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医伤医案后,我们总能观察到这些现象:一些大网站对这些杀医伤医案的新闻报道的跟帖评论或留言中,毫无悬念地,出现相当多的言论,认为「有果必有因」、或者直接喊出「医生该杀」的口号。很多人觉得,很多时候是医生有责任,该砍。
死刑的震慑毫无作用
前段时间,医疗界的自媒体和大网站发文晒出了七张杀医案死刑犯的照片,意图震慑,医护人员叫好之声不绝。而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种悲哀:都枪毙七个了,也没止住暴力伤医杀医事件的发生。在预防杀医案方面,如今,死刑已经起不到太大作用了。
杀医这事儿,是阶层矛盾,根本原因并不在医疗领域;杀医这事儿,是时代之恶,而所有时代之恶的形成必然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积淀,这锅全要当下「这届」来背,有点儿冤。
说到时代,医患矛盾自古就有,近的说咱们讲讲民国时期。
医疗条件那么差也没人砍医生
1937年上映的《马路天使》,是一部黑白影片。这部影片,其实是中国早期社会问题的集大成者。
钱不够,医生不肯来。
《马路天使》中最后的情节是,一帮穷人试图去帮助受了重伤的妓女朋友。结果,外出延请医生的人赶回来后,说出了这部电影最后一句台词:「钱不够,医生不肯来。」
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医患关系也绝不是一派和谐景象的。如果我们翻看民国时期的医学杂志,经常会发现医师们抱怨病人的各种自私与刁钻;如果我们回顾民国时期医患纠纷的报道历史,更是会发现,民国时期医患纠纷也不少,甚至有「医患诉讼高峰年」
1935年,西医江晦鸣在《医药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年来之中国医药卫生》的文章,称“民国二十三年,可谓医事纠纷年”。据学者龙伟统计,这一年医讼案件高达三十八起。
这个数字,今天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如果跟1934年前稍作比较,便会发现“医事纠纷年”的说法可谓恰如其分。龙伟在《民国医事纠纷研究》一书中通过广泛收集医事诉讼档案、民国医界收集整理的医事诉讼资料以及《申报》《大公报》《中华医学杂志》《医事汇刊》等报刊——这些报刊都报道或刊载过不少医事诉讼,共收集到医事诉讼案件一百六十九起,发生时间起于1927年,终于1949年。
具体而言,1927年一起,1928年一起,1929年六起,1930年两起,1931年七起,1933年十二起,1934年突然猛增到三十八起,不能不令民国医界中人为之瞩目惊叹。
而且当时的报章对于医界不良现象的抨击远比现在激烈得多。除此以外,与如今相比,民国时期医疗水平很差,差到可怜的程度。
那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医患关系没有这么紧张?
1.不患贫而患不均
医疗水平差可能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医疗待遇方面,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大。
那个时候,即便是极为有钱的巨富,也买不来先进的医疗条件,因为根本就没有。所以,那时的穷人们看在眼里也不至于太嫉妒。
但如今那?咱们也不多说了,钱和权造成的医疗待遇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2.医疗慈善救助
除此,民国时期,医疗慈善救助做了极大的努力。
在20年代,中国的医院就逐渐开始建立服务贫病的社会服务部。不论是私立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为赤贫阶层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医疗服务。慈善,是那个时代的医疗特色。
在那种落后的条件下,我们很难说那些免费服务能够起到多少真正的医疗作用,但是,那些医疗慈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医疗领域内出现激烈的阶层对抗。
在慈善方面,政府没能力做的,社会和医院就要做。如果政府做不好,社会和医院也做不好,那就会很麻烦。
3.社会信仰
所谓信仰,既包括“信”也包括“仰”。
信,是指对社会的信任,在个人受到不公对待的情况下,个人利益受到无端损害的时候,对社会公正处理这些矛盾的能力的信任;
仰,是指敬仰、敬畏,是指矛盾行为的自我约束,这或是能被传统社会力量劝阻,或是因敬畏鬼神而不敢下手。
世界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来指导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为;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中国大多数人——自我尊重、尊重生命,是重要的正道。
如果社会中没有敬畏,没有了信任的公正的解决方案,在自觉“受委屈”的情况下,暴力和伤害他人,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法了。
4.认清主要矛盾
有不少医界人士认为:媒体和执法机构在伤医、杀医的事件中,可能承担一定的责任。
但是,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在很多事情的认知上清楚一些,中国的医患纠纷发展形势根本不以媒体或是警察的意志为转移。虽然媒体和警察这些天天让公众义愤填膺的行业,其实根本不是伤医形势严峻的主要矛盾。
有人会说,时代发展了,社会情况不一样,现在出现伤医潮也是有情可原的。但试细想,现在与我们同一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没有出现伤医潮?
任重道远
与其他行业或者某个社会阶层相比,医生群体在总体人群中所占极少,在社会改革中,也许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
每逢杀医案,很多同道义愤填膺,言辞激烈,有心灰意冷,不想当医生的,也有想和所有「不讲道理」的病家搏命之势,更有甚者,说「大不了当个烈士」。
大家的悲愤心情完全都可以理解。但很多同道之所以会有「慷慨牺牲」的言论,是因为很多人对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漫长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们身处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我们跳不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但凡谈到社会转型时期,从历史角度来看,都至少持续半个世纪。现在,杀医生只不过才杀了十多年而已。
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持久战,不要轻言「牺牲」,不要轻言「放弃」。
对于这个社会,我还是有信心的
有人认为这个时期应该全面强化医院的安保,应该做得比机场还要严格,应该派驻武装警察。不过安保是必须的,但要适度,我们是医院,要看上去像是一家医院,而不是堡垒。这个时代,预防伤医案,不是靠安保和武力。
我们该如何做?
1. 要敬畏与宽恕
内心的愤怒或者仇恨不是医生该有的,如果有劝你还是转行吧,这个时代医生不适合你。敬畏与宽恕(看似窝囊),但是为了自保,为了能全身而退,必须具备这种精神,为了家庭和亲人,没必要和“无赖”较劲。
2. 要有改善的信心和努力
虽然有信心,我们还是要努力。看民国时期的医学史料,至少在一个方面,前人们比我们做得好,那就是在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人文教育与培训,特别是在如何对待”贫病“的方面。
那个时期的医界,普遍有“善待贫病”的思想。其实,就是避免与赤贫阶层发生矛盾。
那个时期,医师们的自保策略很明确:要么就不和贫病发生任何关系,要么就给贫病看病时不要钱。赚穷人的医药费,是很危险的事情。
如果你不能做到只给权贵看病,那么就对那些贫苦的病人好一些、再好一些(毕竟真出了事你的“人”未必会站在你边)。当然,时代不一样了,如今我们面对的挑战比远民国时期更多。
3. 要学会综合治疗
面对一个病因复杂的恶性疾病,我们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精准治疗的办法和灵丹妙药,只能是把所有能用的办法一起上,才有可能保命。对于预防伤医案来说,能用的「综治」办法有医疗质量、医疗慈善、善待贫病,当然也有强化安保、死刑震慑等等。
我们还是要努力。可能,我们没法让环境变得更好,但至少,我们可以阻止它变得更差。抱怨真的没有任何作用。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和患者在同一条船上,只不过这条船遇到了时代的风暴。
我们衷心祈祷,风暴快些褪去,所有医者都平平安安。
我们不能放弃那些真正需要救治的人,这是份神圣职业,也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年轻医生们,我们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