广阔些。”
他用行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每天晨读查房他总是最早过来,总是在不断学习并传播最新的临床知识,他对手术技术追求精益求精,不断为我们学习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去帮助更多的病人……
周立金(博士)
有幸成为海涌教授的学生,至今仍是我最大的荣幸。他有出神入化的手术技艺,他既是业内权威,还是一位丰富多彩、有情有爱、风趣又不失威严,幽默里洋溢着洒脱的师长。
我记得他的博客首页写着:深邃、久远,如大海。的确,他的爱很深邃更深沉,他爱我们这些被他称作“小伙伴儿”的学生们,他爱每日奋斗在一起的同事们,更挚爱着那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大海脊柱拯救行动”的大爱,更是深入边陲。
他关心四季更替,欣赏风物长新,心底无私,天地也因此而宽广无垠。
陈小龙(博士)
日常生活中,师父是一位幽默、睿智而且非常“时尚”的导师,学生们与他聊天,完全不会感到拘谨或紧张,更不会有代沟。
但在工作学习中,师父要求非常严格,我们所有的“作业”,他都会逐字逐句认真审查、仔细推敲、悉心指导。
师父以身示范,以行育人。记得当年师父三踝骨折术后,第二天就在病榻上为远道而来的患者看诊,输液的同时还不忘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审改投稿文章。
我将把跟随师父求学的这十年美好时光装进行囊,伴随着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的祝福,在我热爱的医学事业中继续书写人生的乐章。
潘爱星(在读博士)
自2013年起,我有幸成为大海里的一条鱼儿,从一只小尼莫逐渐成长为遨游世界的海豚,师父对我成长的影响潜移默化。
师父擅长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师父常告诫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做只会做手术的医生;师父鼓励我们要全面发展,重视国际交流。
张扬璞(在读博士)
时间如白驹过隙,回想跟随师父的脚步已有四年之久。
在朝阳骨科这个大家庭里工作学习,与我之前的中学生活以及大学生活都是截然不同的,师父教书育人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他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和引领我们。前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一滴的成长,有时甚至自己都未能察觉。
韩超凡(在读博士)
作为一名医者,师父严于律己,晚睡早起,勤学不辍。他以精湛的技术拯救了无数绝望的脊柱侧弯患者,此为大工巧匠;他以宽厚的爱心帮助无数重症患者,此为医者仁心。
师父的家庭观念十分强,他对师母的爱一如初识;无论再忙,每周末一定要和家人们有一整天的时间相聚;对儿子言传身教,尽力陪伴他的健康成长。
这一切,都是我这样年轻的医生、不经世事的学生值得学习的。
汪文龙(硕士)
师父是我们职业道路的“筑梦师”,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那份自信,都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晨习时,师父只要在北京总会第一个到达,即使赶了一夜飞机和养病期间也从不缺席,就连学生们也都很难坚持下来。
师父总悉心指导我们的幻灯、论文和演讲,大会发言前总让我们在科室反复预演。我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师父总会用他特有的方式为大家喝彩、点赞。
对待专业和学术,师父一丝不苟,严谨严格。我发表的第一份论文上面写满了师父的笔注和评语,至今我还珍藏在我的书桌上。
他对待患者,总是热情耐心、精神饱满,经常是上午的门诊出到了下午,匆匆吃上一口饭又匆匆走进了手术室,科里科外的大事小情,总会最快给予回复,有时我们在想,师父的精力怎会如此巨大?
刘景伟(在读硕士)
师父有时候要求很严格,对患者的问诊、体格检查必须严谨仔细汇报全面,对于专业知识必须了然于胸对答如流,对于学术科研必须一丝不苟有理有据。
师父有时候又很和蔼,手术台上手把手教授动作,生活中有说有笑,偶尔还一起讲讲段子,与学生们热情打成一片。
师父还很时髦,爱好摄影的他,不仅拍照技术一流,还经常入手高科技新设备。在师父的影响下,渐渐我们的临床与科研能力无形中有了比较系统的提高,就连拍照技术都提升了几个档次。
海涌教授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从事骨科脊柱外科近30余年,擅长各种脊柱疾患的诊治,主刀成功完成手术6000余例。
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基金800余万元,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各类专业学术文章150余篇(SCI文章40余篇),主编/译学术专著8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7项。
现担任多项国际国内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脊柱学组和创新转化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骨科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腰椎研究学组主任委员、脊柱畸形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常委、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会脊柱关节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国际腰椎研究学会(ISSLS)常委及亚洲首席代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理事、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理事、AOSpine亚太区理事;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SCI杂志Orthopedic Surgery、The Spine Journal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