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第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及临床新技术大会顺利召开。会议期间,成功举办腰椎管狭窄症辩论论坛,双方辩手狭路相逢,妙语连珠,你有理论盾,我有事实矛,谁也不甘下风。
本次辩论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吕飞舟教授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长青教授任主席。
李长青教授、吕飞舟教授
正反方团队各自派出6名选手,就传统开放手术与微创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孰优孰劣的议题展开群雄舌战。
正方简介
正方观点:传统开放手术是经久不衰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最佳治疗
正方团队:
一辩:刘洋(上海长征医院 )
二辩:白玉树(上海长海医院)
三辩:赵永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四辩:张涛(天津第一中心医院)
五辩:朱锋(南京鼓楼医院)
六辩:赵宇(北京协和医院)
反方简介
反方观点:各种微创技术完全能够解决所有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反方团队:
一辩:刘新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二辩:马学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三辩:宁广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四辩:孙浩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五辩:武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六辩:李方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第一轮 一辩辩论环节
正方一辩刘洋主任认为传统开放手术减压充分,内镜减压不彻底;微创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可能出现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开放手术经济效益成本较低,传统开放手术需要一双手,一把刀,一副手套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微创手术学习曲线高、辐射严重、国际尚未完全认可。最后,刘洋主任以“世界滚滚而来,我们如何坚守内心的刻度”总结了自己的发言。
反方一辩刘新宇主任则多方论述微创手术在减压方面可以达到与开放手术同等疗效;微创手术出血量小,并发症少,适合于老年病人。最后,刘新宇主任以“微创不是万能的,但不做微创是万万不能的。”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第二轮 二辩辩论环节
正方二辩白玉树主任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例如:微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何?术后病人活动时间怎样?以及术后感染率等问题。直指对方选手要害。
而反方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宁广智主任很好的解答了上述问题,并提出了同样尖锐的问题,如果病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全麻怎么办?如果病人坚持要求做微创手术怎么办?以同样尖锐的方式反驳对方选手。
随后正方四辩张涛主任回应,做什么手术由医生决定,要做对于患者来说正确的选择。
辩论现场
第三轮 三辩辩论环节
反方三辩宁广智主任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改良,椎间孔镜等微创手术的学习曲线正在大幅度降低,虽然器械贵,但是对于病人来说,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耗材不多,费用不多,疗效也是肯定的。
此时正方反驳,传统腰椎管狭窄开放手术开展了一百多年,内镜手术只有二十多年。而反方则认为微创是一个新生的生命,要呵护而不是拒绝,当年经典开放手术也是一样的力排众议。
当正方质问反方内镜手术如何能完全替代开放性手术,反方则以打牌这一幽默的方式回应。反方认为内镜像A,开放性手术像大王,腰椎管狭窄像K,A正好可以压到K,不需要大王。
正方也丝毫不示弱,以同样的方式反击,A是可以压到K,但是不能压到所有,最关键、最难的部分还得大王(开放性手术)解决。
反方接着解释比喻不是为了说谁去处理最难的病症,而是为了有后手牌,更合理的去出牌,如果可以用A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用大王?当A不行的时候还有余地。届时将辩论推上白热化的高峰。
第四部分 正反方攻辩小结
正方认为反方持观点者是具有丰富的开放性手术经验的专家才去接触微创,起点太高,不适合基层医生,并且有权威文献证据表明,经典开放手术的开展更有利于微创的开展。
反方更是拿出权威数据,据显示开放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5%左右,而微创手术则小于0.2%,并且微创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是开放手术远远做不到的。
最后各方队员各持己见,紧接着又进行了长达五分钟的自由辩论,场面异常激烈,台下观战的同仁也是激情澎湃,时不时的为自己认同的一方欢呼、鼓掌。
袁文教授
大会最终采取评委投票的方式决定胜负,与会的专家评委全程“观战”,不自觉被双方辩手的激情感染。
袁文教授总结道,医生不能有惯性思维和倾向性,不能自己说自己做的就是最好的,要让同道、患者说好。
周跃教授
周跃教授则充分肯定辩论论坛这一形式,但对于辩论的激烈程度和辩手对疾病的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获胜方颁奖
最佳辩手颁奖
本次学术辩论,中气十足的反方团队以铿锵有力的发言屡屡博得现场热烈的掌声,虽然在气势上占得先机,但是最后的评委投票环节惜败正方团队。辩论的最终以正方获胜告终,朱锋主任和李方财主任分别获得正、反方的最佳辩手。
侯树勋教授
最后,侯树勋教授宣布结果并总结道,今日参加辩论的选手形象好、思维清、语言简练、辩论水平高,能够充分找到对方辩手的弱点,突出自己的优势。就今天的辩论侯老指出,大家要注重战略、战术的配合,他感谢主办方的这一构想,同时激励在场的每一位同道,不仅要科研创新,更要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